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神舟二十号和十九号交班,有什么新看点?

卢克文工作室 2025-05-02 11:10:44

本文作者:老纪678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飞船成功发射,4月30日,神舟十九号飞船成功着陆。一去一回,这次交班顺利完成。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35次飞行任务,也是第15次载人飞行任务。

说实话,这事要搁在日本、法国或印度等等,足以举国欢庆三天,但咱们却感觉平平淡淡,就像老夫老妻一样,礼貌性问候居多,毕竟,熟悉的地方没风景。

大家没激情,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中国航天进入常态化发射了,大家只想听听结果就好,不太关注过程了。但乐观地说,这也是中国航天走向成熟、走向工业化的标志。

没激情不代表没看点,其实这次交班也有蛮多新看点,从人员配备,到涡虫细菌,都值得一讲。

下面,咱们就掰扯掰扯。

说神舟二十号前,必须先讲讲神舟十九号的返回。

神舟十九号原计划4月29日14时,在东风着陆场西区着陆,也就是内蒙古卫其勒格其大叔家草场,因为前6次都在此着陆,所以大叔家的草场被称为“航天员归来第一站”。

当然,大叔家的草场有点大,71万亩,和北京朝阳区差不多,这每天就算在家里遛一圈也累人。

然而因为天气原因,返回推迟到30号13时,在东风着陆场东区着陆,这里是无人区。

这次神舟十九号返回有两点值得说,一个是“后弹道返回”,一个是“黑障区通信”。

“后弹道返回”,这个技术从神舟十三号就开始使用,从脱离空间站到着陆,只需9个小时。

具体地讲,就是神舟十九号与空间站脱离后,以时速28000公里围着地球转5圈,期间择机进入大气层,然后拉升跳出大气层,利用惯性飞行,最后瞄准着陆点,再进入大气层,50分钟左右着陆。

听着很复杂,其实也很复杂,这就是“钱学森弹道”的飞船版。

脑补一下画面:你是个大巨人,站在太空中,手里拿着飞船,对着地球打“水漂”,啵得一下,飞船在大气层上弹一下,然后就稳稳地落在地面上。

相比美国的返回方式,咱们的优势是精度高,误差达到百米级别,这种正中靶心的精准控制美国还做不到,所以他们总在海上溅落,倒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是大海更加广阔,误差个几百公里,也砸不到什么花花草草。

“黑障区通信”,这是中国的独门绝技。

黑障区,是指飞行器在高速飞行中,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高温,使周围产生电离,吸收反射电磁信号,导致无线电中断的区域,一般在离地面40-80公里之间。

拿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的话说,“一路火花带闪电,仿佛坐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外壳温度可达1000-2000度,这时候里面完全看不见听不见。

黑障区通信,是世界性难题,所以俄罗斯飞船返回时靠预测,听不见就不听,直接当炮弹,只走抛物线。

美国也90年如一日研究,但也没能突破。突破不了,就没法实时控制高超音速飞行器,所以,美国没有第六代战机,也没有高超音速导弹。

现在咱们可以全程开直播了,所以咱们有第六代战机,也有东风高超音速导弹。

中国黑障通信技术,能够稳定实现双向通信,全球唯一,不是之一。这个技术让咱们在高音速武器、反导以及空天战机领域,形成了“代差”,所以咱们得好好保密,不能让间谍搞跑了。

所以,航天事业并不是“烧钱”的面子工程,而是护佑子孙的民族工程,许多技术都在反哺国防和民用。

下面,咱们言归正传。

这次神舟二十号上天,看点挺多,总结起来有三大看点:看人、看虫、看菌。

第一,看人。

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是陈冬、陈中瑞、王杰,陈冬担任指令长,比较让人意外的是,陈冬是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而陈中瑞是大队副大队长。

正副大队长同飞的情况,这是第一次,明显是有特殊考虑。

先说个小插曲,那就是两位还都是河南籍,一个河南郑州,一个河南滑县,所以,这一个乘组还真的比较特殊,河南出人才啦!双河南籍,这一个接一个的航天员,现在有6人来自河南,实名羡慕了。

