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档,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横空出世,票房一路狂飙,直逼140亿大关,将《长津湖》远远甩在身后,稳坐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宝座。 这辉煌的背后,是超过30亿的片方分账,扣除5亿的制作成本,净利润高达25亿! 这巨额财富的分配却异常简单,仅由五家出品方共享:可可豆动画、自在境界(导演饺子的公司),以及光线传媒旗下的光线影业和彩条屋科技。 导演饺子和光线传媒,成为了这场票房盛宴的最大赢家。
在一片欢腾景象中,却有一人独自吞咽着苦涩的后悔,他就是《大圣归来》和《深海》的导演——田晓鹏。 随着《哪吒2》票房的节节攀升,他的悔意也愈发浓烈。
这一切,源于光线影业在动画电影领域的主投主控策略。 从《深海》的出品方构成便可见一斑,十月传媒、光线影业和彩条屋,清一色的光线系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公司仅有少量份额。 到了《哪吒2》,光线更是将这种策略发挥到极致,彻底将其他公司拒之门外,形成了导演和光线系公司内部的利益闭环。 而本该出现在出品方名单中的田晓鹏的十月传媒,却遗憾缺席。
时间回溯到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彼时,十月传媒赫然在列,位居第四位出品方。 这不仅是因为十月传媒制作了光线投资的《深海》,更因为其本身就与光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彩条屋持有十月传媒28%的股份,并在2020年6月向十月传媒派驻了核心管理人员。 彼时,十月传媒与光线的关系更加紧密,如果田晓鹏积极争取,完全有可能继续参与《哪吒2》的投资,哪怕份额微薄,也能从这棵摇钱树上收获颇丰。
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哪吒2》的出品方名单上,十月传媒的名字消失了,这意味着无论票房如何辉煌,都与田晓鹏无关。 眼睁睁看着巨大的财富从指缝间溜走,这种滋味,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那么,十月传媒为何出局? 第一部《哪吒》的成功,让所有参与者都赚得盆满钵满,续集的盈利前景更是毋庸置疑。 田晓鹏主动放弃这块肥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关键在于,十月传媒似乎并未深度参与《哪吒2》的制作。 据特效总监石超群透露,十月团队仅参与了前期的测试工作。 而《哪吒2》的制作团队多达138家公司,十月传媒作为一家专业的动画公司,又是“自己人”,如果参与了核心制作,自然会获得相应的投资机会。
这一切,或许与2020年十月传媒的人事变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战略调整有关。 《哪吒2》的创作周期长达五年,与田晓鹏接手《三体》真人电影的承制工作的时间高度重合。 新官上任三把火,田晓鹏将精力倾注于《三体》项目,或许因此错过了《哪吒2》的制作,进而失去了投资机会。
田晓鹏的失误不仅仅是错失了《哪吒2》的财富,更是将《三体》项目也拱手让人。 光线最初的战略布局,显然是将《三体》的希望寄托于田晓鹏,田晓鹏的专长在于动画制作,而非真人电影。 四年时间,大量资金投入,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2024年6月,光线宣布由张艺谋执导《三体》,田晓鹏四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2015年,《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曾让田晓鹏名声大噪,“国漫崛起”的呼声响彻云霄。 八年之后,他却接连错失良机,令人唏嘘不已。 与同样在光线羽翼下成长的饺子相比,田晓鹏的职业道路,无疑充满了遗憾和反思。 在人生和事业的十字路口,不同的选择,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