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抗战初期,民众信心遭遇了严峻考验——一方面是“亡国论”的悲观主义者,甚至在抗战最初的胜利之后也不断宣扬中国无法抵抗日本的强大。
另一方面则是“速胜论”的理想主义者,乐观地认为战争将很快得到国际援助,结束日本侵略。
但这两种极端的声音,都对抗战不利。为此,毛泽东写下著名的《论持久战》进行驳斥。

抗日战争初期,民众心中的疑虑可不小。尽管已经爆发了全面抗战,但战况不断起伏,胜利时有,失败时常。
尤其是从1937年7月到1938年5月,战场上的一系列重大失利,给国内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此时,围绕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争论,也如同恶浪一般席卷而来,瞬间让整个社会的情绪变得极为复杂。
首先,我们得聊聊那个在历史上如同“害群之马”的汪精卫和他的“低调俱乐部”。是的,您没听错,汪精卫这个汉奸在战争中自称“低调”。

其实,他在国民党内最初的政治势力便是“低调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组织的存在可谓给中国抗战的前景埋下了一个巨大的不定时炸弹。
从1937年7月的全面抗战爆发,到1938年,汪精卫频频在各地发表演讲,毫不避讳地宣扬“亡国论”。他说什么呢?
“历史上为外族所侵略,全亡者两次”,他甚至还说,侵略者不会把中国人杀光,最怕的是中国人的屈服。听得人心里直发凉。

他认为一旦战争的“少数有血性”的人死了,大部分中国人就会主动向日本投降,拿出土地来“交差”。
这种观点不仅让人惊悚,而且给许多本就焦虑的民众浇了一盆冷水。当时,汪精卫的言论让不少抗战前途不明的百姓心中充满了疑问。
面对日本强势的进攻,汪精卫的“亡国论”不断给人们制造精神上的压迫和恐惧,仿佛中国真的无望了,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被吞噬的过程。
更严重的是,汪精卫并非仅仅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说客,而是当时国民政府内部的重量级人物。国民党高层的决策、动摇,恰恰是在这些思想的浸润下开始摇摆不定。

如果说国民政府高层的摇摆不定已经导致了当时的社会情绪恶化,那普通百姓的信心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速胜论”:建立在幻想上的乐观相对立的,是一种几乎同样没有理论基础的盲目乐观——“速胜论”。这种观点的支持者通常认为,只要、国际社会必然会干预,日本的侵略必定会遭遇到不可逾越的阻碍,战争很快就会结束。
1937年,正当日本军队不断推进的时候,国内有一些人甚至主张,若能坚持三个月,国际干预就会到来,战争就能结束,东北的失地也能收复。
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几乎成了“速胜论”最强有力的证明。这场胜利不仅让国民政府兴奋不已,甚至连那些本来心怀疑虑的人也开始对战争前景产生了几分信心。

不过,台儿庄大捷并没有真正改变战争的全局,徐州会战的失败则狠狠打了“速胜论”一记耳光。1938年春,随着日军的强大攻势,徐州的防线开始崩溃。
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掘开花园口黄河堤坝以阻止日军的推进。但这样的选择,是能短暂防止日军占领更多的领土。
可另一方面,黄河一旦决堤,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这不仅给了“速胜论”一记响亮的耳光,也让民众对战争的走向重新产生了疑虑。
这个时候,坚信速胜的张季鸾,连忙发文试图为“速胜论”辩解,称接下来的战局已经进入了“制胜阶段”。然而,这种言之不准确的盲目乐观,随着徐州会战的惨败,完全失去了影响力。

这两种极端的观点,或是对战争的悲观预判,或是对胜利的盲目幻想,都未能正确引导民众的心理。民心的动摇与不稳定,正是战争进程中极其危险的因素之一。
毛泽东为何敢于与舆论对着干?在这种迷雾重重的时代,毛泽东的声音就显得尤为清晰坚定。既不陷入汪精卫的“亡国论”,也不随波逐流沉迷于“速胜论”的幻想中。
1938年,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抗战战略:持久战。说到“持久战”,咱得先了解毛泽东在延安那段日子的背景。
时间回到1937年7月的抗战全面爆发时,毛泽东早已意识到,中日之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决胜负。

而毛泽东为何能在百般压力下,依然坚持不懈地推崇持久战的战略?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理论的较量,更是面对全国人民心态的挑战。
毛泽东对持久战的理论研究,早在延安时便开始着手。他和周围的同志们反复推敲,最终总结出抗日战争的“三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框架深刻地揭示了抗战的内在规律。
抗战将是一场持久战,经过漫长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最终中国必将取得胜利,日军的优势将逐渐消失,反攻的时机终将到来。
毛泽东敢于对抗当时主流舆论,勇敢地提出这一理论,并非盲目自信,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1938年5月,毛泽东正式在延安发出了《论持久战》的号召。

书中不仅论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也阐明了中国如何在面对强敌时,通过依靠人民的力量逐步逆转战局。
这个理论一出,简直像一颗定心丸,为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信心。通过这一理论,毛泽东不仅明确给出了解决方案,还揭示了抗战最终胜利的路径。
与“亡国论”和“速胜论”的盲目悲观与乐观相比,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无疑更加理性,具有远见。
关键是,他没有仅仅依赖外力的干预,而是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自主性,坚定了全国人民的信心。

参考资料:
批驳“亡国论”“速胜论”错误思想: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人民日报.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