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东京。
炮弹空袭,一座学校,消失在战火之中。
校长站在门前,歪着头,似乎在想着什么…
过了会儿,他问身旁的儿子:下一次,我们要建个什么学校好呢?

1981年,曾经就读于这所小学的一位女学生,为了纪念校长和学校,写下了她在这里上学的故事。
她的想法很简单:纪念去世的校长,怀念久远的童年记忆。
出乎意料的是,书籍一出版就广受欢迎,从日本到世界,都在争相购买…
一位联合国的官员,跑遍东京的书店购买所有的书,分给同事: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人。
仅在中国,就出版了超过1000万册;
几乎所有的80后、90后,都曾经被安利过,也曾经为它流下过眼泪。
有读者说:相比起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我自己,更想进去…
最近,这本书被拍成了动画电影。
或许你还没看过书,但你大概率听过它的名字:
《窗边的小豆豆》


上世纪四十年代,东京。
六岁的小豆豆,望着被青藤缠绕的门牌,不太敢相信这是一所学校。
学校的名字,与众不同:巴学园。


再往里走,就更不像学校了:沙地上的小猫在晒太阳、还没放水但干净的游泳池、像礼堂的建筑上没有钟,只有紫罗兰围绕;
最奇怪的是,地上没有车轨,却停着六辆电车。



定睛一看,小豆豆傻了眼:电车里,居然都是学生,正在上课!
眼睛放光的小豆豆,转身对妈妈说:我要当这里的学生!


看着孩子,妈妈又欣慰,又忐忑…
很快,小豆豆见到了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
小林校长对孩子说: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来聊天吧。
和别的老师不同,小林校长一点也不威严,平易近人,甚至有种校工的朴实气质。


小豆豆本身就是话痨,在这样轻松新奇的氛围下,她彻底放飞了自我:
我们是坐车来的,路还挺远呢;
我家狗叫洛奇,它听得懂人的指令,但耳朵臭臭的;
我流鼻涕的时候要尽快擤干净,不能玩剪刀,不然会被大人骂;
我这裙子好看吗?是我妈妈做的!
中间好几次,听到外面鸟飞过,小豆豆又忍不住跑到窗边:燕子你们好吗?燕子再见!



就这样,叽里呱啦地说了四个小时,但校长却始终耐心地带着微笑,静静听着小豆豆说话,一次也没打断。
校长问她:还有要告诉我的吗?
小豆豆想了想,低下头:我明明是叫小豆豆啊,为什么大家都叫我怪孩子呢?
校长愣了一下,拥抱了她:你是个好孩子,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


第二天,来到电车教室的小豆豆,傻了眼:
老师不讲课,任由学生在台下各干各的。
有人用酒精灯做实验,有人在画画,有人在练书法,还有人在弹钢琴…



一向好动的小豆豆,习惯了井然有序的课堂,突然无所适从,反而成了最文静的孩子…
吃午饭的时候,由校长带头闹哄哄:请大家拿出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小豆豆正疑惑,同学们已经开始熟练地指出各种食物的出处,还唱起了歌;


下午,老师竟然带着孩子们,去周边散步。
小豆豆问:我们不上课吗?
同学告诉小豆豆:这就是散步课啊!
小豆豆又惊又喜。要知道,以前,每当她稍微不留神探头看风景,都是要被狠狠教训的!

她对妈妈说:我好喜欢巴学园,要一直在这里上学!
妈妈差点喜极而泣…
她没告诉孩子,进入巴学园,其实是迫不得已。
这之前,小豆豆是被上一所学校,勒令退学了…


2023年12月,根据原名书籍改编的动画电影《窗边的小豆豆》在日本上映,豆瓣得分8.6,由《哆啦A梦》系列动画的导演八锹新之介执导。
役所广司、小栗旬等著名日本知名演员配音,小豆豆的角色,则由大野莉莉娅完成声音演出。

