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4495225f8f08d0a05818c66611d1fb3.gif)
文/匹夫
编辑/匹夫
《上海屋檐下》人物塑造的缘起《上海屋檐下》一书诞生于193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政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抗日战争即将爆发之际,夏衍写成了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在这一时期,中国各地都在熊熊烈火中燃烧的同时,意识形态和文化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中国戏剧的变革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541c9f5f2bf39d4cfbce19d92ef8497.jpg)
夏衍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我对戏剧圈内流行的“情节戏”和“服装戏”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而且,《赛金花》也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创作,我想要改变自己的“戏作”,潜心研究更加真实的东西。”
夏衍认为,中国戏曲还需要改革,应该抛弃以花哨的服装、浮夸的演出来博人注意的做法。
应该反思其自身的作用,以对下层民众生活状况的描写,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样才能极大化地提高戏曲的教育性和感染性,使更多的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国家状况,并主动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846cc1b92de01223af5c40b67412e6b.jpg)
夏衍的父亲因为生病而死,生活艰难需要靠亲戚周济,是母亲陪伴他的成长,鼓励他读书,在夏衍小时候,她经常会和他一起去剧院,这对夏衍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她对夏衍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夏衍曾经对自己的妈妈说:“她算得上一个性格奇特的人,四十五岁死了我父亲之后,从不念过一句佛,从不烧过一次香;从这种性格推衍开去,她是一个富于民主精神的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fc27de3c3ed00f300390a9f86969d5a.jpg)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妈妈,在夏衍创作《上海屋檐下》的时候,她的去世给了夏衍很大的冲击。
但是,她的作品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夏衍在对杨彩玉这个人物的刻画上,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普通而强大的妈妈形象。
首先、杨彩玉是一位有担当的妈妈。她为爱不惜一切代价跟匡复结婚,并有了宝真,不久后,匡复被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9f38989d055f662c1f6b962194c479e.jpg)
临行时,他将妻子和女儿交给好友林志成照顾,可是,孤身一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抚养葆珍长大,却承受着极大的心理负担。
其次,她为人很豁达,即使在动荡的时代,她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家道中败下阵来,或者去向神灵祈祷,她只是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葆珍的身上。
虽然她的日子过得很苦,但她每天都会精心为葆珍预备一些吃食用的银子,并且还会让葆珍去念书,以便她能向老师请教学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53253e94aabb3326983b4a6542262af.jpg)
在葆珍的眼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小孩,由此也可以看出杨彩玉是一个合格的妈妈。
夏衍在《上海屋檐下》的时候,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0个年头。李健吾曾经说过:夏衍对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他觉得里面的人物和故事,让他回忆起了那段“压抑”的日子,回忆起了上海人的日子。
夏衍在小说中不仅重视对角色心理的刻画,通过语言的安排来勾画出角色的心理冲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206e7b05ee7fb64628479bb46b98606.jpg)
运用诸如“唔”、“嗳嗳”、“买小菜”等上海方言,使读者在耳边听到的那种市井方言的感受。
他对上海胡同的结构了如指掌,所以他将胡同一分为二,让五个家庭住在一个胡同中,以重现胡同中的居住条件。给予听众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把握上海独特的气候,他对上海的气候非常熟悉,所以在该剧中他也把重点放在了气候上,并用气候来预示着希望的来临,“太阳一亮,灿烂的阳光斜斜地照进了这个透着湿气的房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b92280f56536b22a81eb5c5db7bd5ad.jpg)
他看到了上海各种小市民的悲惨人生,也写出了在这个扭曲的时代里诞生出来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他关注于当时的情况,对现实的生活情景进行了精炼和还原,并不刻意地去装饰和美化,而是在文字上力求朴素,他被称为“中国的契诃夫”。
他以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笔触提炼出了角色,精心策划了角色的矛盾,将“市井”的人生重新呈现给了受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643c52a7c143491206d790214444e32.jpg)
夏衍在《上海屋檐下》一书中重点关注胡同中女性的现实生活,以其精湛的文笔,几句话就将胡同中司空见惯的情景展现出来。
在这部戏里,赵妻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女人。她贪小便宜,在赵妻和蔬菜贩子讨价还价的时候,她说:“卖就卖,不卖拉到。”
说罢,她还不忘记让蔬菜贩子白饶一根竹笋送给她;她是个尖酸刻薄的性子,鄙视施小宝“妖形怪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3c88c65391b997155fd3cf4fcaa3735.jpg)
她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老公身份,当着赵林二人的面,喋喋不休地指责赵振宇一事无成,还说自己的老公“可以去当叫化”。
她对儿女也很严厉,阿牛要买一支铅笔,她拒绝付账;阿香要吃团圆饭,她也毫不留情地斥责:“你爸爸还没发财呢!”
