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热夫战役:150万的苏军血染沙场,朱可夫一生最大失败

佳霖谈历史 2024-03-30 04:49:55

1941年底,在苏军的反击下,围攻莫斯科的德军全线崩溃。

尽管小胡子一再要求不准撤退,必须顶住!

但前线的将领们却不打算服从命令。

尤其是古德里安,跑得那叫一个快。

要不说人家是闪电战大师。不光进攻的时候一马当先,跑路的时候也是一骑绝尘。

当然,“古不帅”擅自撤退,并不是他怂。而是前线实在扛不住了。

百年一遇的寒冬,加上糟糕的后勤,使得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承受了巨大损失。

不过,小胡子不关心这些。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是元首,挤走了布劳希奇,老子还是德国陆军总司令。

胆敢战场抗命,通通撤职!

1941年12月到1942年1月,希特勒借题发挥,找各种理由,把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上上下下撸了个遍。

清洗了不听话的刺头后,希特勒任命心腹克鲁格元帅担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但克鲁格上任没多久,就根据前线实际情况,建议希特勒后撤。

这把希总司令气得不轻。

据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回忆,希特勒在电话里大骂克鲁格是懦夫,吹嘘自己当年在一战前线如何勇敢。

克鲁格也不甘示弱,说您知道前线的情况吗?

毛熊的学习能力很强,现在也开始钳形攻势,两翼合围了。

而且中央集团军群的后方有大量游击队活动,破坏我们的铁路、阻断我们的后勤补给运输。

说起游击战,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小打小闹。

但历史上的苏联游击队,可不是散兵游勇。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游击队在敌后建立了“游击共和国”,不仅搞起了集体农庄,有自己的工厂、报社、军校,还装备了飞机、重炮和装甲火车。

德国人一直到战败都没搞明白,苏联游击队到底是怎么把装甲火车开到德军控制的铁路的。

苏联装甲火车

由于游击队神出鬼没的袭扰,德军本就困难的后勤补给,更加雪上加霜。

鉴于此,克鲁格在与希特勒大吵一架后,冒着撤职风险,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后撤150公里。

话分两头。

德军撤退后,慈父又开始头脑发热。

区区中央集团军群,他已经不放在眼里了。

于是,慈父命令苏军参谋部尽快制定一个北起列宁格勒,南到顿巴斯、克里米亚,战线长达3000公里的全面反击计划。

这相当于就是反向的“巴巴罗萨”计划。

以苏联当时的家底,显然撑不起这么大规模的行动。

所以慈父表态后,众人纷纷反对。

朱可夫认为德军虽然后撤,然精华尚在。

德军第1、2、3、4坦克集群,哪个被歼灭了?现在全线反攻不现实,应该在西北和南线采取守势,集中兵力于中线,展开局部反攻。

铁木辛哥的意见与朱可夫大同小异,即缩小反击范围,等休养数月,完善后勤体系之后,再进行反攻。

但慈父坚持己见,执意要求全线总反攻,众人见状,不敢再发言了。

不出所料,苏军在1942年1月至2月的总反攻,最终以失败告终。

苏军不仅没能击溃德军任何一个主力集团,反倒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和装备。

南线战场,苏军损失了20万人,几乎丢掉了所有重型武器。

悲催的是,这些苏联武器为德军所用,招呼在了困守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苏军身上。

最惨烈的还是中线战场。

1942年1月8日,为了消除勒热夫突出部,苏军西方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发起第一次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

德军撤退时,守住了勒热夫。

这里距离莫斯科仅160公里,不仅是莫斯科到大卢基主干铁路的中继线,还是通往战略要地瑟乔夫卡和维亚济马的重要枢纽。

也就是说,只要苏军能拿下此地,就能彻底解除德军对莫斯科的威胁。

反之,德军若能守住此地,就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莫斯科再次发动进攻。

根据部署,苏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勒热夫。

北翼由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负责,南翼由朱可夫指挥的西方方面军负责。

两军以钳形攻势,切断突出部内的德军向斯摩棱斯克方向撤退的铁路。

行动开始后,苏军强势突破德军防线。

慈父见状,决定毕其功于一役,随即又抽调西北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部分兵力向斯摩棱斯克进军。

