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如何从“富家子弟”沦为“贫困户”?|国家经济系列

砺石商业评论 2024-03-20 07:54:42

导语:《国家经济》是『砺石商业评论』的一个重要文章专栏,试图从经济与人文融合的角度去解读全球各个核心国家的最新发展,以归纳出不同国家经济变迁背后的底层规律。本期为读者带来的国家是阿根廷。

王剑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阿根廷在20世纪初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这句话曾被现任阿根廷总统米莱在竞选时多次提到。

确实,阿根廷可谓是“含着金汤匙”诞生的国家,曾一度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可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南美的“世界粮仓”忽然坠入无底深渊,半个多世纪一直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淖,导致社会问题不断。

阿根廷的突然衰落,像是一个吃了蛋白粉快速增肌的成年人,又迅速脱水蜕变回一个发育不良的小孩。

但随着米莱当选,阿根廷近期突然逆袭,不仅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贸易逆差,股市更连续创出历史新高,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阿根廷能否重返世界经济舞台,我们或许得从其过往说起。

1

位于南美的阿根廷,北靠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东临乌拉圭和大西洋,西与智利接壤,安第斯山脉纵贯全境。

这里不仅山川壮丽、河流众多,还有肥沃的平原和土地,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欧洲人到来之前,阿根廷和其他南美国家一样居住着土著印第安人,日子过得富足又安稳。

1510年左右,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先后抵达该地区。

根据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间瓜分世界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阿根廷这片土地最终被西班牙殖民者占据。

和其他南美地区相比,阿根廷金银矿蕴藏量很少,所以西班牙殖民者对其并不感冒,加上经常遭到印第安人袭击,匆匆宣布主权后,便忙着开发下一个殖民地。

直到1553年,西班牙才象征性地在阿根廷建设了第一个殖民地据点。

直到1776年,西班牙人在南美殖民了两百多年,建立了四大总督区,阿根廷隶属于拉普拉塔总督区。

拉普拉塔总督区包括今天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以及玻利维亚的大部分地区,是从秘鲁总督区分出来的,却很不受西班牙待见。

原因很简单,这个地区始终没有发现银矿,不像附近的波托西早在1542年就发现了超级大银矿。

拉普拉塔总督区的首府是今天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虽然不产银子,却有着Argentina(银子之地)的美誉。

这是因为波托西地区采掘的银矿,通常要运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装船运回西班牙。

靠着波托西地区发展的带动,海上贸易增加,布宜诺斯艾利斯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港口和商业中心,拉普拉塔区也靠着西班牙移民逐渐拥有了几十万人口。

历史上,阿根廷一开始就是白人国家,白人几乎占总人口的90%。

原因是当地气候并不适合种植园经济,白人殖民者不需要黑人劳力,当地土著印第安人也几乎被殖民者杀光,只剩下了白人。

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早期是西班牙移民居多,可如今是意大利裔与德裔移民居多,尤其是意大利移民几乎占阿根廷总人口绝大多数。

有数据显示,阿根廷如今4400万人口中,有近3000万是意大利血统,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这些意大利移民基本都是各类战争期间为躲避战火而来,想找个离战争远远的国家。

无论是意大利还是德国移民来到阿根廷都得入乡随俗,学着说西班牙语,算是彻底和原来的祖国划清界限。

意大利移民虽然改说西班牙语,可足球天赋没有忘,而且代代相传,因此国人熟悉的梅西、巴蒂斯图塔、马斯切拉诺这些球员,其实都是意大利人的后代。

更重要的是,数量庞大的意大利移民也奠定了阿根廷人的性格:打仗不行,踢球很行;经济不行,享受很在行。

说起来阿根廷独立要拜远在欧洲的拿破仑所赐。

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废除了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将自己的哥哥扶上了西班牙王位。

欧洲乱成一锅粥,西班牙等国无暇顾及殖民地,从而催生了拉美的独立运动。

此时,英国殖民者趁虚而入南美,将西班牙殖民当局打得落花流水。这给予阿根廷人极大的鼓舞,他们发现原来看似强大的西班牙殖民者并非不可战胜的,民间反抗力量蠢蠢欲动。

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发生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五月革命”,革命消息很快传到了西班牙。

