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令明朝头疼的“瓦剌”,如今演变成哪个民族?

江舸 2024-12-24 07:28:11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瓦剌” 这个名字犹如一道深深的划痕,代表着一个曾经令明朝统治者们头疼不已的强劲对手。

这个活跃于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主要在 13 世纪到 17 世纪期间,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不断扩张的野心,与明朝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一、瓦剌的起源与发展

瓦剌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根源可追溯至唐朝时期。

彼时,瓦剌部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带活跃,被世人称为瓦尔刺噶或瓦剌帝国,以狩猎和游牧为基本生活方式。

历经岁月更迭,瓦剌部族日益强盛,至元朝时期,他们与显赫一时的成吉思汗家族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在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诸部之后,瓦剌荣幸地成为蒙古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贵族阶层与成吉思汗家族联姻,这种姻亲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瓦剌在帝国中的地位。

随着元朝的陨落,蒙古帝国分崩离析,瓦剌与鞑靼等部落群雄并起。在明朝初年,瓦剌与鞑靼两大势力争斗不休。

最终在马哈木的领导下,瓦剌部族势力逐步崛起,与明朝之间冲突频发。

明成祖朱棣多次御驾亲征,企图削弱瓦剌的力量。然而,瓦剌部族每次遭受挫折之后,总能迅速恢复元气,并继续扩张其势力范围。

二、土木堡之变:瓦剌的巅峰时刻

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的太师也先挥师南下,兵分四路侵犯明朝边疆,其威势如日中天,成为明帝国的心腹大患。

野心勃勃的也先,意图通过军事手段攫取更多利益,他亲率蒙古铁骑攻克了大同,大同的危急讯息火速传至北京。

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的激烈反对,决意亲率大军征讨。

明英宗的亲征准备显得尤为仓促,仅经过数日的筹备便急促出征。大军开拔后,指挥失序,后勤补给线断裂,士兵们饥饿疲惫,士气跌至谷底。

行军途中,明军连遭败绩。在阳和一役中,由于太监郭敬的干扰,明军惨败于瓦剌之手,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战死,石亨孤身逃回。

八月,明军在土木堡与也先的军队展开了激战。该地地势较高,却水源匮乏,明军掘地数丈仍不见水,士兵们因严重缺水而战斗力锐减。

瓦剌军则占据了地利,伺机而动。也先巧妙地诈退,诱使明军放松警惕。

王振果然中计,下令军队移营寻水,饥渴的士兵们顿时失控,争相涌向河边,阵势大乱。也先乘机猛攻,明军瞬间崩溃,指挥体系瓦解,几乎全军覆没。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等众多将领英勇捐躯,明英宗朱祁镇亦不幸被俘。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明军精锐在此战中损失惨重,大量经验丰富的将领和工匠阵亡,明朝的火器研发因此受阻,军事力量也大幅削弱,边疆防线被迫收缩,战略态势由攻转守。

同时,明英宗的被俘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政治动荡,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们为保自身利益而摇摆不定,斗争愈发残酷,明朝的政治格局因此发生剧变,国势由盛转衰。

对瓦剌而言,土木堡之变使其声威达到顶峰。也先乘胜追击,甚至兵临北京城下,企图扩大战果。

然而,在于谦等大臣的坚定领导下,明朝成功组织了北京保卫战,击退了瓦剌的猛烈攻势。

最终由于瓦剌内部矛盾加剧,经济上又依赖明朝的贸易供给,瓦剌选择释放明英宗,与明朝达成和议。

三、盛极而衰:瓦剌的内部动荡与分裂

瓦剌的辉煌岁月并未长久,便迅速陷入了内部分歧与分裂的泥潭。

也先在土木堡之变的胜利后,声望达到了巅峰,但他与蒙古大汗脱脱不花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加剧。脱脱不花虽顶着可汗的名号,却并无实权,他不甘心沦为也先的牵线木偶,始终寻求摆脱其操控。

在景泰二年(1451年),两人间的矛盾终于爆发,引发了一场血腥的战争。起初,脱脱不花与其弟阿噶多尔济联手对抗也先,但兄弟间的内斗随后升级,阿噶多尔济背叛了脱脱不花,投靠了也先。

