“立皇帝”刘瑾为什么垮台?自己作的

请陛下称太子 2024-06-18 17:07:15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权力可谓是恐怖到极点,全国上下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全国上下的生死也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首先,明英中已经被俘虏,而蒙古肯定不会单纯的将明英中关起来玩,而是会利用明英中要挟明朝。就比如开城门之类的,要想杜绝这种情况,就必须要重新立一个皇帝,毕竟朱祁镇并不珍贵,珍贵的是他这个皇帝的身份,啊,这个新皇帝就是负责建国,同时是朱祁镇弟弟的朱祁钰,

而皇帝有着如此大的权力,一旦不理朝政的话,就会产生权力真空,谁取得皇帝的信任,谁就能够填补这个权力真空,刘瑾就是这么一位人物,但为什么后来他这个皇帝却被凌迟处死呢?

威风凛凛的立皇帝

刘瑾是继王振之后的又一位大权监,注意这个“大”字,为什么说他是大权监呢?因为在他之前,除王振之外,虽然也出过权监,但基本上都影响不到内阁大臣的去留,就比如汪直。

他的得势,当然是来源于朱厚照不理朝政。朱厚照不理朝政这一点,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能够窥探到一二。

当年的朱厚照只要是有时间,要么是到处划船,要么是到处骑马,要么是到处射箭,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字——玩。

这也是为什么连他的父亲朱祐樘在临终前都特地提到这一点,希望群臣好好教导他。

类似于朱厚照这种皇帝,倘若没有奸臣的话,他是能够开创盛世的,因为他不理朝政,自然由大臣来处理朝政,后来的隆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虽然整天躲在后宫研究春宫图,但是依旧能够开创隆庆新政。

而不巧的是,他的身边恰好有一个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刘瑾,这个当奸臣的机会对于刘瑾而言可谓是来之不易。

刘瑾是怎么进宫的呢?通过自宫的方式,当然,他自宫不是他胆子大,而是因为没有银子。

进了宫的他在干嘛呢?在内书堂读书。要知道,明朝的权监基本上都是出自于内书堂。

而内书堂的日子可不好过,负责教导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文臣,而这群文臣对待他们的态度肯定不是跟对待皇帝的态度一样,对他们动辄就是打骂,与普通的学生无异。

不过,人后受罪,人前显贵,这句话是一点都没有错,他们虽然生活在严厉的环境之中,但相比于其他的太监,可谓是有着相当大的尊严。

每逢下课在路上,倘若碰到其他的太监,其他的太监都要对他们行礼,这是作为对读书人的尊敬。

“别衙门官遇学生排班行走,必拱手端立让过。”——《酌中志》

而到将来,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将会进入明朝权监的生产机器司礼监,前途一片光明,又或者充当太子的学伴,前途也是一样一片光明,刘瑾充当的就是太子的学伴。

“如外廷之詹、翰也。”——《明史·职官志》

随着朱厚照的继位,刘瑾想不发达都难,直接就成为司礼监的第一把手司礼监掌印太监,而对于掌控朝政这一点,刘瑾早就有了他的打算。

群臣打算用辞职胁迫的方式逼迫朱厚照当一个明君,而刘瑾则通过权力的方式告诉朱厚照,他是皇帝,能够决定一切,根本无需担心群臣的胁迫,他们想要辞职,那就让他们辞职,反正天下有的是官员。

相比于手底下那群总喜欢违背他想法的官员,朱厚照当然是更加青睐于刘瑾。

况且人家刘瑾作为太监出身,对于吃喝玩乐这一方面相当的有心得,就连妓院这种地方他都带着朱厚照去过,当然不是穿着龙袍去的。

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责原本就是负责处理奏折,而刘瑾又通过政治打击的方式将内阁中不服从他的官员全部赶出去,只有服从他的官员才能够在内阁里。

这样一来,他就有了当皇帝的权力,因为内阁有一项权力叫作票拟,所谓票拟就是在奏折中提上处理意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丧失了票拟这一项权力,因为刘瑾直接在他家进行票拟,将副本发到内阁走一个过场。

对于文官集团而言,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刘瑾竟然连圣旨都能够随便发。

出现这种情况也正常,毕竟刘瑾作为朱厚照的贴身秘书,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做的?