在社会舆论导向下,批评老婆心胸狭窄,可是常常把家务料理好,维系好家业却不是那么容易,看上去“主内”的老婆受到的人生压力要远大于老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4d4d67591f04316aff314816ee20804.jpg)
在阿香要吃蛋糕的时候,夏衍在台上的台词是:“她摸了摸口袋,应该是没有钱了,所以才换了一种语气。”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不是不愿意,只是没那么多钱而已。在这个变态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能逃脱被人欺凌的命运,他们的性格也因为欺凌而扭曲。
赵妻很倒霉,被现实的打击弄得死气沉沉,然而在这个年代里,却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命运远没有赵妻那么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9eb4d9048ed358f4d0b5d2c614a4329.jpg)
他们无亲无故,无依无靠,只能在空荡荡的空间里,独自一人,在黑暗中,他们在等待“明天”。
而《上海屋檐下》中的石小宝,则是这个特殊的人群中的一员。她被老公遗弃,被“小天津”这个地痞欺负得穷困潦倒。
她有家人,可家人根本就不在乎她的生死。施小宝请黄家楣为她读信“黄家楣看了信:‘这是你,你老太爷寄来的,唔,他说家里都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32cb6a0e99a16107f7b5a7f80820150.jpg)
施小宝不等他说,又说:“可是,要用钱,对吗?”只这么一句话,足见施小宝在家人眼中已成了一棵大财神;她也是个好心的人,看到阿香要吃糕点,就大方地为她买了一份。
可是,她得到的只是街坊们的鄙视,而赵妻则讥笑那是一笔不干净的钱财;她也曾经还击过,“要我跟他赔罪,休想,我打他是应该的。”
可是,在“小天津”面前,她却不得不垂头丧气地坐在梳妆台上梳妆。被“小天津”欺负,讨要提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0722b70216231b1e2510c3a0e313dcf.jpg)
她也曾抱着一丝侥幸心理,但到了后来,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老公的船叫什么名字,她挂在嘴边的“johnie明天要回来”已然是她安慰自己活下去的信条。
像施小宝这样的穷女子,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夏衍对他们表示了怜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
在和她同一时代、同一事件里面不去责备读书明理、执掌国柄的人物,而一味地要求市井女子去维持民族的尊严,也不能不说是一桩可笑的举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8aa1e51ea35fdc06c369024f760bda9.jpg)
虽然颓废颓废的人生令人无可奈何,但夏衍对平民百姓的描述,既有同情,也有批评,却也有节制,这才是最真实的。施小宝不过是那个年代的残渣,一个被黑暗力量利用的受害者。
《玩偶之家》一书被引进中国,在中国引起了一股“女性解放”浪潮。夏衍也深受《玩偶之家》的影响。其剧本中也有许多新的女性人物。
在《赎罪》和《上海屋檐下》中,夏衍所刻画出的都是在人生的重压之下,尽管无法扭转颓势,但也从未放弃自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e3a01bfdc54b16ae651782b542a3d79.jpg)
特别是《上海屋檐下》一出,里面的女性人物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这与夏衍对“共情性”的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杨彩玉为例。从杨彩玉和匡复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杨匡二人的婚事,受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十年之前,为着恋爱而抛弃了家庭,十年之前,为着恋爱而不怕危险地嫁了我这样一个穷光蛋。”
十年之前,杨彩玉背井离乡,与匡复双宿双飞,显示出新时期女性的特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时代也有它的缺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397687f9cf9a07ae04ff72e501c80b8.jpg)
夏衍在设计杨彩玉这个角色时充分考虑到时代存在的局限性,在“阴暗”的社会中,女人是没有任何生存空间的,所以,他利用“杨彩玉”进行呐喊。
“冷笑、轻蔑、排挤、轻薄,用一切方法逼着,逼着你嫁人!逼着你乖乖地做一个家庭里的主妇。”这是这个年代特有的特质,而这个年代的角色,更能让人产生共鸣。
《上海屋檐下》女性角色塑造对当下剧作家的影响夏衍在《上海屋檐下》中所选择的女性形象,与其前期《秋瑾传》中所选择的女性形象迥异,他突出了人物所处的时代特色,在剧中,我们可以看见五个家庭在胡同中挣扎求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8f32ee8be051df6745174be204e3fe6.jpg)
夏衍在该剧的上半部,通过描写生活在此的女性所面临的种种苦难,以群体的形式呈现出当时风雨飘摇中,下层女性的艰难困苦。
在角色的刻画上,夏衍以平民百姓为出发点,紧跟时代潮流,他的创作一丝不苟,并不流于肤浅,在他的戏剧中,角色并不会在台上大吼大叫。
相反,他会通过角色间的对抗,通过角色间的矛盾,来唤醒观众,进而形成共同的思想,夏衍的角色形象的刻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写实主义的发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a24dafedc3502333c1142e7665bfccf.jpg)
中国当代现实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在继承了现实主义的戏曲传统,采用了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并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反映了现实,从而在诸如“家人”这样的社会伦理层次上,寻求个体化的表现效应。
夏衍用他的写实技巧,将爱情,忠诚,信义,良心,这些人性中的重要问题,串联在一起,展现在了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5f7d4bebb66fdb1d632eed0254bd67d.jpg)
它通过平民百姓在巨大的变化中的奋斗和抗争,唤起人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的戏剧创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结语《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的首部写实主义剧作,也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在刚拿起这个作品的时候,他想要把它变成一部喜剧片。
然而,这个充满了时代烙印的作品,最终还是以悲喜剧问世,即使这样,这个作品也让人充满了希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8acdae258dd848f4be1d22dea414ba6.jpg)
正如赵振宇在里面所说的那样:将来好的天气总会要来的,一阵大雷大雨,爽朗的天气就要来了。
即便是再阴暗的世界,也有回归阳光的一天,特别是到了最后,夏衍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那个小孩的身上。
“小先生”葆珍唱着《勇敢的小娃娃》,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的征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edb170019a752ce6d2f239a3c17af9a.jpg)
《上海屋檐下》是一部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她的形象丰满而富有激情的小说。他很会把握女人的细微之处。
在这个畸形的世界中,他们苦苦挣扎,被阴暗的力量侵蚀,他们的勇气和善良被磨灭,虽然城市中的人过得很艰难,但他们依然顽强地面对着人生,面对着新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夏衍《夏衍代表作》
[2]陈坚《夏衍的艺术世界》
[3]赵珺《对夏衍《上海屋檐下》小市民群像的再认识》
[4]刘诗晨《论夏衍《上海屋檐下》的现实主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