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率从10%-21%!美国快乐教育68年,忙了个啥?

青寒国际趣事 2024-11-26 17:20:45

很多家庭移民,大部分是因为教育。

一方面,国外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实行十几年的义务教育;

另一方面,是大家对西方“快乐教育”模式的推崇,觉得国内教育太卷,希望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教育环境下,无忧无虑的长大。

但是,现在大家对“快乐教育”也存在非常多的质疑,认为这种躺平式的教育模式,只会让孩子更加的自由懒散,在快乐中腐蚀了孩子的进取心。

这种质疑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对。

以美国举例,当地的教育其实非常割裂,精英教育与快乐教育并存。

普通家庭的孩子多数去读的免费公立学校,学习轻松,也没有太大的压力。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英教育。

美国富人家的孩子通常读的是私立学校,走的是精英教育路线,他们的卷绝对不输国内。

因为在美国想要申请好的学校,不仅需要你优秀,而且还要优秀得有特点。

在这种压力下,每天不仅是高强度学习,并且课后还得马不停蹄的去参加体育、文化、编程以及人工智能等活动和比赛,一天下来睡眠时间也就4个小时左右。

这种割裂下,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美国的阶层变得更加固化,精英教育家庭的孩子以后会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科学家,而接受快乐教育的孩子更多的会成为蓝领。

再给大家分享一组数据。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1950年美国孩子能够正常阅读的比率为90%;然而到了2018年,这一比率下降到了79%。

也就是说这68年的时间里,美国把文盲率硬生生的提升了11%。

而罪魁祸首就是“快乐教育”。

但忽视社会环境来谈“快乐教育”,都是耍流氓。

“快乐教育”的出现,背后体现的是社会资源的分配。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进程中,很早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这就导致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就业资源供需失衡。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工商文理艺术”类人才过剩,而社会却无法为这些人提供更多的合适岗位。

而另一端,以机械操作工、建筑工、修理工为代表的蓝领工种出现了用工荒。

因此,西方“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进行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蓝领职业有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收入普遍不错,甚至还会高过普通白领,再加上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因此即便你不接受高等教育,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此外,发达国家还有各项社会福利为你兜底,生活也没什么后顾之忧。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对于那些没有读书天赋的孩子来讲,“快乐教育”未尝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有些人之所以为“快乐教育”感到焦虑,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处在内卷的环境,以分数来判断孩子价值。

那这些移民了的家庭,真的逃离了内卷吗?

该卷的还是会继续卷。

只不过,为了卷教育而移民的家庭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种,卷学校的家庭。

这类家庭的孩子,留学的目的就是冲着名校去的,这类家庭移民的选择大部分是美国、加拿大这些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且教育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

拿到这些国家的绿卡,不仅能享受和本地人同等的教育资源、福利,并且升学率更高,学费也比国际生要便宜个2/3。

比如美国,通过EB1A或者是NIW拿到绿卡后,孩子在学费上能省下上百万,而办理这个项目的费用不过三五十万人民币。

第二类,卷升学通道

这类家庭给海外规划移民,目的是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升学捷径,避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

比如让孩子报考华侨生联考。

这是一条入读内地高校的捷径,试卷不仅比高考简单,并且录取分数低、录取率高,400分读一本大学也不是难事。

这类家庭大部分考虑的是欧洲身份,比如花25万欧购买匈牙利房产基金,就能获得匈牙利黄金居留签证。

持有匈牙利黄金居留身份,在满足居住的条件下孩子就能获得华侨生联考的资格。

并且购买的基金在持有5年后就能退出,等于白嫖了一个身份。

0 阅读:20

青寒国际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