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抉择:我在农村插队落户,嫁给瓦工,放弃回城

纸鸢追风人 2025-03-01 14:35:08

1975年夏天的记忆,总是潮湿而闷热的。那一年,我高中毕业,却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我的世界也一片混沌。父亲,曾经的官员,如今被扣上“走资派”的帽子,拿着扫帚在大街上扫地。曾经的阿谀奉承变成了冷漠和嘲讽,我亲眼目睹了人性的凉薄,也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我的父亲,在任十几年,从没为家里谋过私利。就连二爸犯事,二妈求他帮忙,他也铁面无私。如今,他成了人人喊打的“走资派”,整日借酒消愁,脾气也变得暴躁。我和他,从无话不谈到剑拔弩张,一次激烈的争吵后,我跑去了同学吴秀英家。

秀英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去农村插队。看着她忙碌的身影,一个念头在我心中萌生:与其在家和父亲互相折磨,不如去农村,或许能找到一片新的天地。秀英的母亲帮我联系好了,就这样,我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知青队伍。

出发前一天,我才告诉父母我的决定。母亲埋怨父亲,认为是他连累了我。我倔强地反驳,说这是我自己的选择。第二天清晨,我看到了桌上的几十块钱和一块上海牌手表,那是父亲默默的支持。我故意大声和母亲告别,其实我知道她已经去上班了,家里只有父亲。

我们一行四百多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同路的知青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而我的心里却五味杂陈。到达公社后,我们被分配到不同的村庄。我和吴秀英被分到了不同的村子,一个下河村,一个上河村,相隔八公里。

下河村,比我想象中更加贫瘠。一百多户人家,散落在田野间。我们十个知青,三女七男,被安排在不同的农户家里。女知青住在张大嫂家,男知青则住在马厩旁的饲料房。张大嫂是个寡妇,独自抚养几个孩子,生活不易。

我们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男知青跟着村民下地挣工分,我们女知青则做一些相对轻松的活儿,比如写大字报、在村小代课。日子虽然清苦,但也还算平静。

半年后,我的家庭背景被揭露,其他知青开始有意疏远我。我主动示好,却换来冷漠的回应。只有张大嫂的儿子张宝林,一如既往地对我好。宝林比我小一岁,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务农,是村里有名的瓦工。

我常常和宝林倾诉心中的苦闷,他总是耐心地倾听,给我安慰和鼓励。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宝林成了我唯一的依靠。一来二去,我们之间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们发生了关系。

这次意外,让我怀孕了。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是件天大的事。为了保住名声,我只能嫁给宝林。没有隆重的婚礼,只是在宝林家摆了几桌酒席,就算成了夫妻。

婚后第二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知青返城。已婚知青除非离婚,否则不能回城。宝林劝我跟他离婚,回城去过更好的生活。他愿意留在农村,独自抚养孩子。

我看着眼前这个男人,这个给了我温暖和依靠的男人,我如何能抛下他?我选择了留下,选择和宝林、和孩子一起,在这个小山村里继续生活。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宝林不止一次问我,后悔当初的选择吗?我告诉他,有过后悔,但更多的是庆幸。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回城,那将是我一生的遗憾。在农村的这些年,我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收获了真挚的爱情和亲情。我的人生,因为这个选择而变得完整。

留在农村,真的是我一时冲动的错误决定吗?或者说,这其实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0 阅读:87

纸鸢追风人

简介:纸鸢追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