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工作室强硬回应版权争议:拒绝擦边行为,推动行业版权精细化治理

娱塘情报局 2025-04-02 13:01:06

4 月 2 日,@华晨宇工作室 针对黄霄云翻唱《烟火里的尘埃》引发的版权争议发布声明,明确拒绝 “音乐版权擦边行为”,强调原创音乐人权益保护的重要性。这场持续发酵的争议,不仅聚焦个体版权纠纷,更折射出数字音乐时代版权管理的深层行业命题。

争议升级:从片段使用到授权边界的本质分歧

事件起因于黄霄云在翻唱《烟火里的尘埃》时,被指直接采用了华晨宇 2018 年《歌手》舞台上创作的《孩子》live 版和声片段。根据华晨宇方披露,这段融合即兴合唱的改编内容自 2018 年火星演唱会起便作为独立演绎版本持续演出,具有独创性著作权。然而,黄霄云方 3 月 31 日声明称已获得原曲 “词曲著作权授权”,但未提及《孩子》live 版的额外授权。

华晨宇工作室在 4 月 2 日的声明中指出,双方沟通未能达成共识,核心矛盾在于授权范围的界定 —— 原曲授权仅针对基础词曲,而《孩子》live 版的和声改编作为二次创作成果,需单独授权或重新创作。歌迷会此前也强调:“改编若直接截取他人原创片段,实质是对创作边界的模糊。”

行业视角:版权管理需突破 “基础授权” 思维定式

此次争议暴露出音乐行业在翻唱改编中的 “授权粗放化” 问题。据 2020 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大会提出的行业建议,数字音乐版权治理需构建 “全流程管控体系”,包括建立标准版权数据库、细化权利信息管理(如授权类型、地域、改编范围),以及针对直播、短视频等场景的精准授权机制。

事实上,《著作权法》明确规定,演绎作品的著作权归改编者所有,他人使用需另行取得授权。华晨宇方公开的时间线(2018 年首演、巡演视频留存)及创作细节,正是通过证据链证明其对《孩子》live 版的独立著作权。这也为行业提了个醒:当翻唱从 “单纯旋律复制” 升级为 “创意改编”,授权协议必须明确涵盖二次创作的具体范畴,避免因 “授权盲区” 引发纠纷。

双方博弈:从舆论争议到法律层面的版权较真

黄霄云方始终强调 “合法取得原曲授权”,并对 “恶意诋毁” 保留追责权利,但其回应未正面解释是否使用《孩子》live 版片段。反观华晨宇方,不仅通过工作室声明强硬表态,更通过歌迷会梳理证据链,展现出对版权细节的较真态度 —— 这种 “不接受擦边” 的立场,被业内视为对 “改编侵权模糊地带” 的主动界定。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版权局近年持续推动 “剑网” 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数字音乐侵权盗版,并提出 “建立科学化版权数据模型” 的目标。此次争议中,华晨宇方的维权路径(明确创作时间、公开演出记录)恰好呼应了 “权利信息精细化管理” 的行业趋势,为原创者如何自证版权提供了实操范例。

破局之路:建立 “一事一授权” 的改编版权规范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对音乐改编需求的激增,“基础授权是否包含改编权”“片段使用是否构成侵权” 等问题亟待明确。行业专家指出,此次事件可推动建立 “改编版权清单制度”:

权利拆解细化:在版权数据库中,将歌曲的 “原曲版权” 与 “改编版本版权” 分拆登记,明确不同演绎形式的授权边界;

透明化授权流程:改编者需主动披露是否使用原作者的二次创作内容,避免 “搭便车” 式改编;

技术赋能确权:借助区块链存证等技术,记录创作时间、演出证据,提升版权纠纷中的举证效率。

截至发稿,双方仍未达成和解。华晨宇工作室的强硬态度,不仅是为个体维权,更旨在推动行业形成 “尊重每一份创意” 的共识 —— 当音乐改编从 “感性致敬” 走向 “理性授权”,清晰的规则才是保护原创生态的基石。

在数字音乐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创新与合规间找到平衡?或许正如国家版权局所倡导:唯有建立 “从创作到传播” 的全链条版权保护体系,才能让每一份音乐心血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价值实现。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