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他都离开井冈山36年了,很沉重地讲:“这些天老是梦到井冈山,想回去瞅瞅。”就在这年5月21日,毛主席在长沙的工作结束后,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和汪东兴等人陪着去了江西。
毛主席在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就到井冈山去了,在那儿待了好长时间。他和贺子珍就是在井冈山走到一起的。说起来,井冈山可有不少往事哟。
那时候正值冬天,挑粮上山的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的就开始了。从宁冈到大井小井,这路程来来回回可有几十里地,路上全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小道,而且还得翻过黄洋界。嘿,这路,别说是扛着东西走了,就算是两手空空的人走起来都特别费劲。
毛主席和朱德为了鼓舞大家,自己先带头加入到挑粮的队伍里。每天天还没亮,毛主席跟朱德就下山挑粮去了。
瞅见毛委员亲自挑粮,大伙的劲头可足。本来打算挑15斤的,一下子加到了20斤;能挑20斤的,加到了25斤。在毛主席和朱德的鼓舞下,原本得花一周才能运完的粮食,很快就运走一半。
有人回忆说,毛主席在这个运动里讲过三句话。
有一回休息的时候,一个小孩问毛主席:“毛委员,咱为啥得挑粮?”毛主席擦了擦自己额头的汗,回答说:“为了对付敌人,现在咱们多流点汗,以后就能少流血!”
听了这话,所有人都站起身来,鼓足劲儿接着往前走。毛主席问道:“同志们累不累?”挑粮的同志们齐声回答:“不累!”
后来毛主席又问那个孩子:“站在这儿,能瞅见啥地方?”那个孩子回答:“能瞅见江西和湖南。”毛主席讲:“没错,站得高,才看得远哪!闹革命就得这样,咱们不光得瞅见江西和湖南,还得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
就在这个时候,这孩子又问道:“毛委员,咱们啥时候才能胜利?”毛主席回答说:“你瞧这儿的水,缓缓地流,最后肯定会流进大海的。咱们闹革命的火种,一点一点被点燃,必然会从这儿燃遍全中国!”
毛主席一鼓励,大家就充满干劲,井冈山就这么成了稳固的根据地。
去井冈山的那天晚上,毛主席先到了茶陵县,就住在县委大院的办公室里。按照毛主席的生活习惯,警卫员给他搭了个木板床。毛主席看了一整晚的书,一直到3点多钟才睡下。
开国领袖毛主席的卧具特别简单,就一张又宽又大的木板床,床上有个用荞麦皮做的白布枕头,一床带补丁的毛巾被,一床旧军用毛毯,还有一块白布包边的床单。
直到第二天,毛主席才乘车抵达井冈山地区。一到井冈山,好多干部就来迎接毛主席了。
5月22日下午,毛主席带着些许遗憾坐在车上前行。在警卫的安排下,车子在茅坪的岔口拐了进去,差不多就在八角楼附近的地方,司机一脚踩下刹车,车就停住了。
毛主席身子侧了一下,朝外望了望,然后点头说道:“是八角楼,到地方了。”
他正打算打开车门下车,冷不丁地,就瞧见从对面步云山那个方向,呼一下冲过来一群人,得有好几十号,手里都提着锤子和铲子。
警卫员立刻挡在毛主席的车前,有个领导也觉得很奇怪,这是咋回事?难道是有社员接到通知来迎接毛主席了?可要是迎接毛主席,拿着锤子铲子干啥。
这时候,毛主席车上的黄庆荣察觉出情况不太对劲儿。他寻思着,毛主席上山是保密的,怎么会有人晓得?不对!难道有坏人?
一会儿上了山之后,见到汪东兴,汪东兴也跟黄庆荣讲,刚刚瞅见一群人火急火燎地带着工具,这一路连个警卫都没有,要是出事儿可咋整,而且也不是完全保密,毕竟已经被好多人瞧见了。
可黄庆荣就是担心,万一消息被人走漏了。
毛主席下了车,心里头很不舒坦。他寻思着,那些人可能是正在劳作的群众。毛主席一贯就爱到群众当中去,可这时候也没辙。有时候,他只能听从警卫安全部门的安排,毕竟保卫毛主席那可是人家的职责所在。
就这么着,毛主席还没来得及去八角楼看看,就满心不舍地离开了。
当年毛主席刚到井冈山的时候,为了方便毛主席开展工作,袁文才特意让贺敏学把八角楼腾出来给毛主席住。
毛主席就是在这儿跟贺子珍慢慢认识的。可能是心里有眷恋吧,毛主席想再去看看。
那群拿着锤子的人到底是谁?
2002年的时候,黄庆荣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把当年的故事回忆了一番。
毛主席又一次来到八角楼,又瞧见了那群人。那群人都拿着铲子、锤子朝着这边奔过来了。这一回,毛主席就吩咐,车开慢点儿,可别“跑了”。汪东兴听了就下令让车开慢点。毛主席把窗户打开,就听到外面有人在喊:“毛主席回来了,毛主席回来了!”