简单介绍一下咱们国家航天员的培养和管理。

航天员都属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管理,大队是个正师级单位,1998年成立,所以咱们得知道,航天员大部分都是军人,目前的航天员里,有8个少将。

航天员的选拔,进行过4次。第一批是1998年,杨利伟为代表,有14人,上过天的有9人;第二批是2010年,陈冬为代表,有7人,都上过天。这两批都是现役军人,除了个别工程师,其余都是优秀飞行员。

第三批是2020年,有18人,但公布名单的有8人(未执行过任务就保密),其中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非军人,担任载荷专家。目前正在选拔第四批航天员,有港澳专家入选,共10人。

这次执行任务的3人,陈冬是第二批,其余是第三批,明显是以老带新。名单公布前,大家猜测张陆带队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他也是第二批航天员,依然是主力。

当然,陈冬担任指令长,也不太意外,这只能说明让陈冬执行第三次任务,应该是把陈冬列为了2030年登月人选。这可真牛啊,将来那真是人类的一大步!

提起指令长、载荷专家这些名词,让人脑袋直接变大,那就再啰嗦一下,解释这些专业术语是啥意思。

航天员有三类:指令长、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

咱们简单粗暴地理解,指令长就是指挥员兼驾驶员,操作飞船的,必须是飞行员出身;飞行工程师就是维护飞行器的,需要飞行工程专业毕业;载荷专家就是专门搞实验的,各种科学家均可。

当然,虽然有区分,但不绝对,航天员必须是多面手,除了专业外,还得会其他的,比如,驾驶员也得会做实验,会基本维修;工程师也得了解控制飞行器。

这次神舟二十号的配备,是2个驾驶员,1个工程师。

这次仍然带个工程师,让人比较意外,因为从神舟十七号开始,已经连续4期带工程师,说明在执行长期任务。

要做什么任务?

在发射通告里明说了,将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

对于太空环境来说,空间站遭遇撞击并不是意外的事情,无论是中国空间站,还是国际空间站,都会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目前近地轨道上密布上亿个太空碎片,其中约3.6万个碎片的直径超过10厘米,这些在太空中高速飞行的“垃圾”,任何一次的撞击,都可能给空间站带来巨大的威胁。

此前我国空间站曾遭遇过太空微粒的撞击,导致太阳翼受损,虽然出舱进行了维修,没有带来什么运行影响,但是从长期的运营角度来讲,还是要持续加大安全防护的升级。

难道中国空间站就只有1种防御措施?错!有3种。

第一种,就是被动防护,就是现在干的事。第二种,是主动规避,直接实施空间站的轨道变化,当遇到比较大的太空垃圾时,进行机动变轨。第三种,应急处置,实在躲不掉,就做撞击处理,然后针对影响应急处置。

看到这,不少人应该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航天员在太空之中,比在地面危险太多了,被称为航天英雄,完全不为过,他们配得上这个称号。

第二,看虫。

这次上天,咱们还带了涡虫,这是继斑马鱼、果蝇后,带到空间站的第三种生物。很多人很好奇,涡虫是什么?

涡虫,是种扁形动物,属于比较原始的类型,之所以选它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家伙和“死侍”一样,具有超级强的再生能力。

你把它搞成两段,它就长成两个;你把它头砍了,过几天就又长一个头出来。现代遗传学之父摩尔根,曾把一条不到2厘米长的涡虫切成279份,一周之后,每一段都能再生出一条新的涡虫出来。

这本领有点像孙大圣“拔猴毛”,所以许多人戏称为“生物界孙悟空”。

关键是,涡虫特别耐饿,如果食物稀缺,它就吃自己身体,先把次要结构,比如生殖系统消化掉,维持生命体征,等到需要时,再长出来。

如果人类有这本事,想想都刺激。

另外,涡虫和人类基因组的相似度高达70%以上,因此研究涡虫,对于探索人类细胞抗衰老,特别是在太空受到意外伤害后的恢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那这次打算怎么研究它?