此前多年,原著作者黑柳彻子拒绝了多次电影改编的邀请,她认为将小豆豆影视化后,会限制读者对人物的想象。(2016年满岛光主演的《小豆豆电视台》并不是原书的故事,是借由作者本人经历串起的日本电视史发展历史故事)

《小豆豆电视台》
2016年,导演八锹新之介看到叙利亚战争爆发,电视上传来许多儿童,因为化学武器接连不幸惨死的画面;
在日本,也发生了针对残疾人疗养院的凶杀案件,许多住院者也因此死亡。
作为黑柳彻子的书粉,看到书中探讨的关于战争、死亡、歧视、疾病、教育等等的话题,导演不禁想到:
如果能将孩子们的童真想法传达给全世界的话,社会可能会比现在稍微光明一点。
在八锹的多次拜访后,感受到对方诚意的黑柳彻子,最终同意由他将小说改编成动画电影。

日本女演员、主持人、作家:黑柳彻子
电影除了极高程度地还原书中的情节,展现了书中小豆豆在巴学园里快乐、充实的生活,和好友泰明天真烂漫的友谊、和校长亦师亦友的师生情谊之外;
还加入了动画电影特有的巧思:
第一次坐在电车教室里,想象长颈鹿和大象在树林里漫步,鸽子飞过头顶,慵懒的熊猫缓步走过,狮子在电车顶上目视前方;



窗外普通的平地成了深邃的海底,一时又幻化成星空,海豚跳跃、流星划过;


普通的游泳池,也成为了海底嬉舞的主场,身体残疾的孩子,成为了灵动活泼的小鱼,轻盈地畅游在水波之间;

不安的雨夜里,落下的雨水成了滴答的乐声,昏暗的灯光骤变成五彩的舞灯…
美轮美奂、美妙绚烂的画面,把孩子脑中的奇思妙想具象化,呈现了一幅幅斑斓绚丽、五光十色的想象乌托邦。



然而,这个无论是原书还是电影,看上去都像是童话的故事,却是黑柳彻子的真实经历。
黑柳彻子曾说: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被大家喜欢和看见,都要感谢我生命中的两位贵人:我的母亲,和小林校长。
在她的印象里,母亲的存在,是支持和鼓励她的最大动力。
六岁时,她告诉母亲,自己以后的理想,是当间谍。
母亲认真地问她:那之前不是想当售票员吗?要不要再想想?


从小活泼好动,喜欢在泥地里跳来跳去,弄得全身脏兮兮,妈妈看到后完全没有指责,只是交代:以后要看清楚再跳哦;
成人后的某一天,母亲黑柳朝,问女儿:你还记得小时候转学吗?
彻子点点头:当然记得。
母亲云淡风轻:其实那时候,是被退学了,迫不得已上的巴学园。
彻子惊呆了…
这时候,她才仔细回忆起来:
在巴学园之前的学校里,每当上课,她就喜欢把桌板抬高放下,发出很大声响;

当街头艺人路过窗边,她会到窗边打招呼:给我们表演一个吧!
老师找来母亲,劝退了彻子…
母亲说:孩子天性淘气没有错,但老师维持课堂纪律更加没错,而我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找一个,能安放她天性的去处。



在母亲巨大的包容和爱之中,彻子遇到了小林校长。
他看见了小豆豆活泼的外表下,那一丝“怪孩子”的不安,总是摸着她的头,笑着夸她:你真是个好孩子;
小豆豆的钱包掉进了粪池,拿铁锹翻起了排泄物,把后院搞得惨不忍睹…
校长看见了,问清了缘由,也只是嘱咐了一句:记得要清理干净哦;



会亲自给孩子们上音乐课,鼓励孩子们动起来。
校长总说:有节奏感的身体和心灵,是最美丽的。
他鼓励孩子们去看蓝天、夕阳和月亮,去感受微风拂过脸的轻柔,去听河水流动的声音:
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莫过于有目却不知美,有耳却不闻乐,既无感激又无激情之人吧!