原为西班牙军官的圣马丁返回出生地阿根廷,率领人民抗击西班牙殖民军,并于1816年7月9日宣布阿根廷独立。

2

独立后的阿根廷开始有了领土野心,不时和邻国的巴西、智利发生摩擦。

与周边开战的同时,阿根廷又南下潘帕斯和巴塔哥尼亚等地区,不断侵蚀聚居在此的马普切人(印第安人的一支)土地。

此时的阿根廷虽然独立了,政权内部却产生严重分歧,出现集权派和联邦派两个主要政治势力。

沿海和沿河地区的自由派地主和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商人的集权派,想要扩大国内外市场,主张建立中央集权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以封建地主和各省的军阀为主的联邦派,则主张建立联邦制政府,使地方享有自治权。

这两个派别的斗争日益激化,使阿根廷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甚至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直到1861年,集权派率军打败联邦派,内战不断的阿根廷在之前颁布的宪法领导下,终于成为统一国家。

此后,在两任阿根廷总统的努力下,阿根廷终于步入历史上的“和平与管理”年代(1880-1914年)。

虽然这时的阿根廷政权是被寡头集团组织的民族自治党掌控,但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还是吸引了大批外国投资者和移民的到来。

稳定下来的阿根廷经济增长迅速,GDP年均增长5%,经济规模扩大到了原来的十五倍,跻身世界出口五强之列;识字率从22%激增至65%,是当时世界上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1908年,阿根廷人均收入已超越德国、加拿大和荷兰,全球排名第七,城市无论基建还是交通都堪比欧洲发达国家。

能让阿根廷如此之快步入现代国家行列,离不开与阿根廷可谓“相爱相杀”的英国功劳。

早在西班牙殖民者时代,因为英国殖民者的“帮忙”,阿根廷人才逐渐摆脱了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

因此,阿根廷在1816年宣布独立后,英国是欧洲少数承认阿根廷独立的国家之一。

阿根廷独立后,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畜牧业和农业先开始旺盛。这时期的阿根廷不仅中断了从欧洲进口小麦的历史,反而开始向欧洲出口小麦和玉米以及大量牛羊肉。

同时,这些农业经济也带动了国内的畜牧业、肉食品加工、纺织、制革等轻工业发展。

1880年,阿根廷的耕地面积仅200万公顷,牛类存栏1200万头;到1905年时,耕地面积已达1200万公顷,牛类存栏3000万头,几乎全部出口欧洲,被誉为“世界粮仓”。

但是制约阿根廷经济发展依然是缺乏足够的交通运力,铁路运输只是刚起步,金融体系更是一片空白。

看见机会的英法两国相继来到阿根廷,希望能结成贸易伙伴关系。

法国虽然来得早,但由于国内局势动荡,对阿根廷很多需求鞭长莫及;英国则不同,不仅与阿根廷有着良好的关系基础,更深知阿根廷究竟需要什么。

阿根廷和英国最后达成协议,以各类优质农产品作为交换,邀请英国人帮忙修建铁路,同时还将铁路沿线两侧15公里土地的所有权和大量土地低价卖给英国。

英国人很清楚,在阿根廷无论修铁路还是建港口,修建得越多,获得的利益也越大。

因此,英国人慷慨地向阿根廷投资数亿英镑,以帮助阿根廷修建铁路、农场、港口等,从而获得了大量阿根廷土地资产。

可以说,20世纪初的英国就是阿根廷经济的“奶妈”,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靠着英国人的帮助,到1916年,阿根廷境内的铁路网达到了3.3万公里。鼎盛时,阿根廷人均铁路(1000公里)甚至超过美国(500公里),密度达到173公里/万平方公里。

这些如毛细血管般细密的铁路网将整个阿根廷串联起来,无数偏远的城镇因为铁路而兴起,带动学校、医院、教堂、邮局、商店等设施快速发展。

便利的交通和大量白人环境,使得更多欧洲移民纷纷迁居到了阿根廷。

这一时期的阿根廷总人口大约为800万,人口增速为3.5%,至少一半是欧洲移民。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口更是多达150万之众,是当时全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城市之一。