战败的脱脱不花逃至兀良哈,未几便被前妻之父沙不丹捕获并杀害。也先随后自立为“天圣大可汗”,定国号为“添元”。

也先的篡位行为激起了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及其支持者的强烈反感和不满,内部局势愈发动荡。

同时,也先与重臣阿剌知院的关系也日趋紧张。阿剌知院谋求太师职位未果,心中埋下怨恨,加之其子被也先毒杀,终于在景泰六年(1455年)发动兵变,将也先暗杀,结束了他的统治。

也先离世后,其子绰罗斯・阿马桑赤继承了汗位,但瓦剌内部的纷争并未因此平息。皇后哈尼木(卫思汗之妹)在后方挑起事端,她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兄弟联手反叛阿马桑赤,尽管叛乱最终被镇压,但瓦剌的实力因此大幅衰退。

在瓦剌内乱之际,蒙古东部的势力趁机崛起,黄金家族后裔在内乱中重新凝聚力量,向西扩张,迫使瓦剌部族退出蒙古中部地区。

随着瓦剌绰罗斯氏的持续衰落,其部盟在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正式分裂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各自为政。

四、清朝时期:瓦剌的分化与变迁

在清朝时期,瓦剌被更名为卫拉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此时该部族依然分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大部落。

在明末清初,准噶尔部势力日渐强盛。其首领哈喇忽喇之子巴图尔珲台吉继位后,积极拓展疆域,增强影响力。

他与黄教结盟,借助宗教力量与喀尔喀蒙古达成和解,为准噶尔的扩张消除了后顾之忧。同时,他巧妙地分化、瓦解并逐步吞并其他厄鲁特部落,使准噶尔部的地位不断攀升。

1640年,巴图尔珲台吉以四卫拉特盟主的身份,在塔尔巴哈台与喀尔喀王公举行会盟,这一事件标志着准噶尔部的霸主地位得到了蒙古王公的广泛认可。

此后,准噶尔部持续壮大,控制了天山南北的广阔地带,成为卫拉特蒙古中最强大的力量。它与清朝对抗长达近百年,直至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努力,才最终被平定。

和硕特部在固始汗的领导下,于明朝末年挺进青藏高原,统一了西海蒙古(青海)和康区,推翻了西藏的藏巴汗王朝,建立了和硕特汗国。

尽管固始汗统一了青藏高原,但仍对清朝表示臣服。然而,在康熙末年准噶尔部入侵西藏后,和硕特汗国覆灭,西藏纳入清朝版图。

虽然青海地区的和硕特部残余势力在雍正时期发动叛乱,最终也被清朝平定。

土尔扈特部因原游牧地资源枯竭,且在与漠北蒙古的战争中损失惨重,于是在首领和额尔勒克的带领下,选择了西迁之路。

他们历经两年艰苦跋涉,于1630年抵达伏尔加河流域,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但随着沙皇俄国的不断侵略扩张,土尔扈特部面临严重威胁。

在沙俄彼得一世时代,沙俄对土尔扈特汗国的压迫愈发严重。最终,在1761年渥巴锡成为土尔扈特部汗后,面对沙俄的贪婪,他毅然决定率部东归中国。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之旅充满艰难,他们战胜了沙俄军队的追击,摆脱了哈萨克部的围堵,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中国,得到乾隆皇帝的接纳,并被安置在新疆地区。

杜尔伯特部在卫拉特蒙古中相对较弱,其发展历程亦颇为曲折。

最初杜尔伯特部位于卫拉特蒙古的最北端,因草场退化计划北上寻找新草场,却遭遇沙俄军队的阻挠。

随后,他们与土尔扈特部爆发战争,在准噶尔部的支持下,土尔扈特部西迁,杜尔伯特部则分得了一部分土地。

后来杜尔伯特部内部因首领继承问题发生内斗,部分族人北投土尔扈特部,其他族人则依附于准噶尔部。

五、瓦剌的后裔与民族融合

瓦剌曾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强盛民族,在明朝时期,他们与明朝的抗争一度让明帝国倍感困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剌民族并未保持其独立地位,而是逐渐分化为众多部落和民族群体。

如今瓦剌的后代遍布我国新疆、大兴安岭、黑龙江等地区,以及外蒙古的乌布苏省、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他们已然融入当地的少数民族之中,不再以瓦剌的身份独立存在。这种民族融合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景象。

2 阅读: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