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的来源,就是创作者毫无退路、必须压上身家性命去完成创作。除了追求作品的艺术价值之外,任何其他杂念私心都会最终导致观众的远离。”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的主论坛上,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职业专注度和用户思维是当下创作者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观点与此时仍在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之道形成了巧妙呼应。
当下的剧集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一部部爆款剧集带给从业者的兴奋与信心尚未完全消退,微短剧的强烈冲击就已扑面而来。
这一背景下,孙忠怀的演讲不仅是一份关于长视频的价值宣言,亦包含了新阶段的生存与崛起之道,回溯了腾讯视频过去几年来迎难而上、求取真经的跋涉,揭秘了爆款项目背后艺术和商业并重的二元评估体系,以科学方法对抗不确定性的战略布局。
听完演讲后,一个提纲挈领的关键词“系统化运作”很自然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所谓系统化,指的是“认知—战略—执行—商业”四位一体的长剧运作模式,是从内容价值观到专业化生产链,再到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
在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的几年里,腾讯视频正是依靠这种方法,实现了爆款频出、高分剧量产的成绩,维持了健康的财务状况,也在日渐复杂的舆论场中收获了口碑。
这种模式,让腾讯视频在过去书写了无可辩驳的成绩,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行业接下来要进行的实质性调整,并带来了一种深刻启发:
真正的突围不在于追逐风口,而是发现长期主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锚点,持续释放长剧集的生命力,主动融入共生共荣的新型合作关系。
认知革命:艺术、商业,不可偏废过去十年来,行业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的大举涌入让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数据造假、唯流量论、天价片酬等乱象,而与之对应的却是市场创造力的下滑。
寒潮到来后,视频平台由攻转守,降本、增效、开源成为主流。在这一演变中,腾讯视频为什么能够逆周期而行,接连产出叫好又叫座的全民爆款,在剧集与其他娱乐形式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引领行业突围?其中的原因和经验理所当然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实际上,腾讯视频之所以蜕变,关键在于认知层面的升级和平台定位的校准。
2021年,腾讯视频提出要成为“艺术与科技驱动的在线视频娱乐引领者”的定位,将“艺术”二字作为统领内容的战略核心。
这看似是一个重拾创作常识的过程,实则是腾讯视频敏锐洞察到了新时期的步伐:
过去是长视频一家独大,现在有短内容争夺观众注意力;过去容易产出数据,现在得有好内容为依托。
于是,一个关注剧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二元评估体系出现了。
这一系统的科学与合理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的容错率,帮平台实现健康运营。
如果项目兼具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就能诞生可遇不可求的“稀世珍宝”,如《漫长的季节》《繁花》;
有的项目成本控制得当,商业价值清晰,就能成为健硕的“黑马”。
如去年年底上线的《九重紫》,以远低于行业古装剧的成本完成大逆袭,不仅跻身“腾讯视频爆款俱乐部”,还在豆瓣上获得了7.7的评分;
还有的项目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长板突出,那么也能在少亏钱乃至不亏钱的情况下加持平台的品牌效应,如豆瓣评分高达9.6的《山花烂漫时》。
有心人或许会发现,豆瓣2024评分最高国产剧集TOP10中,腾讯视频独占5席,有《山花烂漫时》《天行健》《日光之城》《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春色寄情人》。
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到TOP30,那这个数字则会上升到14。
数据方面亦是如此。腾讯视频2024年站内热度值破30000、进入“爆款俱乐部”的作品有九部,分别是《繁花》《与凤行》《承欢记》《庆余年 第二季》《玫瑰的故事》《长相思 第二季》《永夜星河》《九重紫》(《大奉打更人》应计入2025年),但如果把标准下移到25000,那热剧数量会更加惊人。
可以看出,在二元评估体系下,冲爆款的头部剧和保运转的腰部剧,都符合“好剧标准”,尽可能地规避了商业和口碑风险。
无论是战略的校准还是全新评估体系的建立,都能有效帮助平台对抗不确定性,更有利于健康市场环境的养成。
而面对外部竞争时,二者又能随时联合起来。有精益求精的艺术家在,长剧集便会不断彰显难以替代的深度价值;有紧跟观众的市场派在,长剧集就不会疏远观众。
腾讯视频的定位是“娱乐引领者”,把艺术和商业的阵地都守住了,这个行业就有未来。
方法升级:敬业、精业、职业光统一正确的认知当然远远不够。谋事在人,好作品的内驱力,永远与优秀的内容团队和科学有效的方法论密不可分。
腾讯视频提高项目成功率的基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每个环节都尽力做到极致。不为作品倾尽全力,没有工匠精神,不关注市场风向,不在乎受众反馈,必然会被淘汰。
具体来说,孙忠怀在演讲中提到了剧本创作、平台审读、演员选择、制片管理等几个环节,总结下来就是,编剧要敬业,平台要精业,剧组要职业。
首先是剧本创作和筛选。
摒弃传统的经验主义,打破业内的挂名潜规则,名气归名气,剧本归剧本,将两者分离后进行判断,这是腾讯视频的观念。故事的衡量标准不在于是否出自名家,选用编剧的判断原则在于是否足够专业和敬业。
这一点在剧版《三体》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被网友盛赞的“抠书式改编”绝不是原原本本照搬原著,而是因为它把第二、三部里与第一部遥相呼应的细节都融入其中,一看就下了功夫,青年编剧田良良也没辜负平台和制作公司的厚望。
但平台如何确保这个筛选标准能真正贯彻执行呢?