可以说,20世纪的阿根廷主要就是靠大量的欧洲移民(意大利为主)+以英国为主的国际资本+本国丰富的农产品出口构成,让阿根廷一步跨入黄金年代。

但这些对于阿根廷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坑”。

以英国为首的欧洲投资者,通过扩大铁路和农业生产,不仅获得了优质农产品,还同时拥有在阿根廷投资的所有产业。

可产业结构单一的阿根廷,本身金融体系极度不发达,经济上又被人牵制,完全丧失了快速转型成工业国的动力。

1914年,随着一战的爆发,糟糕的局势朝着阿根廷无法预料的方向蔓延。

随着经济发展,新兴的中产阶级团体开始争取政治权利。此时,时任总统培尼亚通过普选和秘密选举法案,激发了大众对政治的普遍参与。

不幸的是,阿根廷的民主幼苗很快就被带歪。

由于战争的爆发,欧洲对于阿根廷农产品需求急速下降,甚至大批欧洲移民返回曾经的祖国参加战斗,物价和失业率飙升使得阿根廷国内陷入混乱。

带有浓厚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伊里戈延政府开始上台,为迎合国内盛行的民族主义情绪,新政府开始对外资投资铁路石油进行限制,所有和外国签订的贸易协定被取消。

几番折腾下来,阿根廷曾经的自由主义繁荣一去不复返,失业潮逐渐严重,工人不断上街游行抗议。

幸好,伊里戈延政府通过设立最低工资与养老金,以此安抚工会团体度过了萧条时期。

1920年,全球市场的恢复促进了阿根廷经济复苏,然而阿根廷依然坚持经济民族主义政策,维持铁路、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国家保护主义。

20世纪30年代,一场波及全球的大萧条与军事政变却将阿根廷打回原形。

1930年9月6日,军官乌里武鲁发动政变,推翻伊里戈延政府,建立军事独裁政权,执行亲法西斯政策,这一政策得到了阿根廷多数人的支持。

阿根廷的经济从自由主义走到经济民族主义,再到军事强人夺权实施军事管理,这一切并不是偶然。

4

虽然英法等国在阿根廷建国和发展初期给予了不少帮助,可自身在阿根廷也攫取了丰厚的利益。

这点,阿根廷人看得很清楚。

因此,全球经济大萧条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阿根廷人并没有从自身寻找,而是统统归罪于英法等欧洲国家,觉得是由于这些国家的“贪婪”才令自己失业和一无所有。

换句话说,阿根廷人没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上想办法,却希望通过某个“强人”来改变国内混乱局面。

因此,德国纳粹出现后,阿根廷对其军事扩张和排外主义深以为然。

这也使得乌里武鲁之后,他的继任者A.P.胡斯托、R.奥尔蒂斯等都是以军事强人身份登场,继续鼓吹强权政治。

1943年,以拉米雷斯为首的“联合军官团”再次发动政变。这次,他连舞弊的兴致都没有了,直接宣布解散议会,宣布取缔所有政党和国会,自己独揽大权。

阿根廷虽然经历了几次政权更迭,但经济却一直很稳定,靠的正是“志同道合”的盟友德国以及意大利等轴心国。

二战期间,阿根廷表面宣布中立,私下却与德国等国开展了多项秘密贸易合作,加速了阿根廷畜牧业、农业和民族工业发展。其中,阿根廷的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39年的45%增加到1945年的52%。

这也是阿根廷为何一直拖到纳粹德国崩溃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直至1945年3月27日才对德、日“宣战”。

对于阿根廷来说,军人干政的恶果也显而易见,不仅摧毁了阿根廷脆弱的民主政体,更埋下了阿根廷后来持续多年的军政府独裁统治祸根。

好在阿根廷总算从军政府的严酷统治下松了口气,由于受到美国的外交压力,拉米雷斯政府很快被人推翻。

推翻拉米雷斯政府的政变中,有个名叫胡安·贝隆的陆军上校。

贝隆又译庇隆,因为学术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庇隆主义”,指既不走社会主义、又不走资本主义,选择两家之长走独立自主的民族主义发展路线。

