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练也救不了!中国足球需要“教练革命”,而非“国籍站队”

梅州体育郎 2025-04-08 09:09:20

U17亚洲杯两连败提前出局,日本教练上村健一的球队从“希望之星”沦为“昙花一现”,再次将中国足球推入“本土VS外教”的争论漩涡。然而,这场争论的答案,或许远比“非此即彼”更复杂。

1. 日本教练的贡献:打破惯性,注入新血上村健一执教初期,U17国少队曾以细腻传控、高压逼抢令人耳目一新,预选赛逼平韩国、大胜不丹,甚至被赞“踢出了日本足球的影子”。球员的跑动积极性、战术执行力显著提升,新疆天才艾比布拉等新星崭露头角,证明外教在青训理念、技术细节上的确有独到之处。日本教练带来的不仅是战术,更是一种“不躺平”的精气神——这一点,恰是中国足球长期缺失的。

2. 失败背后:体系之困>教练之过然而,亚洲杯的溃败暴露出更深层问题:日本教练的战术理念被中国足球的“土壤”反向侵蚀。上村健一初期坚持传控,却在正赛被迫转向长传冲吊,防线混乱、体能崩盘,与资格赛判若两队。这折射出中国青训的割裂——足协盲目聘请外教,却未建立统一的战术体系。U20由塞尔维亚人执教,U17用日本教练,成年队又换洋帅,各级梯队风格混乱,球员无所适从。

3. 本土教练之殇:理念落后与急功近利国内教练并非全无价值,但长期饱受诟病。U17球员在日籍教练麾下能全场高强度逼抢,而成年队“半场体能”已成常态,暴露出本土训练科学性的缺失。更致命的是,部分本土教练选材偏重身体、忽视技术,战术僵化,甚至被批“用业余思路教职业足球”。

4. 破局关键:超越“国籍”,构建体系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站队”,而是系统性改革:

统一哲学:借鉴日本“全国青训大纲”,从U12到成年队贯彻同一战术风格,避免外教“水土不服”;

教练升级:本土教练需走出舒适区,学习现代足球理念,而非盲目排斥外教;外教则需深入理解中国足球文化,避免“理念悬浮”;

青训深耕:艾比布拉等新星证明中国不缺天赋,但需建立可持续的培养机制,而非押宝某位教练或某届赛事。

U17的失败,不是日本教练的“锅”,也不是本土教练的“翻身仗”,而是中国足球急功近利、体系孱弱的缩影。若继续在“外教神话”与“本土情怀”间摇摆,而非沉心构建属于自己的足球哲学,恐将永远困在“学习—否定—再学习”的死循环中。中国足球的答案,不在教练的国籍,而在体系的觉醒。

0 阅读:14

梅州体育郎

简介:一起聊侃中国足球、中国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