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为人忠义正直,才华卓越,被后人尊称为“卧龙先生”。他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复兴汉室,为此他五次率兵北伐曹魏,但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北伐时,他因劳累过度,在五丈原病逝。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人说是因为刘备死后,蜀汉的君主刘禅太过庸碌无能,没有给诸葛亮提供足够的支持和配合。有人说是因为诸葛亮自己的战略失误或者运气不佳,导致每次北伐都无功而返。还有人说是因为诸葛亮连年北伐,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和民力,使得蜀汉在曹魏和孙吴的夹击下难以维持。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完全正确。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英明果断的君主,但他也不是一个昏庸暴虐的君主。他对诸葛亮十分敬重和信任,从不干涉其军政大权,也从不怀疑其忠心。他还多次下诏给诸葛亮增加封赏和兵马粮草,以示鼓励和支持。刘禅之所以在曹魏攻打成都时投降,也不是因为他胆怯无能,而是因为他受到了一些人的误导和劝说。
诸葛亮虽然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他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在北伐中也有一些失误和遗憾,比如安排马谡守街亭、放弃陇右地区、未能及时救援关羽等等。但这些失误并没有影响他北伐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方向。他在北伐中也有很多成功和辉煌的战绩,比如水淹七军、火烧连营、空城计等等。他在北伐中也展现了很多智慧和勇气,比如用奇谋诱使曹魏内乱、用锦囊妙计挫败司马懿、用遗表嘱托后事等等。
诸葛亮之所以连年北伐,并不是因为他好战贪功,而是因为他清楚地看到了蜀汉的国情和形势。蜀汉只有益州一地之地,国小民寡,与曹魏相比实力相差悬殊。如果只是闭关自守,等待曹魏来攻,则必然会被曹魏渐渐消磨和吞并。只有主动出击,寻找战机,才有可能打破僵局,改变局面。诸葛亮在北伐中,也并没有造成蜀汉的国力和民力的大量损耗。他每次北伐,都是精兵强将,不过数万人而已。他每次北伐,都是谨慎行事,不轻易冒险,不贪图小利。他每次北伐,都是以退为进,不与曹魏硬拼,不与司马懿争锋。他每次北伐,都是以攻为守,不仅给曹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还给蜀汉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那么,诸葛亮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些人的背叛、投降、失误或者误导,导致了蜀汉的重大损失和危机。这些人有四个,分别是糜芳、马谡、诸葛瞻和谯周。
糜芳是刘备的亲家,曾经资助刘备钱粮,并被任命为南郡太守。但他因为受到关羽的轻视和训斥,心生怨恨。当关羽攻打樊城时,糜芳没有尽力支援关羽所需的粮草和器械。当孙权背盟偷袭荆州时,糜芳没有坚守城池等待关羽救援,而是主动投降了吕蒙。糜芳的投降导致了荆州的失陷和关羽的战死,使得蜀汉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据点和名将。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被诸葛亮看重为军事人才,并被任命为镇西将军。但他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缺乏实战经验和指挥能力。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被安排守街亭这个战略要地。但他部署失当,没有抢占有利地形,而是在平原地带与张郃对峙。结果被张郃轻易击败,并失去了街亭。马谡的失误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并被诸葛亮处死。
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被刘禅提拔为平尚书事,并统领中央事务。但他能力平庸,难堪大任。当曹魏攻打蜀汉时,邓艾绕过姜维偷渡阴平,并迅速杀到成都城下。刘禅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诸葛瞻身上,并让他率兵去抵御邓艾。但诸葛瞻没有及时占据险要地形,在涪县徘徊不前,并在绵竹与邓艾决战时被击败并战死。诸葛瞻的失败使得成都无法得到有效防御,并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谯周是蜀地大儒之一,也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和罗宪的老师。他在蜀汉担任中散大夫、光禄大夫等要职。他一直反对北伐,认为北伐劳民伤财,不利于蜀汉的长治久安。当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本来,成都城墙坚固,粮草充足,只要据城死守,等待姜维、罗宪等人的援军到来,邓艾就无法攻破成都城。但谯周却劝说刘禅投降曹魏,以免造成更多的生灵涂炭和蜀汉将士的牺牲。刘禅被谯周说服后,就主动打开城门,投降了邓艾。谯周的劝降使得蜀汉失去了最后的抵抗机会,并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以上四人,都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他们的背叛、投降、失误或者误导,给蜀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危机。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或者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诸葛亮北伐就有可能成功,蜀汉就有可能复兴。
诸葛亮北伐失败,并不是因为刘禅或者诸葛亮本人的原因,而是因为这四人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事实,也是一个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