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号称“横推八百无对手,轩辕重出武圣人”,在《白眉大侠》这部书中堪称武功天下第一。单老在这部书中多次强调,于和的武功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天下只要是练武之人,谁也比不了于和这位武圣人。从于和敢打出威震武林的这名号来看,整个江湖各大门派的宗师,乃至隐居世外的高人,也没有一个不服气的。
“横推八百”这四个字有好几种解释,有人解读为倒推八百年,来对应后面的“无对手”,以此来突出于和的武功之高,也有书友想到了评书中常用的言词,用“横推八马倒,倒曳九牛回”来形容武圣人于和的内功无与伦比,可在三鱼看来“横推八百”可能另有其意。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破阵子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其中的“八百里”指的就是良牛,于和名号中的“横推八百”,这很可能就是指其用单手之力超过良牛的一个比喻,说白了就是突出这位武圣人内功造诣上“无对手”。
“轩辕重出武圣人”这句话很好理解,这就是把于和比作当年的轩辕皇帝,有功德成圣人、文治武功盖世的美誉。另外,也有突出于和是位擅于冶炼打造兵器的大师,轩辕皇帝有轩辕剑,而武圣人于和有亲手打造的碧血鸳鸯剑和双龙飞梭。
一、以逸待劳在群雄围攻碧霞宫时,武圣人于和似乎是在轻功上输给了老剑魔金昌,这两人交手三十个回合,人家金昌就用小巧之能从于和背后摘走了碧血鸳鸯剑,这让于和这位武圣人栽了一个软跟头。三鱼以前也认为老剑魔金昌的独步武林,已经到了天下第一的地步,可是仔细再品读双方交手的细节,很快就发现了于和被盗剑的真相。
我们先来看金昌的两个绰号,“双手托天分日月,笑看武林第一人”与“偷天换日老剑魔”,无论是“双手可以托天”,还是能“偷天换日”,这都足以看出金昌的轻功之高。在印刷版的《白眉大侠》中直接写明了,金昌“乃是当时武林中轻功第一人”。可是,老剑魔金昌真的轻功高于武圣人于和吗?在三鱼看来未必如此。
在金昌与武圣人于和交手之前,于和曾先与二师兄雪竹莲比斗了几十回合,以雪竹莲天榜排名第三的实力,在于和面前也是不堪一击。雪竹莲在被于和轻易击败后,小剑魔白一子心知师叔于和武功太高,他便号召众人采取围攻的战法。
包括马凤姑、尚云凤、诸葛元英、上官风、邹化昌、陆天林等九位高手联手对付武圣人于和,书中明确交到了,双方战了许久,这九位高手累得嘘嘘带喘落入下风,反倒是被武圣人于和游刃有余地围困在战局之中,时间久了众人恐有性命之忧。
金昌登场的时机,可以说把握的非常好,因为战局马上就到了分胜负的时候了,也就是说这九位高手眼看着就要有人出现折损了,金昌这才大吼一声现身,武圣人的取胜之机功败垂成,这位老剑魔已经将以逸待劳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二、剑魔斗武圣书中交代了武圣人于和的现状,“于和打了半天,虽然占着上风,可也累得够呛,一边擦汗一边闪目观瞧。”可以说此时的于和精力已经耗损了大半,尤其是他长时间以寡敌众,倘若不将自己的轻功身份施展到极限,他根本无法做到“以一围九”取得优势 。
尽管于和此时有点力竭,但是他毕竟是武圣人,其武功根基深厚。于和摆开碧血鸳鸯剑,仍旧自负可以在五十回合内斩杀金昌。其中缘由书中也交代的很清楚,那就是“于和知道金昌轻功占着一绝,但硬功不足。”换句话说,这金昌在于和面前就是个后继乏力的主,也就是说于和尽管内功耗尽了一大半,他仍旧断定可以拿捏金昌这位老剑魔。