但是,比庇隆这个名字名气更大的是他妻子——贝隆夫人,著名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就是出自贝隆夫人的故事。

所以这两个译名就矛盾了,大家知道这是一回事就好,我们还是以贝隆来称呼。

贝隆是意大利移民后裔,家族世代都是农场主。年轻时的贝隆读了军校,后来在军界和政界长期出任各种职务,声誉颇高。

后来他当上政府的劳工福利部部长,因为同情劳工的立场受到工人阶层支持,更由于他开出了大量福利支票,深受许多中产阶级的欢迎。

只是贝隆政敌众多,参加推翻拉米雷斯政府政变时,他明明是胜利者,却被人陷害沦为阶下囚,关进了监狱。

就在他心灰意冷时,有个女人不断鼓励他,必须坚持,表示自己还要成为“总统夫人”。

这个女人就是原名艾薇塔的贝隆夫人,甚至可以说,没有艾薇塔,就没有后来的总统贝隆。

5

艾薇塔出生于贫穷的单亲家庭,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

可惜15岁时被一个渣男抛弃后,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当了一名舞女。

在和各类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艾薇塔学会了察言观色,既锻炼了口才也赚了不少钱,是阿根廷有名的“交际花”。

虽然年轻时有不少人追求她,可她却一直希望嫁个“盖世英雄”。

直到阿根廷圣胡安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贝隆去现场赈灾并演讲,长相帅气又前途无量的他立即吸引了台下艾薇塔的注意。

演讲结束后,艾薇塔主动上前自我介绍,贝隆被她的美貌和大方所吸引,俩人随即陷入爱河。

那年,贝隆49岁,艾薇塔只有25岁。

和贝隆恋爱后,艾薇塔将贝隆的思想整理成“贝隆主义”,到处为丈夫宣传演讲,她长得漂亮说话又好听,又时常为平民阶级说话,所以在阿根廷深得人心。

“贝隆主义”主要就三条: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

具体做法就是:国际上,不跟大国走,不站队美苏任何一方;国内没收欧美公司在阿根廷的投资、收回英法铁路,实施资产国有化;努力发展本国工业;拼命给本国老百姓发福利。

贝隆的想法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和美国资本主义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是法西斯主义给了他启发。

他自己曾说过:“对我来说,一切都开始于1938年1月”,那正是他在意大利都灵学习法西斯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时期。

这其实就是纳粹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南美翻版套路,不止阿根廷,很多南美国家都深受影响至今。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贝隆主义”是什么,可艾薇塔特殊的背景和身份来宣扬这套理论,得到了底层人民的疯狂崇拜。

正是在她的呼吁和鼓动下,阿根廷人民开始走上街头,高呼“贝隆上校”的名字,要求当局释放贝隆上校,游行迅速在全国各地开始蔓延。

最后,贝隆顺利获释,也因为艾薇塔,再度获得众多选票。

1946年的总统大选中,贝隆作为工党领袖正式当选为阿根廷总统,而艾薇塔也成为了真正的“贝隆夫人”。

贝隆上台后立即兑现承诺,包括提高收入、奖金,降低社会消费品价格,以及免费分房等福利。

贝隆说得很直接:“如果我们不能支配我国的财富,宣布和实行我国的经济独立就是毫无意义的。实行经济独立,意味着打碎资本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主义的枷锁。”

从1946年到1948年,贝隆政府利用战时积累起来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低价强行购买了一批外资企业,同时还把中央银行、煤气、保险事业收归国有,各种社会福利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阿根廷左翼政党几十年前未能完成的一系列福利改革,被贝隆用三年时间就全数实行。

更令人震惊的是,贝隆拒绝偿还阿根廷所有欠下的外债。

理由是,那是过去资本主义国家靠剥削从阿根廷身上赚的钱,我们可以不还。

随即,贝隆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制造贸易壁垒,对海外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不难想象,这种赶走外资,又不关注国内生产,全靠发钞票搞福利的政策,后果将多么严重。

