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多用”!这一省份以工代赈项目安排披露

政知见 2025-02-19 11:21:00

撰文丨李岩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50亿元。

2月18日,《内蒙古日报》发文披露当地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2.9亿元,支持地方实施52个以工代赈项目;

计划吸纳4600名农村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9300万元;

计划开展就业技能培训4450人、设置公益性岗位120个。

就此次下达的资金,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按照“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原则,最大程度挖掘以工代赈项目用工规模,最大可能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建设,最大幅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占比等。

另据国家发改委透露,此次下达的50亿元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将支持地方实施1008个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吸纳12.3万农村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7.1亿元。

《内蒙古日报》报道称,此批资金主要投向覆盖内蒙古自治区11个盟市33个旗县,重点支持劳务用工量大、技术门槛低、工程机械作业少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聚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做到“一钱多用”“一举多得”。

缘何专门提及“工程机械作业少”这一要求?政知君注意到,该要求与上述“最大幅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占比”密切相关。

两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对2014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颁布的《办法》于2023年3月起实施,其中明确提及:“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

当时,有关表述引发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此进行针对性解读表示,这是专门针对使用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提出的管理要求,旨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发挥以工代赈项目带动就业增收的作用,动员引导更多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发放劳务报酬。

政知君还注意到,上述有关要求仅针对“以工代赈项目”,而那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办法》并没有提出上述要求。

所谓以工代赈项目,特指使用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安排的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专门项目。根据公开报道,近日下达的这一批资金,正是为支持各地方以工代赈项目所用。

此前,《农民日报》曾针对以工代赈政策发表题为“我们现在为什么还需要‘以工代赈’”的评论文章。

文章称,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可以说,以工代赈本质上是一种就业帮扶手段,是政府利用“有形的手”进行二次分配的重要举措。

资料显示,从1984年起,我国先后多次大规模实施以工代赈计划,在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披露去年以工代赈政策落实情况——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政策,2024年全年累计吸纳带动332万名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同比增长31%;发放劳务报酬478亿元,同比增长32%。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