黄庆荣回忆道:“那些拿着锤子的人都停了手,站在路边招手,这些人是正在劳作的乡亲们。当时有纪律,毛主席不能下车,就那么慢慢往前开。我们小车上好多人都哭了,真没想到这儿的乡亲们这么质朴、善良,他们跟毛主席是心连着心的。”
后来他跟汪东兴提起这事儿,说太谨慎了。原来这里面有些人是工人,听说毛主席来了,都想过去看看。可干活的工具又不能就这么扔了,干脆拎着就跑过来了,就把警卫人员吓了一跳。
山路弯弯的,没一会儿车就开到了一个路口。那儿立着个木牌子,牌子上大大地写着一行字:“井冈山垦殖场1959年义务修路纪念”。这时候大家才晓得,嗨,这条公路是1959年修的,是江西省委专门修的上山的路,老百姓们义务出工修的,毛主席微笑着点了点头。
也许是走了太久的路,有一辆车突然出故障走不了了。毛主席知道这事儿后,一副很有经验的样子说:“给车加点水就成。”可这公路上哪来的水?毛主席笑着讲:“那就把我的水先给车喝吧。”司机就照着毛主席说的办法,把毛主席的水给汽车“喝”了,嘿,车果然就好了。
毛主席的车在井冈山参观,到了八角楼就舍不得走了,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附近乡亲们的耳朵里,袁耀烈家就在附近,也听到了这个消息。
袁文才就袁耀烈这么一个儿子。袁文才走的时候,袁耀烈才5岁,现在袁耀烈都40岁了,就跟母亲谢梅香一块儿过活。解放之后,国家给谢梅香老人烈属的待遇,日子过得还成。
谢梅香还没提出要见毛主席,毛主席就已经记起这个嫂子了。
他跟汪东兴讲,得安排一下和井冈山的老干部、老党员以及烈士遗孀见个面,还特别提出,要见见两位嫂子。
说的就是袁文才、王佐二人的妻子。
茨坪和茅坪离得不远,也就几十里地。谢梅香,很少到山上去。看到有人来接她上山去见毛主席,她心里特别感动。
谢梅香见到毛主席的时候,激动得不行。毛主席喊了一声“袁嫂子”,谢梅香老人的眼泪一下子就“哗”地流下来了。
他们坐下来慢慢唠,唠的大多是回忆的事儿。
那时候,谢梅香还提起了贺子珍。想当年在井冈山的时候,谢梅香跟贺子珍的感情可好了,好得就跟亲姐妹似的。
嘿,你知道吗?原来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婚姻,谢梅香在其中可算是半个红娘。
毛主席第一次见到贺子珍的时候,贺子珍特别年轻,毛主席就以为她是袁文才的女儿。到后来才晓得,贺子珍是自己人,是个党员同志。
贺子珍在井冈山的时候结识了好些好姐妹,就像曾志。那时候,井冈山的女红军没多少,她们整天都待在一起,感情可好了。
那时候贺子珍会打枪,毛主席就特别喜欢她。他俩在永新搞调查的时候,感情就这么慢慢培养起来了,袁文才可都瞧在眼里。
贺子珍是永新人。她哥哥贺敏学可是袁文才的得力助手,还参加过永新暴动,他们都是很棒的革命战士。
袁文才晓得两人互相喜爱,于是就当了这个媒人,1928年夏天,贺子珍和毛主席就在井冈山成了亲。(贺子珍和毛主席一同度过了革命最艰难的十年)
当然,提到袁文才,毛主席还有好多事都没忘。
他记得当时从一团里抽出了20多个人去二团工作,还专门派了司务长去帮忙弄伙食。后来,就成立了士兵委员会。王佐后来提出要入党,这入党的事儿,可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在改造井冈山的地方武装这件事上,袁文才和王佐那可都操了不少心,费了不少心血。
听人说,一回到家,谢梅香就紧紧抱着袁文才的遗像,放声大哭起来。她一边哭,一边呼喊着袁文才的小名,特别悲痛地说道:“选三,你能合上眼了,毛委员回来看你了。”
5月29日下午,毛主席跟一些群众合完影之后,就很不舍地离开了井冈山。
回忆往昔多少年都过去了,毛主席那首有名的《西江月·井冈山》还刻在井冈山的一个纪念碑上,“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现在读起来,照样能感受到一股力量,心里激动得不行。
这次到井冈山,毛主席又写了两首诗词,现在这两首诗词可有名气。
《念奴娇·井冈山》中的名句充满豪情:还记得当年烽火岁月,九死一生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名句早就流传千古:十八年的时光过去,就像弹弹手指那么快。咱能到九天上去摘取月亮,也能下到五大洋里捉鳖,然后笑着唱着凯歌归来。这世上就没有难事儿,只要你肯去攀登!
毛主席写的诗词个个都豪迈大气,真叫人钦佩!
听人说,1958年的时候,贺子珍好几次邀请陈毅到井冈山去。可是陈毅忙公务忙得很,根本去不了。他就讲了,要是实在找不出空闲的时间,那我就派个代表到井冈山去。
陈毅可是井冈山时期的老人,早些年他和朱德一同上了井冈山,也是毛主席早年的战友。陈毅去世之后,毛主席亲自到追悼会上去了,在追悼会上,毛主席握着粟裕的手讲:“井冈山时候的战友没剩多少。”
毛主席到了晚年的时候,心里一直念着要回井冈山去看看,可就是因为身体状况不允许,所以一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新中国成立之后,像朱老总、谭政、萧克这些老前辈,都有回到井冈山去参观,而且都去探望了谢梅香,他们对革命烈士那可是怀着深深的敬意。
回顾往昔,体会历史,毛主席重上井冈山这件事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井冈山还是老样子,红星依旧闪耀。在毛主席诞辰纪念日快要到来的时候,我们满怀着深深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