6

高工资和高福利搞得大量私企不堪重负,阿根廷的外商被打压后,掉头去了其他南美国家,国内农牧业产量急速下滑,市场内甚至没有牛肉可买。

要知道,阿根廷曾是一个供应了英国50%牛肉的出口大国……

一直在涨的除了食品石油天然气的价格,还有工资。

1952年,阿根廷的平均工资水平上涨了35%,物价却上涨了73%,年通货膨胀达到了30%。

此时,阿根廷之前福利政策带来的繁荣,早被通货膨胀彻底撕破,社会上对贝隆批评不断,却没能阻止其第二次当选。

在这次被贝隆夸赞为“未有选举舞弊”的选举前,他早把反对者统统送进了监狱,关闭了一切对政府持批评态度的报社,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遗憾的是,曾为他攒下声誉的贝隆夫人因为癌症去世,年仅33岁。她虽然未必真懂经济,可她爱阿根廷的心是真诚的。

她生前曾说:如果我为阿根廷而死,请记住,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由这句话改编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自此成为阿根廷除国歌之外,最脍炙人口的歌曲。

以至于阿根廷球队只要输了比赛,全国就会播放这首歌。

1954年,黔驴技穷的贝隆眼看大规模地印钞票带来通货膨胀太过严重,索性耍赖,下令冻结工人工资,从而彻底丧失了工会支持。

1955年,贝隆被军队推翻流亡海外,但新上台的军政府更不懂经济,阿根廷国内基本就是一团乱麻。

虽然军政府包括后来的激进联盟政府中,不乏希望重整国内经济,可经过几十年的折腾,阿根廷早已病入膏肓了,简直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

原因就是阿根廷脱离实际的福利政策太离谱,人人只能增加福利,不能消减。

更恐怖的是,几届阿根廷政府为维护统治,大量扩张公务员队伍,使得公务员人数多达300万人,接近全国人口的10%,任何一个不起眼部门都可能养着几百号公务员。

这股政治力量庞大到不被任何上台政府左右,反正谁执政都得养着,否则就找机会把执政者拉下马。

为了维持高福利和庞大的公务员体系,阿根廷只能靠借外债维持基本运转,负债率高达200%,导致国内物价飞涨,失业率高居不下。

到1973年,军政府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请回贝隆,让其再次当选总统。

贝隆的好运其实早随贝隆夫人的离世消耗殆尽,即便他很努力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将阿根廷的超高负债率控制到了156%,可他由于年岁已高,很快死于心脏病,军政府又把权力接管过来。

再度夺权的军政府索性也不管了,虽然解决问题没办法,但有办法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从1976年到1982年,阿根廷有数万人失踪,其实就是被军政府秘密抓捕后杀害。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学生、上班族,就因说了一些批评军政府的话,就惨遭不幸。

必须指出的是,阿根廷历届政府虽说一直打着经济民族主义旗号抵制外国资本,但也不是没来由地瞎搞。

7

阿根廷在二战结束后,在战争中获益的阿根廷准备开始工业化转型,试图摆脱传统贸易。从而惹怒了长期从阿根廷进口农产品的英国,双方频频发生争议。

最后在美国的干预下,阿根廷被迫与英国签下《伊迪-米兰达协定》,保证了英国从阿根廷获得经济恢复的必需品,也实现了美国支持阿根廷温和派、打击阿根廷国内激进派目的,但这一协定却直接破坏了阿根廷独立自主追求工业化的计划。

最关键是条约中汇率的主动权是在英国一方,英国为了限制阿根廷发展,先是试图操纵比索贬值(这样自己还的钱就少了),随后又单方面宣布暂停英镑兑换。

这就有些耍流氓了,此时的英国还欠着阿根廷15亿英镑没有偿还,直接导致阿根廷财政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

没钱的阿根廷无奈之下,只好在美国暗示下,借了大量的美国贷款,并签订了很耻辱的不平等条约——浮动利率,利率跟着美国水平走。

结果,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又不失时机地提升利率,短时间内增长了接近15%。

这意味着阿根廷的还贷利率水涨船高,短时间内现金流压力陡增,国家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破产边缘。