这金昌是个工于心计的主,他看到于和如此自负,心中也未免也有点胆寒。金昌索性就用出了激将法,那就是提出了双方比斗拳脚,还放言于和这偌大的一武圣人,八十回合也休想伤到自己半分。这彻底触怒了于和,因为金昌所言非虚,武圣人于和自信短时间内就可以拿下金昌,自然也要凭借手中的碧血鸳鸯剑,因为有吹毛利刃的利器在手,可以大为节约自己内功与气力上的消耗。
于和闻听此言气得“哇哇乱叫”,这充分说明了于和看出了金昌的算计,可面对这位老剑魔的叫嚣,于和作为武圣人自然无法拒绝比试拳脚,也只好收起了碧血鸳鸯剑。金昌看到于和背起了宝剑,顿时心中暗喜,这不仅仅是可以偷剑更容易,最主要的是金昌终于敢和这位武圣人动手了,甚至在近身比斗时可以施展轻功来游斗,倘若武圣人于和宝剑在手,金昌轻功再高明,恐怕也有性命之忧。
失去了宝剑之利,于和想要以强取胜,只能掌掌带风,如此一来他的内力与精力都会加速消耗。而金昌这家伙施展起轻功来,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连就地十八滚的招数都用了出来,这简直令人大跌眼镜。金昌寻了个机会从于和背后摘走了碧血鸳鸯剑,这虽然让于和吃了个哑巴亏,可这并不足以说明金昌的轻功比武圣人于和高明。
三、轻功第一人因为双方有过约定,那就是于和要在八十回合内拿下金昌,故此于和采取的都是猛攻猛打的方法,而以逸待劳的金昌就是不敢正面对阵,反倒是将主意打到了偷剑上。也许有书友会问,金昌能有机会偷剑,为何不干脆给于和来上一掌,这样岂不是更省事?
其实,这就是冤枉金昌了,如果他能打得了武圣人,这位老剑魔岂会退而求其次?此时的于和就是放弃了防守,全力采取速战之法,若是金昌给于和来上一掌,这正合了于和的心意,估计于和都不会躲,反手就会给金昌来一下。
前文交代了,金昌轻功虽高但硬功不足,金昌拍于和一掌未必能打得动对方,可金昌要是挨了武圣人于和一掌或一腿,估计金昌就是不死也会丢掉半条命。也正是因为于和仗着自己硬功高强,故此才放弃了防守,从而让金昌从身后摘走了碧血鸳鸯剑,这也是于和急于求胜而疏忽了,倘若武圣人于和稳住心态不那么着急速胜的话,金昌想要近身都难如登天,更别说在武圣人身上偷东西了。
为何三鱼会认为金昌的轻功未必会比于和高呢?在金昌与于和比斗后,八十一门总门长普渡现身,双方一言不合再次以武较量,普渡和雪竹莲强强联手一起冲了上来,这于和不愧是武圣人,虽然他已经是穷弩之末,可仍旧凭借深厚的根基与两位师兄斗了七八十个回合,最终还能在一众高手的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飘身而走。
众人在后面紧追不舍,于和施展自己的轻功,他仍旧将众人远远甩在后面。只是因为这位武圣人情急之下走错了路,从而来到了悬崖峭壁之前,这才无奈自戕而死,他只是不愿遁水走逃丢了颜面,从这段书中就可以看出武圣人于和的轻功之高了。
论脚程速度之快,无论是八十一门的总门长普渡,还是北武林的大教主雪竹莲,再加上这位老剑魔金昌等顶级高手,这群人根本就追不上武圣人于和。可见在轻功造诣上,武圣人于和才是真的天下第一。武圣人要走谁也留不住,任谁也追不上,但是就怕走错了路,实在是可惜,可叹,可悲。
难为写这么多,其实就是单老写到这要从武功第一的于荷手里把宝剑拿过来,又没办法,造出个轻功好的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