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30年未归家误认为“不孝子”!生前只戴母亲围巾我真的想她

玉箫苒得笔记 2025-02-10 10:34:50

文/编辑 玉箫苒的笔记

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

整整30年,他隐姓埋名为中国打造大国神器,是英雄,是榜样。

但唯独,他“负”了父母,就连最新的家人去世,他都没有在身边,在他生前,他曾表示,真是很想妈妈,但是又无可奈何。

毛爷爷曾说过,核潜艇一万年可要给搞出来。

耶鲁晓夫嘲笑:异想天开。

黄旭华:只用了10年。

网友们也是纷纷表示:妈妈来接他了。

早年梦想与时代背景

1926年,那是个啥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就在这么个时候,黄旭华出生了。

他爸妈虽然是当地有点名气的医生,但家里孩子多,一顿饭能吃饱就算不错了。

他在家里排行老三,爸妈给他取名叫黄绍强,就是希望这小子长大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爆发,他跟着家人四处逃难,小学学业都是在炮火连天中完成的。

你能想象吗?在广东揭西那个山旮旯里,他幸运地躲过了敌人的炮火。

后来,他来到了桂林中学,那可是1941年啊,那时候,能上学的人都是凤毛麟角,更别提完成学业了。

但他就是牛,他不仅完成了学业,还成了学校里的佼佼者。

建国初期,这小子刚好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

那时候,国家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急需人才,他二话不说,接受了党的洗礼,直接就投身到了国家的建设当中。

“弃医从船”的选择

原本,他是想当医生的,救死扶伤,但加入共产党后,他突然觉得,手术刀固然能救人,但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国家那时候啥情况落后挨打,急需强大,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弃医从船,投身国防。

从1958年开始,他就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隐姓埋名,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儿。

整整30年啊,他都没回过家,你能想象吗?30年不回家,这得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

那时候,中国还没核武器,西方却在核潜艇领域跑得飞快。

国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怎么办?得造核潜艇,于是,他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核潜艇工程项目的副总工程师。

当时,29位顶尖科学家被秘密集中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岛上。

那地方,就像是个“世外桃源”,但条件艰苦得要命。这些人,就像是被关在了“小黑屋”里,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制工作。

他带领着这支“神秘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

他们面对的困难,就像是一座座大山,但他们愣是咬着牙,一座座地翻了过去。

就这样,他从一个想当医生的年轻人,变成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

1988年,那是中国核潜艇的“大考”之年,第一次深潜。

你想想,那可是核潜艇,100多米长的大家伙,潜到深海里,得承受多大的压力?

稍微有点儿闪失,那就是艇毁人亡,全军覆没,当时,潜艇里的工作人员一个个都紧张得要命,人心惶惶。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在打鼓,这深潜下去,万一出了事,那可就真成了“海底捞”了。

潜艇上的政委也是急得团团转,多次给大家做心理疏导,讲道理、打气鼓劲。但说实话,那会儿悲观情绪就像瘟疫一样,怎么都压不住。

就在这关键时刻,政委想到了黄旭华。

这位64岁的老爷子,可是核潜艇的“定海神针”,政委赶紧找到黄旭华,他一听这事儿,立马就召开了紧急会议。

那张严肃的脸庞上,写满了坚定和果敢,他表示:会跟大家一起下潜,共同完成这次任务。

这话一出,就像是一颗定心丸,大家看着他那坚定的眼神,心中的恐惧和不安瞬间消散了不少。是啊,有黄老在,我们还怕什么?