当时受其影响的也不只阿根廷,还有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等一系列受害国,这便是国际金融史上著名的“沃尔克冲击”事件。

对于美国来说,“沃尔克冲击”好处显而易见:美联储加息使得美元快速回流,等于既收割了大部分第三世界的债务国一大笔利息,又顺便打压其经济发展,实在是太妙了。

可以说,正是英美等国欺人太甚,阿根廷国内开始拥护贝隆主义及沿用相关政策军政府的重要原因。

到1981年,阿根廷已经背上400亿美元的外债,完全还不起了。

外国投资者赶走了,不平等条约废除了,经济还是搞不上去,这可急坏了阿根廷的军政府。

1982年,时任阿根廷总统的加尔铁里打算通过夺取被英国人占领的马岛,来鼓舞民心。

马岛距离英国有几千公里,可距离阿根廷只有咫尺之遥。

70年代之前,英国人本想将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送还阿根廷,当个顺水人情。谁知,很快就在附近发现了石油,顿时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为此,阿根廷和英国争议了很多年。

有了这样的政治背景,加尔铁里希望速战速决,拿下马岛后再由美国调停。他猜想英国距离那么远,为一个小岛远渡而来开战实在不划算。

没想到,加尔铁里一脚踢到了铁板上。

马岛被阿根廷夺走后,惹怒了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在议会慷慨激昂一番后,说服英国出兵。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英军穿越半个地球来打阿根廷,导致阿根廷军政府垮台。

趁着军方没缓过劲,新上台的阿方辛等几届阿根廷政府为了避免军政府卷土重来,疯狂削弱军方。

十年内,不仅阿根廷军队人数从20万削减到不到10万,军费也砍掉了一半,就连曾引以为傲的航母都宣布退役。

自此,阿根廷唯一能在国际舞台力压欧美各国的只剩下足球。

8

随后十多年内,阿根廷的政局更是变化多端,又开始了政变与民选政客的轮回。

左派与右派、庇隆主义和反庇隆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疯狂的时候,阿根廷十五天内换了五个总统。

阿根廷的政局已形成一个怪圈:贝隆通过大量基建和福利获得国内支持,但财政收入和外汇根本无法支撑这么庞大的开销;随后的军政府同样采用民粹当道,用民粹赢得选举。但毫无经济发展能力的军政府,只能靠不断举债和对内印钞货币超发维持政权;等到实在玩不下去引发民怨被推翻后,贝隆主义再度复活,新的政治游戏再次开局,循环不止。

阿根廷就这样不断在重复贝隆主义和自由主义间轮回,国家发展越来越慢。

从1900年到2022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阿根廷的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3位下降至第66位,平均每10年遭遇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对外贸易脆弱、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外债通胀等因素的压力下,整个国家又毫无工业发展的完整体系,几乎所有钱都花在了高福利社会上,阿根廷早已从发达国家回到了发展中国家行列。

由于经济发展受限,年轻人基本看不到任何上升通道。唯一能改变人生的只有踢球,可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梅西。

上世纪80年代,阿根廷一个意大利移民的后代想着靠踢足球改变人生,曾以守门员身份参加过低级别职业足球联赛。

但他发现这个行业实在太卷,只好改学经济学,最终成为阿根廷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学的教授。

他就是阿根廷现任总统哈维尔·米莱。

米莱早年是阿根廷经济学界的著名“网红”,因为在媒体上喜欢对政府经济问题进行抨击,深受年轻人喜爱。

2019年,米莱在一群粉丝鼓动下,通过社交网络建立“自由党”,当选党主席。随后又于2021年7月以“自由党”为基础成立“自由前进党”,12月当选国会议员。

2022年4月,米莱以“自由前进党”唯一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并最终在8月大选上当选新一届阿根廷总统。

米莱上任前,阿根廷的经济状况依然没有好转,国内通货膨胀率达到40%,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1%,阿根廷货币比美元贬值了约50%。

阿根廷还面临43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以及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450亿美元债务,到2024年4月份,到期需要偿还的多边和私人债权人达106亿美元。

