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举国悲痛。这位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载的科学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国之脊梁”。他的离去,不仅是中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一次深刻缅怀。
黄旭华院士的灵堂布置别具匠心,遗照放在中央,花海摆成核潜艇的模样,挽联字字泣血,令人泪目。这一切,无不诉说着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一生。
深海之梦:从医者到核潜艇总师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他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同胞的苦难。年少时,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用手术刀拯救生命。然而,时代的洪流将他推向了另一条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家科技落后的现状,黄旭华毅然选择“弃医从船”,投身于核潜艇事业。这一选择,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1958年,黄旭华开始参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从此,他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联系,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关乎国家安全的伟大事业中。这一隐姓埋名,就是整整三十年。三十年间,他未曾回过家,未曾见过母亲,甚至连父亲去世时也未能送别。直到1988年,中国核潜艇首次深潜成功,他才得以回到家乡,跪在父亲坟前,泣不成声地请求原谅。
1988年,中国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这是中国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也是最危险的一步。深潜试验被称为“与死神共舞”,因为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潜艇和艇上人员都将葬身深海。当时,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中失事,129人全部遇难的消息,更是让参与试验的工作人员人心惶惶。
作为总工程师,黄旭华深知深潜的危险性,但他更清楚,只有通过深潜,中国核潜艇才能真正完成研制的全过程。为了稳定军心,64岁的黄旭华毅然决定亲自参与深潜试验。他的这一决定,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尽管大家极力劝阻,但他坚定地说:“我是总工程师,我必须为所有人的生命负责。”
深潜当天,黄旭华与工作人员一起登上核潜艇。潜艇下潜过程中,钢板被水压挤压发出“咔嚓”声,气氛紧张到极点。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生怕发出一点声音。当潜艇成功下潜到指定深度并安全返回时,艇内爆发出欢呼声和哭泣声。黄旭华第一时间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电话那头,妻子泣不成声。这一刻,黄旭华不仅完成了深潜试验,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深海之魂:一生奉献,无怨无悔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家核潜艇事业奉献的一生。他常说:“我最爱的还是这份坚持走过来的核潜艇工作。”这份热爱,让他无怨无悔地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放弃了个人生活的安逸,甚至放弃了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他的妻子,是他一生中最坚强的后盾。尽管黄旭华常年在外,妻子从未抱怨过,而是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同时也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出色。黄旭华曾深情地说:“有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工作,让我感觉自己此生没有虚度。”
黄旭华的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工作的执着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的忠诚上。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深海之忆:灵堂花海,永世铭记黄旭华院士的离去,让全国人民痛心不已。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于2月10日在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灵堂布置庄严肃穆,正中央悬挂着“沉痛悼念黄旭华院士”的横幅,遗照是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时的照片,笑容温和而坚定。遗照前的花海别出心裁地摆成核潜艇的模样,象征着他一生为核潜艇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有他的同事、学生,也有普通市民。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告别。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深海之魂的写照,是国之脊梁的象征。他的离去,是中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深海之光:精神永存,照亮未来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家核潜艇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崛起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如同深海中的灯塔,照亮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他的故事,将永远被后人传颂,他的贡献,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黄旭华院士曾说:“此生没有虚度。”是的,他的一生,是为国家、为人民、为科学奉献的一生。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丰碑上,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
黄旭华院士,深海之魂,国之脊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