原来,黄旭华这股子决心的背后,还有一位“幕后英雄”,他的妻子。

妻子深知这次深潜的重要性,更知道黄旭华作为总工程师,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她给黄旭华打气表示支持,有了妻子的这番话,他更是铁了心要带领大家完成这次深潜。

深潜那天,核潜艇前,所有人站成一排,拍照留念。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严肃和紧张,毕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潜艇缓缓下潜,随着深度的增加,水压也越来越大。

潜艇的钢板被挤压得“咔嚓”作响,仿佛随时都会破裂,舱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

终于,潜艇下潜到了指定高度,数据记录工作完成后,潜艇开始缓缓上升。

当潜艇上升到安全高度,确认所有人安全的那一刻,舱内瞬间炸开了锅。

黄旭华老爷子也松了一口气,他拍了拍身边的工作人员,笑着说:“看吧,没问题吧,中国的潜艇,就是经得起深海的考验。

他们用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有能力征服深海!

这事儿后来传开,大家都说:黄旭华不仅是个科学家,还是个真正的英雄,他不仅有技术,更有胆识和担当!而他的妻子,也是功不可没的“幕后英雄”。

这就是黄旭华,一个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的真英雄,一个有温情、有豪情的真男人!

深潜成功,黄旭华老爷子第一时间抓起电话,拨通了家里的号码。

电话那头,妻子一直提着心挂着念。

当听到黄旭华说“任务完成,平安上岸”时,妻子再也绷不住了。

这哭声,既是担忧后的释然,也是骄傲和欣慰的流露。

听着妻子的哭声,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他轻声安慰着妻子,自己却也是眼角湿润。

挂了电话,黄旭华深吸了一口气,回想起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坦诚地表示,自己经历过八年抗战的烽火岁月,亲眼见识了日本人的残忍无情,看到了无数同胞惨遭杀害。

那时候,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挽回生命。

但是,命运却给了他另一个选择,“弃医从船”。

1958年,他毅然决然地隐姓埋名,投身到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中。这一隐,就是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他没有回家,没有见过亲人,甚至连名字都成了秘密。

黄旭华常说:“我的一生,就给了核潜艇,给了国家。”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背后却蕴含着无尽的艰辛和付出。

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也为国家挺直了腰杆。

忠孝不能双全

黄旭华,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不仅对国家忠诚得让人敬佩,对家庭的那份深情也是让人感动不已。

他的妻子,和黄旭华一样忙于工作,常年出差,但她从未抱怨过半句。

但你要问他最爱的什么?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核潜艇!”

对他来说,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一份信仰。

不过,人生总是有遗憾的,为了核潜艇事业,他牺牲了很多,包括对家庭的陪伴。

最让他内疚的是,二哥去世的时候,他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回家送最后一程。每次提及此事,他都会感到遗憾自责!

他还表示,真的很想妈妈,生前每年冬天的时候就一直戴着母亲的围巾。

原来英雄不仅有铁血的一面,也有柔情的一面。

他们为了国家可以牺牲一切,但内心深处对家庭的那份爱和愧疚,也是真实而深刻的。

有人问他,怎么定义忠孝不能两全,他表示: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

晚年的贡献与离世

晚年时的黄旭华,这位曾经的“中国核潜艇之父”,身体状况逐渐下滑。

尽管医疗团队竭尽全力,但最终还是未能战胜病魔。

2025年2月6日,在湖北武汉,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静静地走完了他99年的人生旅程。

为了缅怀黄旭华的伟大贡献,他的遗体告别仪式被定在2月10日。

黄旭华的功绩,那可不是盖的,他不仅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更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挺直了腰杆,为民族争光了。

消息一传开,整个社会都炸开了锅,社会各界纷纷发文表示悼念,网友们也纷纷留言,表达对黄老的敬意和哀思。

没错,黄旭华的母亲如果知道儿子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肯定会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这30多年里,他错过了与家人的无数次团聚,他的母亲,从六十岁一直等到九十岁,周围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有的甚至骂他违背了道德伦理,说他不孝无情。

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他深知,自己的肩上扛着的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是为了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团聚,为了让国家更加强大。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牺牲,什么是为国家、为民族可以付出的一切。

黄旭华,这位隐姓埋名的英雄,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里,成为后人敬仰的丰碑。

黄老一路走好,向您致敬。

信息来源:

极目新闻2025-02-07——黄旭华生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