此外,当时的阿根廷约有1700万人处于贫困状态,330万人处于赤贫,50%的家庭月收入不足8万比索(约3200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米莱当选前的2023年前11个月,阿根廷出口614.64亿美元,同比下滑25.3%;进口694.64亿美元,同比下滑9.2%,贸易逆差高达80亿美元。

可以说,米莱是在阿根廷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就任总统。

人们对不修边幅的他,还有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及公开表示反对堕胎、支持平民拥有枪支,支持卖淫、吸毒自由、器官交易合法化……政策十分不看好。

9

一直以来,米莱都被视作一个极右派。他信奉奥地利学派,主张无政府资本主义。

在米莱看来,社会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这也是他所推行的“休克疗法”的理论基础。

所谓“休克疗法”原本是医学领域的专有名词,后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引申应用至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休克疗法”主要指的是经济自由化、私有化、稳定化,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进行经济改革。

“休克疗法”最初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大获成功,却在俄罗斯遭遇滑铁卢,直接葬送了俄罗斯几十年来辛苦积累的财富,被很多经济学家所排斥。

但米莱上任后没多久,就开始推行“休克疗法”,短短几天内废除和大幅修改了三十几项法律,开始一场遍及阿根廷全国的疯狂“社会实验”。

比如面对国内持续的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米莱政府提出直接关闭央行,放弃比索,改用美元为官方货币,主动将比索和美元汇率贬值50%;米莱还同时将18个内阁部门减到了9个,国务秘书处数量也从106个减到了54个。

同时,米莱新政还包括在外资市场上,宣布完全取消政府监管,敞开大门;国家对能源和交通补贴等福利;不再进行新的公共工程招标,取消已经招标但未开工的项目等新政。

有人曾问米莱关闭央行之后,阿根廷的货币比索怎么办?

他的回答是“货币自由,愿意存美元的存美元,爱存欧元的存欧元,这样,阿根廷的通胀噩梦就结束了……”

米莱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很多阿根廷人看来,不仅是疯子之举,更是断人财路,纷纷上街示威。

今年1月开始,阿根廷23个省中,已有11个因为游行抗议太过激烈不得不进入紧急状态。

可米莱不为所动,他认为在过去12年里,阿根廷人均GDP下降了15%,而通货膨胀率却达到5000%,早已是拉美地区通货膨胀率最高的国家,必须下“猛药”才有得治。

米莱认为,改革带来的阵痛是必然的,用他的话来说,“现在是阿根廷开始重建之前的最后一段艰难时期,100年的失败不会在一天之内消失。”

米莱新政已经执行了三个月,效果如何呢?

截至他就任时的2023年11月,阿根廷的贸易逆差高达80亿美元,可在他上任后的一个月,阿根廷的贸易局面为之一变。

阿根廷12月出口52.73亿美元,进口42.55亿美元,贸易顺差10.18亿美元,且远高于市场预期的2.5亿美元贸易顺差。

而到今年2月,阿根廷的美元储备从米莱上台时的0,增加到了72亿美元。

不仅如此,米莱上任后的阿根廷股市连续大涨。阿根廷MERVAL指数2023年上涨超360%,1月19日报113.5万点,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创收盘历史新高。

事实上,正式上台后,米莱的经济新政并没有关闭央行,也没有再提美元化,就连公共交通补助也并没有彻底废除,而是将对公共交通公司的直接补助,改为通过SUBE卡的社会票价制度,直接将补贴精准到个人。

不难看出,紧缩财政政策,维持预算平衡,才是米莱改革重点。

我们也从中可以体会到,财政紧缩政策并不是真正要让老百姓过紧日子,而是严格限制政府性的非必要开支,减少其对经济的干预和破坏。

当政府性资源占有率降低,流入市场的资本才会增加,扩大投资面,企业也才会变多,经济才有发展。

目前,阿根廷依然还在米莱疯狂的“社会实验”中,彻底走出困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米莱在总统竞选中曾豪迈表示,要让阿根廷“再次成为世界强国”。

这个豪言能否如愿以偿,只有等待时间来揭晓了。

1 阅读:82
评论列表
  • 2024-03-21 03:03

    走上了集体国有掠夺私人财产的道理

砺石商业评论

简介:在这里,读懂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