斯摩棱斯克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后勤基地,一旦苏军得手,中央集团军群就只能再次撤退了。

但慈父没想到,他的宏图伟业会因为一个人到来而梦碎。

1942年1月16号,莫德尔出任德军第9集团军司令。

相比德国三大名将,莫德尔只是个后起之秀。

他此时能得到重用,主要是几乎所有人都建议撤退的情况下,只有他愿意帮希特勒收拾烂摊子。

莫德尔(右一)

莫德尔上任前,第9集团军编制缩水70%,只有6万人,却要防守东西宽100公里,南北长150公里的阵线。

更糟糕的是,苏军已突入德军防线100公里,距离德军指挥部不足几公里。

面对这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莫德尔首先态度坚决地找希特勒要人、要装备。

皇帝不差饿兵,后方不给支援,就靠前线的几万残兵败将,这仗没法打。

希特勒考虑到如果放弃勒热夫,再想夺回来就困难了。便大手一挥,补给了莫德尔3个装甲师、3个步兵师和1个党卫军摩步师。

不过增兵之后,德军还是处于绝对劣势。

这个时候,就该莫德尔想办法了。而他的解决之法就是“支撑点战术”。

所谓“支撑点战术”,说白了就是弹性防御。

德军兵少,要想填满几百公里的战线,太不现实了。

正所谓处处设防,等于处处不设防。

于是,莫德尔将有限的兵力聚拢在一个个相距不远的小据点内,每个据点由多层环形防线组成,防御力极强,所以称为“支撑点”。

据点与据点之间,则布满地雷和障碍。

苏军要想拿下据点,必须逐层突破,伤亡会非常大。

而若是绕开据点,由于据点之间相距不远,可以交叉支援,苏军想找到空隙突破,难度也非常大。

这种战术其实并非莫德尔独创,苏军也有,玩的比莫德尔还早。

但要论谁玩的最好,还是莫德尔。

他往往能通过微操,在苏军全力进攻时,主动打开一道口子,引诱苏军深入。

然后派出布置在后方的装甲部队从斜面切断苏军后路,以优势火力围而歼之。

稳固防线的同时,莫德尔还时不时地发起突然进攻。

1月21日,莫德尔发现苏军后勤补给出现问题,果断下令反击,仅用48小时就歼灭苏军2.6万人,俘虏5000多人,摧毁和缴获坦克187辆,火炮373门。

随后,莫德尔又通过短促突击,将苏军第33集团军反包围。

一时间,形势对苏军而言急转直下。

第33集团军司令叶夫列莫夫中将请求突围,但朱可夫认为可以重整攻势,便没有下达突围的命令。

从2月下旬开始,朱可夫不断对包围圈中的第33集团军实行空降,以维持战力。

可苏军主力在正面的攻势,始终无法突破德军防线。

4月初,在多次努力均未奏效的情况下,朱可夫同意叶夫列莫夫突围,并命令第43集团军负责接应。

但第33集团军的突围被德军粉碎,全军覆没。

苏联统帅部曾派飞机接叶夫列莫夫到后方,叶夫列莫夫很爷们,选择与士兵共存亡,最后自杀殉国。

由此,第一次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也以苏军的失败而结束。

叶夫列莫夫

此次战役,苏军投入105万人进攻,阵亡27.2万,受伤50.4万。

其中,西方方面军阵亡14.9万,28.6万人受伤。加里宁方面军阵亡12.3万,21.8万人受伤。

之后两个月,苏德互有进攻,战线呈胶着状态。

到了6月,德国统帅部决心拿下斯大林格勒。

为了配合南线战场,莫德尔在7月初,以第9集团军的6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1个摩步师,针对徘徊在德军包围圈边缘的别雷—奥列尼诺—勒热夫—维亚济马和斯摩棱斯克之间突出部的苏联第39集团军,发起钳形攻击。

苏军准备不足,面对德军的包夹,阵脚大乱,经过11天激战后,除第39集团军司令马斯连尼科夫中将率8000残部突围外,其余被德军消灭。

7月底,随着南线战事吃紧,苏联统帅部决定对勒热夫再发动一次攻势,阻止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南下。

