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收益率太低的问题,央行在上半年公开发出过多次警告,并且在7月还打算借国债亲自去二级市场抛售,我在《央妈亲自下场不是放水,是收水》里详细讲过事情的前因后果,不再赘述。
8月,央行通过集中供给卖盘的方式首次直接对二级市场供需进行调节,同时对部分机构在国债交易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开展调查,动作还是力度很大的。可是到了9月份以来,央行的精力主要放在降存量房贷利率和建立LPR动态调整长效机制两件大事上,没工夫再关心国债的起伏,市场机构趁利率下调的机会不断继续购入国债,把国债的利率砸得一路下跌。
尤其是进入12月以来,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从2.1%下降至2%,花了10个交易日;从2%到1.9%,花了7个交易日;从1.9%到1.8%,花了4个交易日;但从1.81%下行至1.71%,仅耗时2个交易日。可以说是坐着滑梯往下滑。
12月18日,央妈终于出手了,这次不是开会,而是约谈。
要知道,约谈可比开会力道重多了。开会顶多相当于在班里宣布点事,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约谈等于请家长来办公室,那敲打的力度能一样吗?
约谈确实有效果。12月18日,国债收益率确实有所回升,但没想到的是,央妈的暴怒只起到了一天的作用。到了12月20日,无论是1年期、10年期还是3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都跌破了前期的最低点。请家长都不管用,可见市场阻力有多大。
债券市场,其收益率与债券价格成反比,收益率越低,价格越高,说明债券市场供不应求。说白了,国债的利率下跌得厉害,说明大家都跑去抢国债了。
为啥都去抢国债呢?看看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就一目了然了。以工行为例,3年定存利率只有1.9%,5年期最高也只有1.95%,还是坑人的个人养老金专属。利率差不多,存定期还不如买国债,至少还有机会在二手市场转让。
以前在文章里讲过,国债利率太低,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因为很多金融机构都存在资产结构问题,贷款比例太少、国债比例太高,一旦进入加息周期,银行很容易流动性枯竭,产生系统性风险。美国硅谷银行就是这样破产的。
央行行长6月份曾经对国债利率,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发言:
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启示我们,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央行的目标是“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再看看上面那两张国债利率走势图,你就明白央行为什么急赤白脸,又是表态、又是约谈了。
金融机构比如说银行,手里不是没有钱,相反,是有很多钱。今年贷款虽然不行,但M2还是增长了7.1%的,银行沉积着大量低成本的货币。居民贷款不给力,银行息差压力大,股市又坑人不见血,你说,不买国债,难道让这些钱在账上发霉吗?
现在金融机构大量购入国债,国债价格被炒高赚一笔,明年降息后又赚一笔,而且国债又是最安全的投资产品,没有之一。这么好的事,谁能挡得住诱惑,难怪央行请家长都拦不住。
国债收益率下滑的原因有很多。简单来看,一是市场上可投的安全优质金融资产选项太少;二是临近年末很多机构配置资金抢跑;三是美联储降息以及“适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给明年带来的降息预期太强;四是市场对明年经济增长的前景预期持续走弱。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试想,如果大家对明年经济充满信心,谁会去抢着买收益率才1点几的国债呢?
别看央行名义上大权在握,实际上也是左右为难,一边得想办法稳住国债收益率维持市场平衡,否则日后出了风险自己要背锅;另一边又得降息刺激经济增长,否则稳楼市稳股市的任务没法完成。这个平衡木可实在是难走。
难走也得走。当有形的手遇到无形的手,究竟是谁能赢,12月的债市给我们小小地展露了一下。这已经是银行第二次违背央行的意志了。上次是央行降息,地方银行逆势上调房贷利率;这次是央行要求少买国债,银行等金融机构置若罔闻。这说明行政命令在市场利益面前,似乎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使啊。
长期来看,国债之所以无风险,恰恰因为背后是国家的信誉在支撑。因此债市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国家经济的基本面。稳楼市、稳股市、稳外贸、稳外资,现在又要稳债市。其实要稳住这些,关键是要稳就业、稳收入、稳信心,眼睛多往下面看,地基牢了,建筑自然就稳了。
事不过三,希望银行下一次不会再打央行的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