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品三国》头两集,就强调了读历史,大致有三种形象。第一个是文学形象,就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成分给人的形象,第二个是民间形象,就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民间自然而然发酵的形象,第三个是历史形象,就是根据史料而得出的形象。
曹操
但是要注意的是,历史形象,不一定是历史真相,只能说最接近真相。那么,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自然而然会和历史形象有较大的出入,关于曹魏的十大误解,带你揭秘演义的误区。
1、许攸是被许褚杀死的吗?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许攸仗着自己有功劳,很狂妄,结果许褚忍无可忍,宰了他。原文是: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但其实历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也就是说许攸不是许褚杀的,但确实是曹操下令杀的,《魏略》记载: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2、夏侯惇就是个莽夫?
由于演义的描写,说到了“夏侯吞眼”,再加上一些民间戏剧的熏陶,大家的形象中夏侯惇就是个作战勇猛,武力高强的莽夫,就跟张飞一个样。其实不然,演义完全走偏了,其实夏侯惇很注重学业,十四岁有人骂他的老师,他杀了那个逼,而且夏侯惇是懂政务的,曾在大旱之年,率领士兵种稻耕田,使得百姓受益。
许褚
3、赤壁之战曹军号称百万?
演义很喜欢夸大各种战役的兵力,夷陵之战有七十万,诸葛亮北伐有三四十万,要知道当时的人口都很少,不像现在13亿多,当时一个蜀国也就不到一百万人,难道一半都是军队吗?显然不可能!
历史上赤壁之战曹军兵力应该二十多万,这个是记载在《江表传》: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是周瑜对孙权分析的,加起来就是二十三、四万。
4、防御第一次北伐司马懿根本没参与。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其实根本没参与,参与的是曹真、张郃,而主要功臣就是张郃,演义中是让司马懿提前登场了。当时,张郃官职是右将军,而且张郃是员儒将,记住他,《三国志》记载: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
张郃
5、徐晃被孟达射杀,哈?
演义中,徐晃最后一次登场是在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坐拥上庸的孟达想要反水,徐晃以司马懿副将的身份前往随讨,城门前叫阵,直接被孟达射杀,哈?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回事,徐晃真惨,可是被曹操称为周亚夫的人物,历史上公元227年就去世了,那时候诸葛亮还没北伐,《三国志》记载: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6、曹魏一直占据着荆州的北部。
演义的一通描述,容易给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孙刘两家一直在抢荆州,赤壁之战后曹操就彻底失去了荆州,关羽守备的是整个荆州,后来整个荆州被吕蒙夺走了。这是不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从南下荆襄后,一直稳稳当当把守着襄阳、樊城两个要塞,属于荆州南阳郡,曹仁咬嘴不放松。
曹仁
7、郝昭是曹真举荐的!
诸葛亮打陈仓,是第二次北伐,守将名叫郝昭,演义中这个人是司马懿司马仲达推荐的,可能是演义为了突出司马懿的牛逼吧。其实不对,郝昭是曹真亲自举荐的,而且曹真预见了诸葛亮会出兵陈仓,提前安排了郝昭和王生驻守,很有军事远见。《三国志》记载: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
8、许褚和马超肉搏了?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恶斗马超,写得非常精彩到位,但实际上历史上很少写打斗的场面,关羽战黄忠,张飞战马超,等等都不一定存在。潼关之战的时候,《三国志》上记载了: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就是许褚就瞪了马超一眼。
郝昭
9、曹彰和刘封干起来了?
并没有!演义中曹彰使用长戟,在汉中之战大杀特杀,打败刘备的义子刘封,杀死将领吴兰,其实并没有。根据《魏略》记载:彰晨夜进道,西到长安而太祖已还,从汉中而归。简单来说就是,曹彰匆忙赶到前线的时候,曹操已经撤军了。
10、蒋干盗书,蔡瑁张允躺枪了吗。
演义中,蒋干是去做周瑜的说客,同样为了增加戏份,也是去做间谍刺探军情的,结果被周瑜将计就计,盗书出来后误杀了蔡瑁、张允二人。历史上当然没这事,首先蒋干是个君子,只是去做说客而已,其次,蔡瑁投降曹操后一直在做官,并没死于赤壁之战那时候。
咋样,给你更新一下你心目中的形象吧,颠覆认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