为了加强他的权力,稳固他的地位,他不但在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基础上又加一个西厂,还加了一个内行厂。

因为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由他的党羽负责,他总感觉到不放心,特地开创一个内行厂,由他自己负责,而这个内行厂的地位肯定是高于其他三个特务机构的。

正是由于他又能批阅奏折,又能颁发圣旨,又能最大程度的监视群臣,上朝的时候又站在皇帝的一旁,所以出现立皇帝这种说法。

而关于贪污受贿这一方面,刘瑾当然不甘落于他的历代先辈。

在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但凡官员进京,都必须要给刘瑾送礼物,不管是不是京官,倘若不送的话,要么开除,要么处死。

一个叫作周钥的言官,由于家里的条件不好,况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没有出京,就是在京城附近转了一圈,说是旅游也可以,但回来的他没有给刘瑾送礼,结果被刘瑾活活逼死。

如此雁过拔毛式的贪污,也怪不得《华尔街日报》曾经评选全球一千年来最富有的五十人,刘瑾竟然能够名列其中。

自己做局毁掉自己

刘瑾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但有一点却很奇葩,那就是他相当看重自己的名誉,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废除进京就要给他送银子这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因为能够进京给他送银子的官员,没有几个银子是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来的,而是摊派到百姓的头上。久而久之,可想而知刘瑾的名声会差到什么程度。

而在正德五年,他打算又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一件好事就是恢复“军屯制度”。

军屯制度的创建者是朱元璋,所谓军屯制度就是士兵在有仗打的时候打仗,没仗打的时候种田,能够起到自给自足的作用,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国家的开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屯越来越少,去哪了呢?都被当地的军官占领,以至于国家用于军事上的开支越来越多。

刘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却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有的时候圣旨发出来未必能够执行的了,因为负责执行圣旨的是当地的知县,而霸占军屯的是当地的军官,论实力完全不成正比。

既然如此,为什么知县不上报朝廷呢?不敢上报朝廷,倘若敢的话,军官当即就会要了他的命,但粮食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要知道,朝廷都已经将圣旨颁发下来,到点可是要收粮食的,这些粮去哪里收呢?当然是从士兵的身上收。

原本士兵的生活就谈不上富裕,现如今竟然有人跳出来压榨他们,他们怎么肯答应?因此,宁夏爆发了“安化王叛乱”,而这场叛乱可谓是蓄谋已久。

“各边伪增屯田数百顷,悉令出租,人不聊生。”——《明史纪事本末》

宁夏这个地方在当年除了风沙就是风沙,别的藩王都在吃香喝辣,而安化王有的时候连水都缺,这也是为什么他多次向朝廷提出请求,要求换地方。

而天下的藩王那么多,要是将他换到其他地方的话,岂不是会增加其他地方的压力?对于他的请求,朝廷的态度一直都是拒绝。

而既然挪不了,那就强行挪,所谓强行挪就是造反,但经过朱棣、朱瞻基两位帝王的洗刷,明朝的藩王顶多也就是搞一个游行,要想造反做梦,但刘瑾的恢复军屯政策给他送来了士兵。

由于他试图造反的原因,早就和当地的士兵关系不清不楚,现如今既然活不下去,那么就只能跟着他干。

而事实证明,他的档次实在是太低,负责平定叛乱的人还没有来,这场叛乱就已经被平定,如此之快的原因在于出现内鬼。

这个内鬼叫作仇钺,是当地的一位将领,安化王命令士兵出城作战,没有想到投靠他的仇钺竟然反手攻打他的王府,由于守备空虚,他轻而易举的就被仇钺捕获。

负责率领叛军的何锦准备回援,但是在回援的路上,跟随造反的士兵反悔,你一句,我一句的争吵起来,何锦意识到大事不好,赶紧逃命,而这场叛乱仅仅只持续十八天。

叛乱虽然被平定,但由于还有善后的工作要做,平叛的大军并没有返回,而是继续前往。

负责统领平叛大军的是杨一清,负责监军的太监是张永,也不知道刘瑾是哪根筋抽了,竟然让这两个人搭档在一起,因为这两个人都与他有仇,他的灭亡就此拉开序幕。

付出了代价

杨一清在尚未统领平叛大军之前,仅仅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刘瑾想将他拉到自己这一方的阵营,而杨一清不买他的账,以至于他将杨一清下狱,甚至一度要物理消灭杨一清。