腾讯视频的答案是,平台自身的人才团队必须足够专业,必须擅长该领域,必须投入时间阅读,必须排除艺术创作以外的因素。
其次,演员的选择。腾讯视频明确反对“唯流量论”“唯市场热度论”,而是综合考量艺人类型、表演能力、近期状态,将“适配”作为最主要的选拔标准。其实这条不只是针对演员,导演等其他岗位的标准亦是如此。
最后,是剧组的每个环节都要保持职业的规范性。
早在2022年,腾讯视频就发布了岗位标准薪酬倡议,要求对平台旗下自制、定制、版权等类型的内容生产要素成本进一步规范化、合理化,通过有效且落地的措施,确保成本可控,抑制生产链条上不合理的虚高价格,挤掉泡沫,留足发展空间,打造腾讯视频健康有序、可持续增长的内容生产环境。
这实际上是用制作过程中的确定性,来对抗项目播出后商业上的不确定性。成本合理化后“哪怕我们没有博取到爆款的播放效果,至少财务状况不会失控。”
此外,我们注意到,孙忠怀在介绍每个环节的方法时,都着重强调了“极致认真”和“全情投入”。
“假如我们对剧集创作成功率有信心的话,一切的原点是对好故事、好剧本的极致认真。”
“无论什么级别的演员,哪怕是最顶级的,如果没有对参与项目全身心投入的承诺,依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其实,拿出匠人精神的态度,把每个环节做到极致,不仅对项目是一种促进,也能潜移默化增强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把工作变成真正热爱的事业。
腾讯视频在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的时间点强调“极致”,也精确把握了时机。经过数年的深度调整和泡沫出清,长剧集领域的业余玩家已基本退散,还留在场上的则深知潮水的方向,对他们释放信号事半功倍。
从这一点来说,它不仅是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商业共进:良性机制反哺内容创作演讲最后,孙忠怀再一次强调了腾讯视频一直推行的“严格控制成本、对赌后验激励”的合作模式。
基于延续自电视时代的制播关系,以及网剧时代初期平台之间的过度竞争,剧集产品想要从TO B 转化成TO C 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降本增效的时代,“风险共担”模式是不可阻挡的大势。
一方面有“《九重紫》播出效果超出预期,平台和制作公司集体开香槟”的案例鼓舞人心。另一方面,平台也试图以KPI的形式,倒逼项目参与者在生产环节中做到全情投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商业合作模式的进化与平台的认知革命、战略目标的校准,以及生产流程的优化是一脉相承的,互为因果。
当然,平台也正在试图为合作伙伴增加更多的保险和盈利空间,比如在项目立项之初就考虑剧集未来多元化变现的可能性,在会员收入和广告收入之外拓展更多的变现渠道,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良性、助力行业长期发展的系统性机制,让从业者能够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各个生产链条愈发专业,让认真做事的团队收获理想回报。
从这里也能看出,如果说过去平台之间的竞争强调降维打击,那么现阶段的腾讯视频,试图用升维的系统化运作方法和能力,帮自己,也助行业,应对新形势下传统长剧集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在人人迷茫的此刻,行业太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照亮道路,虽不知道这条路要走多远,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往往在你决定出发的那一刻就来到了你身边。
孙忠怀强调,“过去我们常说内容为王,但现在得补上一句‘好内容才是王,平庸的内容会破坏行业’。”
这其实是对从业者的一种委婉提醒:尽管不乏好戏,但观众对长剧集的信任度和好感度仍在不断流失,原因就在于剧集行业在舆论场中是一个整体,好内容是行业的基石,但平庸的内容一旦多了,一样能杀死行业。
所以腾讯视频强调全情投入和敬业精神,力推由观众投票决定的合作模式,不过度依赖超级爆款,而追求提升整体的成功率。这些不仅是长剧集能够持续生存、盈利的关键,更是一个重建行业口碑的过程。
【文/许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