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展开元首外交之际,白宫重提“布林肯访华”,甚至还要带上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实际上,中俄此次走动,反而让国际社会放心了。中美双方现在没到冷战,更不是热战。和平共存有些难,但竞争、冲突与合作共存,仍然是有可能的。
当中俄元首在莫斯科会面时,美媒心里打起了鼓,声称“中俄的最新互动,凸显中美的紧张关系,是对中美关系的又一次压力测试。”与此同时,白宫国安会发言人柯比表示,此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因“气球事件”,推迟了访华行程,并没有取消,美国仍在努力促成布林肯的中国之行。美方仍然希望能把它重新列入日程。
除了国务卿,美方还有意让财政部长耶伦,和商务部长雷蒙多访问中国,谈一谈经济问题。发言人柯比近日透露,这二人可能很快会前往中国。目前美国正与中国“积极”考虑这些访问。他说,中美之间保持这些沟通渠道的畅通,非常重要。尤其是现在,紧张局势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一旦耶伦和雷蒙多的行程敲定,估计会为布林肯的访问奠定基础。
近日,美媒还透露,拜登政府一直在努力使中美之间的外交“重回正轨”。有国务院高级官员为拜登政府的中国战略辩护说:“美方致力于这样一个主张,就是即可以和中国竞争,甚至也可以在中美的利益一致时,与中国进行潜在合作。”
其实早在去年11月的巴厘岛峰会期间,中美领导人会面时,也都表示希望缓解双边紧张关系,重新开放沟通渠道。拜登当时说,美国将与中国“大力竞争”,但他“不寻求冲突”。一直以来,美国的逻辑是,一边走路一边嚼口香糖,在与中国竞争的同时,与俄罗斯对抗。
不过,就目前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的表现而言,美方觉得,俄罗斯已经不再是一个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能够对美国构成地缘政治威胁的只有中国。这一点从去年10月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就能看出来。不过,眼下的中国访俄之旅,表面上看起来“中俄走近”,这仍然是美国不希望看到的画面。
实际上,中俄真的走近了吗?美国对中俄关系有不小的误解。首先,中方这次访俄的行程,是应俄方邀请。中方在启程之前也表示,是为了和平而去的,这是一次友谊合作之旅、一次和平之旅,而不是俄方期待的结盟之旅。
其次,从中俄发布的联合声明来看,强调通过和谈解决乌克兰危机,并且再次重申,中俄关系不是军事同盟,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性质。中俄是一对优先合作伙伴,双方保持各层级密切交往,深入沟通重大问题,确保双边关系高水平运行……
这些内容,都是双方一直以来的主张。说明这次出访,是中俄两个主权国家间的正常交往。中俄关系的本质没有变化,既没有因为俄乌冲突而削弱,也没有因为俄罗斯对中国需求的上升而增强。中国关系仍然局限在政治和经贸领域。这其实反而会让国际社会放心。
而且,就在中俄举行会晤,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美国也是出了几招的。中方访俄前夕,美国政府消息人士放出风声说,美方已经证实,已经有好几波中国弹药,被用在乌克兰战场上,他们怀疑这些中国弹药是由俄军发射的,不过这些弹药是否由中国提供还不清楚。
美方称,一旦确定是由中方交给俄军的,美方就会采取行动。但到了21日,发言人柯比再次证实,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武器。实际上,这又是美国对于“中国卷入俄乌冲突”释放的又一次“烟雾弹”,是为了借机对中国施加压力。
不过,从美方计划密集派遣高官访华的举动来看,美方也认定,中美关系越紧张,就越需要沟通。中方愿意与美方商量访华事宜,也说明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定位是类似的,都不回避冲突与竞争,但也都强调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
中美竞争难以避免,但中美合作也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对世界经济也非常重要。去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创下新高,这反映了中美贸易的弹性,说明两国经济结构仍然具有强烈的互补性。中美贸易也是互利共赢的。对两国的企业来说,对方市场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
眼下的中美关系,仍然不是冷战,更不是热战。虽说和平共存有些难,但竞争、冲突与合作共存,仍然是有可能维持的。而且,中美之间,也不仅有战略竞争关系,还有共同管理世界、治理世界的责任。这是以前的大国关系中所不具备的。
因此,中美间既有战略竞争,也有同舟共济。包括俄乌冲突在内的这些全球性问题,既是中美等大国的战略负担,也同时给了中国与美国和平共处的机会。对于中国而言,不论是历史上的联苏抗美,还是联美抗苏,还是现在的在美俄间搞平衡。成功的外交,都需要在灰色地带游刃有余,适可而止,才能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