这次研究是由山东理工大学负责,他们从各种涡虫身上切割48段,安放在恒温箱中,跟随神舟二十号飞船飞向太空。

同时,在地面也切割了48段与空间站实验完全相同的涡虫,同步开展对照实验,看看两组涡虫生长有什么不同。

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地球上的再生和在空间站里的再生,区别在什么地方。

第三,看菌。

这次神舟二十号还带上去一种细菌,链霉菌。

链霉菌可能让大家有点陌生,但如果说这玩意有利于月球种菜、太空种菜,是不是会来点儿精神?

事实上,这次把它带入太空,就是研究它如何构建太空生物可再生系统,特别是在太空辐射和微重力下,实现对各种有机质、废物进行降解、循环,以及再利用,从而为未来发展太空、月球农业,埋下关键的一笔。

那么链霉菌究竟是个什么家伙,为什么它值得研究?

其实,如果要研究人类文明,就得选那种历经几千年风雨,还能存活至今的国家。尤其为防重蹈覆辙,还详实记录历史来教育后人的国家。不用想,说的就是咱们。

同样,如果研究细菌,也得选皮糙肉厚,与各种敌人斗智斗勇,最终胜出并且还记仇的细菌,而链霉菌就是这类。

链霉菌形成于4亿年前。从那时起,链霉菌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里,打满全场,灭掉了多数细菌,成为土壤霸主。

除了被彻底灭绝的细菌,还有一些被打跑了的细菌,转移到了动植物身上,这些手下败将有霍乱、鼠疫、链球菌等,这些咱们认为很牛逼的致病菌,没想到还有这么不堪的过往。

链霉菌除了战斗力爆表外,它还特别记仇。

它能把这四亿年来,各种敌人的长相,以及对应的战斗技巧,全部拿小本本给记下来,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因此,人类就利用这个特点,不停激发它的表达欲,动不动给它丢个细菌,看它怎么打架,然后照着打架模式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叫抗生素。

现在大多数抗生素都是通过链霉菌生产,比如,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等,它真是人类好朋友。

但这小子也有个问题,有些绝学怎么问都笑而不答,人类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链霉菌有众多沉默基因簇,仅破译了一小点,就合成了“泰斯巴汀”,居然可以对付“超级细菌”。

这次带它上去,就是换个环境,让链霉菌静一静,好好回忆一下这4亿年中,究竟还干了些啥,最好把“降龙十八掌”“葵花宝典”写下来,然后重出江湖,要么在月球土壤里当武林至尊,要么再教人类几招,搞点更牛逼的抗生素。

最后,谈谈怎么看这次平稳交接。

第一,说明中国航天是越来越成熟了。

航天是个精细活,一点失误都可能导致巨大损害,美国、俄罗斯,包括咱们都出过灾难,1996年在西昌发生的长征三号乙火箭侧飞爆炸,导致6个科研人员牺牲的教训相当深刻。

虽然没有哪个国家敢保证,百分百不出航天事故,但百分百努力防范,确实可以极大提高成功率,在这点上,中国航天做的越来越好,越来越成熟。

其一,技术先进,并且操作规范。

这次在长征火箭上,搭载了8路高清摄像头,相当于给火箭装了“行车记录仪”,极大提高了故障识别能力。

在飞船与核心舱对接上,继续采用6.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精准对接达到厘米级。

这次发射还采用了很多人工智能,能够主动调整飞行姿态,这些都是硬技术,真是一技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中国是唯一常备火箭的国家,意思是神舟二十一号已经做好了准备,处在随时可以发射的状态,以备空间站发生任何意外,紧急救援。