但34.5万苏军猛攻勒热夫三个星期,伤亡19.3万,又碰了一鼻子灰。

随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展开报复,从南北两个方向攻击苏希尼奇和尤赫诺夫,旨在合围苏军西方方面军南翼的第10、16集团军。

但由于勒热夫战事吃紧,莫德尔无力按计划从北翼发动进攻。德军的这次行动也不了了之。

就这样,双方再次来回拉扯两个月。

直到11月,终于迎来了一波大决战。

此役,被称为第二次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

苏军的代号为“火星”行动。

为了确保一口吃掉德军第9集团军,朱可夫投入西方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共190万人、2.4万门火炮、1100架战斗机、3300辆坦克。

当时,莫德尔手上仅29万人。

无论怎么看,硬拼都是螳臂当车,所以使用支撑点战术,便成了唯一选择。

根据情报,莫德尔将主战场定在瓦祖拉河一线。

德军在此处构筑两道支撑点防线,布下大量雷区,提前砍掉了附近的树林,方便进行火力交叉。

莫德尔还要求支撑点内的守军多挖战壕,保证德军可以依托战壕,随时从一个支撑点增援另一个支撑点。

就这有点儿像鬼子在硫磺岛挖的地洞。

没战壕挖的预备队,就去扫荡游击队。

总之大战在即,部队不养懒汉,所有人都得动起来。

另外,为了确保各个支撑点不掉链子。莫德尔还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将集中使用的坦克和火炮,以连为单位,分配给了前线。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苏军出招了。

11月25日,苏军7个集团军,从三个方向围攻勒热夫。

按照朱可夫的计划,西方方面军首先集中绝大多数的装甲力量,在德军防线的东侧实施强攻。

正所谓一力降十会,以优势兵力猛攻一点,不信敲不碎支撑点!

待撕开一道口子,包围、聚歼德军第9集团军后,争取追击、歼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其他部队。

应该说,朱可夫还是很谨慎的,尽力避免添油战术,如果是一般的防线,可能一个强突就被苏军攻破了。

但朱可夫还是低估了德军防线的弹性和韧性。

德军在勒热夫待了一年多,对这个地方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苏军。

战斗打响后,德军依托有利地形,最大程度的消耗苏军。

与此同时,莫德尔还说服了希特勒,调来大量兵力和战机支援。

在德军强有力的阻击下,苏军伤亡惨重,第一波攻势未能达到预期。

不过朱可夫和科涅夫貌似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认为只要持续强攻,德军肯定坚持不了多久。便又在战场西侧的卢切萨河谷发动进攻。

苏军加里宁方面军通过突击,将德军防线撕开了一道8公里宽的缺口。

同一时间,西方方面军在北侧、东侧发动攻势,分散德军兵力。

但莫德尔猜到了苏军的主攻方向,一面抽调兵力封堵缺口。一面发动短促突击,不断地在前沿进行反冲锋。

12月11日,朱可夫决定孤注一掷,将战略预备队投入进攻。

苏军第5、6坦克军突击德军东侧阵地,将“火星行动”推向了最高峰。

但苏军刚发起冲锋,便立刻遭遇德军凶猛的火力阻击。

经三天激战,苏军最终还是败下阵来,被迫进行休整。

在这个期间,莫德尔没有坐以待毙,他抓住机会,对孤军深入的苏军第41集团军实施了反包围。

12月14日,朱可夫命令第41集团军突围。

两天后,包围圈中的苏军逃出生天。

自此,“火星行动”以德军再一次守住防线而告终。

这场被史学家评为朱可夫最痛失败的行动,苏军伤亡是德军的8倍,却没能动摇德军防线。可谓彻头彻尾的失败。

1943年2月,苏军又投入87万人,对勒热夫发动第四次进攻。

由于此前持续增援莫德尔,当曼施坦因前去斯大林格勒救援保卢斯时,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无兵可派。

相反,苏联统帅部在1943年初,果断将预备役主力全部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场。令剧情开始反转。苏军在勒热夫的失利,被掩盖在了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之下。

因此对德军而言,勒热夫突出部此时已经不重要了。

2月6日,经希特勒批准,33万的轴心国军队从勒热夫撤退。

不过,莫德尔和朱可夫的对决并没有结束。

几个月后,他们又在奥廖尔战场再次碰面。

1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