倘若不是首辅李东阳出来周旋,说不定杨一清真的就得命丧黄泉。而对于这个仇,杨一清一直铭记在心。

张永虽然与刘瑾同为太监,但是对其却是相当的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不止刘瑾一个太监察觉到只要朱厚照使了劲的玩,就能够掌握大权,张永就是其中的一位。

可是随着刘瑾掌握大权的时间越来越久,对于张永的态度也是越来越不友好,昔日的两人称兄道弟,而现如今对于刘瑾而言,张永就是他的一个下属,谈何尊敬?

而张永也不是个善茬,曾当着朱厚照的面打了刘瑾一顿。

“帝召瑾与质,方争辩,永辄奋拳殴瑾。帝令谷大用等置酒为解,由是二人益不合。”——《明史本传》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杨一清、张永这两个人走到一起就注定了与刘瑾之间一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正德五年八月十五日,张永返回京城举行献俘仪式,而刘瑾死活不让张永进城,原因很简单,他的哥哥准备在这一天举行丧事,张永要是进城的话,肯定没有什么好事,到时候他还得盯着张永,哪里还有时间举行丧事?要知道,安化王叛乱打的旗号可是诛杀他刘瑾。

但张永是什么人,当年他都敢打刘瑾,更何况现如今?他直接就冲了进去。被逼无奈的刘瑾只能将举行丧事的时间推迟了一天。

对于张永这个功臣,朱厚照肯定要大摆宴席,好好招待,而刘瑾则一直坐在宴席上,什么都不做,就是盯着张永。

张永呢?故意装醉,以至于刘瑾产生轻敌的心理,再加上明天还要举行丧事,便匆匆地退下睡觉。

随着刘瑾的离开,张永终于露出他的真实面目,跪在地上不断的论证刘瑾要造反(事先已经和杨一清进行过排练)。

而朱厚照呢?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原因很简单,对于朱家的江山,他是不在乎的,他只在乎如何去玩。

但随着张永说出那一句,如果江山是他刘瑾的,那么您应该去哪里呢?他才意识到,没了江山是不行的,因此下令捉拿刘瑾。

既然是谋反,就要抄家,抄家将他的家翻了个底朝天,却没有翻出任何谋反的证据。

朱厚照可能也意识到他误会了刘瑾,因此赏赐了几套衣服给刘瑾,以防刘瑾在监狱里太冷。

朱厚照这个举动将张永吓了一大跳,因为他知道此举意味着刘瑾有很大的可能会重出江湖,必须要给予他致命的一击。

这致命的一击是谁发出的呢?是通过杨一清与他达成合作关系的文官集团发出的。

所有的言官都对刘瑾发起弹劾,弹劾的罪名相当一致,那就是谋反。

既能如此,那就再抄一次家,结果这一次抄家竟然超出了盔甲、弓弩这一类与谋反紧密相关的物件。

甚至经过侦查,刘瑾经常使用的那把扇子暗藏玄机,是一个能够将刀子弹射出来的暗器。

这下刘瑾必死无疑,但由于他涉嫌谋反,处死他的方式不是立斩,而是凌迟。

关于刘瑾谋反的证据是第二次抄家抄出来的,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是个别有心人将证据放在他的家里。要知道,后来的魏忠贤可比刘瑾可怕得多,文武百官都是他的党羽,就连皇帝都对他畏惧三分,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不敢造反,更何况刘瑾。而以文官集团的作风而言,这种事情完全干得出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