这些都是安全的底线。

其二,队伍越来越稳定。

无论是科研队伍,还是航天员队伍,梯次配备都非常合理,中国航天员平均年龄38岁,而美国是53岁。

一支稳定的队伍,不仅关系着现在能不能做好,更关系着未来有没有希望,在这方面,中国航天有优势。

关键是,现在还在邀请国际伙伴一起,预计2026年巴基斯坦航天员与我们一起上天,这够在巴基斯坦显摆一辈子了。

其三,心态越来越平和。

大家对航天发射平淡了,说明中国航天进入了日常化,老百姓心态越稳,不一惊一乍,航天事业才能行稳致远,从容应对各种新挑战。

心态平和,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对国外航天没有盲目崇拜,追捧马斯克也理性多了,美国起步早,有先行之优,但咱们也有后发之利。

第二,目标越来越明确了。

这个目标就是登月。

无论是配备正副大队长,还是不停地搞空间防护,其实都是在做登月准备。如果在月球轨道设置空间站,防护装置非常重要,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看看月球上坑坑洼洼,就可以想想要挨多少撞击。

登月的飞船是“梦舟”号,火箭是长征十号,现在已经在各种后期调试,2030年真的让人期待。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背后的含义,其实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咱们就得有拿的出手的东西。

英国利用工业革命先发之势,殖民全球,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通过一战、二战、冷战,称雄天下;但这些已经是过去式,并且人类不可能再复制。

虽然不存在争霸的问题,但中国想要有一席之地,除了“略懂拳脚”作为底线外,还必须有踏实前进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信服,才能把朋友搞得多多,把伙伴搞得多多。

第三,不能骄傲,还要继续努力。

航天事业,通常有点像古董,最晚进家门,最早出家门。意思是,发达了才会搞航天,一旦经济不好,首先就停止航天工程。

但中国不同,咱们起步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那时候是最困难最艰苦的时代,但那代人的想法是,再苦再累,也要给子孙拼个机会,留个希望。

搞航天,真的是为了中国未来。

55年,中国航天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进步,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美国的各种封锁,各种孤立,让中国明白,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从来就没有同行者,只有先行者。

那个孤独的中国,正变成中国的孤独。

9 阅读:459
评论列表
  • 2025-05-02 19:56

    把中国航天讲得明朗通透,看着既高兴又舒心,还学到了不少知识,了解了航天人的良苦用心与辛勤付出,真想再让我倒回三十年,让我不辞劳苦,勤勤恳恳的做位敬业的航天人![点赞][点赞]

  • 2025-05-02 11:25

    涨姿势啊!都知道中国航天厉害,但不知道的很多细节,都在这篇文章里!为中国航天点赞,期待2030年中国航天员登陆月球![爱心][爱心][爱心][玫瑰][玫瑰][玫瑰]

  • 2025-05-02 20:05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超凡,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让中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一流,独占鳌头,为国争光,扬中华之威。令世人惊叹不已。为伟大祖国点赞!向一代代中国航天科技精英致敬![点赞][点赞]

  • 2025-05-02 16:39

    想起了当年第一次载人航天兴奋的时刻,当年的自己也才三十岁。现在五十有余,眨眼间二十二年飞逝而去。

  • 2025-05-02 20:20

    一个人、一个家、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国,哪里会有家?强大的祖国才是每个中华儿女最好的依靠![点赞][点赞]

  • 2025-05-02 12:10

    ㊗️祖国繁荣富强为祖国航天工作者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2025-05-02 18:44

    几千年不中断的文明,不是偶然的,再次引领世界是必然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再次引领世界,对西方最终形成降维打击[点赞]

  • 2025-05-02 11:47

    中国黑障通信技术,能够稳定实现双向通信,全球唯一,不是之一。这个技术让咱们在高音速武器、反导以及空天战机领域,形成了“代差”,所以咱们得好好保密,不能让间谍搞跑了。

  • 2025-05-02 17:27

    中国到现在都没上天,所以很有理由认为美苏登月是假的。因为以中国现在的科技,肯定是吊打当年美苏的。

  • 1
    2025-05-02 12:46

    还是卢的文章最全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