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辅导学院丨自考故事:想做的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江城辅导学院 2024-04-17 11:43:10

她的故事,平凡不平庸,

希望也能激励着每一位奋勇前进的自考人!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一位43岁“励志妈妈”为孩子冲刺自考本科的故事!

那个夏天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那个夏天之后,无数人被这个名叫黄妹芳的流水线女工感动到泪目。

为了让孩子留在身边上学,获取城市落户的资格,年近40的黄妹芳考取了大专文凭,并且连续5次冲刺本科学历,同时又争取到社工资格证……

可惜直到我们在央视的年度大片《人生第二次》中看到她时,黄妹芳距离留在深圳还有一步之遥。

而今43岁,仅剩下两年的申请时限。

可黄妹芳依然不肯放弃。

那句“我不想儿子走我的老路”,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也是一个女人前半生的经验和教训。

01要努力读书,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每当午夜梦回,黄妹芳总会想起广西偏远山村中的童年岁月,以及父亲不厌其烦的耳提面命。生于大山,长于大山。黄妹芳的父亲也曾试图依靠大山,把一众子女送出大山。“你们的学费,总能从山里刨出来。”孩子们学习都很努力,不幸的是,就在黄妹芳顺利考上高中那年,父亲突然病逝。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母亲和年长的孩子身上。为了供养弟妹,并且偿还父亲治病欠下的巨额外债,黄妹芳不得不在高中毕业后远走他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黄妹芳就像一只奔波的蚂蚁,忙碌着、彷徨着。

她时常念叨着朱自清的《匆匆》: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后来害怕孩子们担心学费问题会成为家里的负担而不愿上学,父亲总是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学费,总能从山里刨出来。”

在父母的鼓励下,黄芳妹一直读到了高中,可好景不长,在高一那一年,父亲的突然病逝给一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可以说是已经倾家荡产。

在父亲离世后,家里的重担更是交到了母亲和哥哥姐姐们身上,为了还债以及供养弟弟妹妹们,黄妹芳高中毕业后就来到东莞打工。

02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0岁这年,黄妹芳当妈妈了,儿子叫取名为覃武奥。

为了照顾还在襁褓里的武奥,她离开工厂,在东莞开了一家雪糕批发店。

转眼到了儿子上小学的年纪,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黄妹芳从“莞漂”成了“深漂”。因为“在深圳,只要小孩证件齐全,外地人也可以进公立学校”。可是当黄妹芳和丈夫来到深圳后,忽然发现生活的艰难远超他们想象。在东莞打拼多年,突然换了一个地方,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丈夫在熟人介绍下成为一名小区电工,后来又去当大车司机,黄妹芳也不得不重新走上工厂的流水线。一家三口只能挤在一室一厅的狭小空间。最关键的是要想让孩子一直在深圳读书,他们必须要“攒积分落户”。根据当时深圳的落户条件,45周岁以下拿到100积分才能在深落户。

积分哪里来?年龄、学历、社保……

但即便是吃再多的苦,她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在深圳,“深户”460分就可以上高中了,可是“非深户”要500分以上才能上高中。

为了儿子未来能享受“深户”的录取分数,黄妹芳开始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来攒积分落户。

2018年,她通过深圳市总工会的“圆梦计划”考取了大专文凭,获得了60积分。

到了2020年,黄妹芳又通过这些年的社保积分、工厂加分总共积累了98分,但仍以两分之差无缘落户深圳。

古有孟母为孩子三次搬迁,今有黄妹芳为孩子自考本科。

母爱的力量,我们无法估量。

03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

除了落户积分,黄妹芳之所以这么努力也是因为想给孩子树立榜样。

“因为孩子都看着家长,家长做啥,他们也会跟着做啥。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去要求孩子呢?”

有人说:妈妈这么拼,肯定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吧!

但事实上,黄妹芳从来没有要求儿子要多有出息,她说:“其实我只希望他不要过得太差,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就这么简单。”

作为母亲,她会尽她所能,把她能做的都做了,至于孩子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看他自己了。

04想做的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我很佩服这位母亲,40多岁了依然有想做就去做的勇气,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坚韧的力量”。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故事。

时间回到2013年,43岁的父亲苏以彬和女儿苏晓梅一起参加高考,两人同时被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录取。

大专毕业后,他专升本成功继续读书,2018年本科毕业后入职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成为一名辅导员。

苏以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如果我当年没有考大学,我还是一名厨子,但现在我成了大学老师。所以人啊,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

参考资料:《南都即时》、《深圳晚报》、《人生第二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