新的电车运来,他欢迎孩子们带着床铺在学校过夜,因为他想满足,孩子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让学生穿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因为玩玩跳跳是孩子们的天性,当天性不被抹杀,身体最大程度舒展,就能探索到更开阔的世界;


他用外国童谣改编成“吃饭歌”:吃东西,慢慢嚼一嚼,好好嚼一嚼…
在歌声之中,引导孩子们认识,“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鲑鱼、鱼干、鱼肉松来自大海,是海的味道…
牛蒡、腌萝卜、魔芋、猪肉,来自大地,是山的味道…



这是最生动的自然生物课:
山海孕育了万物,湖川汇聚了生命,我们作为人类,得知了食物的来处,怀着感恩的心进食…自然哺育了它们,它们滋养了我们,我们与自然相处相依,密不可分…
在巴学园里,有很多“问题儿童”:小儿麻痹症、侏儒症、多动症、家庭不和谐导致性格古怪的孩子…
但校长总是会强调:大家都是一样的,别忘了,要互相帮助哦。
《窗边的小豆豆》的书名里,窗边,指的是喜欢到窗边站着的孩子,也是代指“被排除在外的人”。
面对身体残疾不愿运动的孩子,他鼓励多到户外活动,但不勉强;


在运动会上,他专门为侏儒症的孩子,设置特长运动,好让孩子得奖,增强自信心,却为了孩子的自尊心,不张扬;


他一遍遍告诉小豆豆:你是个好孩子…
站在窗边的孩子,很多时候,只是想被看见。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校长的教育,过于理想化,过于温和…
但他仍然选择,用自己的能力和双手,最大程度守护住孩子们的真心和柔软,相比起粗暴的指责和规矩,这样的坚持,要难得多…

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的困窘。
或许每个孩子,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被不安和困惑笼罩过:疾病、成年人的评价、同龄人的霸凌…
但给予这样的孩子,一点关怀和协助,一点温柔和肯定,却是教育者的功课。

在战火中,曾存在过短短八年的巴学园,被彻底摧毁。
小林宗作校长,也早已去世…
几十年后,巴学园里的学生们,有的成为了园艺家,有的成为了音乐家,有的成为了物理学家、兽医…
当初是问题儿童之一的小豆豆黑柳彻子,从1976年开始,开始主持访谈节目《彻子的房间》,曾经采访过世界各地,政坛、歌坛、影坛的重量级名人,延续播出40多年,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20多岁踏足影视圈,如今91岁仍然活跃在电视荧幕里,是日本娱乐圈里的常青树。

《彻子的房间》
她被日本广播协会称她为“演艺界活着的传奇”;
美国《时代》周刊称她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每年,她都会将演出过的服装拿去拍卖,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献给孤儿院;
《窗边的小豆豆》自1981年出版至今,被翻译成36种语言,畅销了40余年;
这本书所有的版税,黑柳彻子分文未取,而是用来成立了“豆豆基金会”,专门资助聋哑儿童教育学校。
1984年,她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亚洲第一位亲善大使。
至今为止,累计筹款75亿日元,去过29个国家慰问因为战争、疾病和贫穷遭受困苦磨难的孩子们。

彻子与难民营的孩子们
她一生未婚未育,但却把关怀和目光,放到全世界的孩子们身上。
这两年,当世界范围内的局部战争发生时,一向不作公开评论的她,第一次站出来,是为了孩子:
我明白,有些战争不可避免…但是我希望,当屠杀和伤害发生时,世界上仍然有人,能想想那些,没有选择的孩子们…


彻子长大后,曾前去拜访校长的女儿,她提及父亲的教育理念: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作为教育者,就是要早早挖掘并保留、肯定住孩子们的纯良品质。
黑柳彻子曾说:巴学园的时光和回忆,是我每次痛哭和挫折时,缓缓到来的坚定力量。
她明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的经历,巴学园的存在,有多么珍贵,多么不可复制…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超越了民族的理想,终会以具体的传授浇灌,共通、融汇、保留住跨越生命的至善品质。

“巴学园”的正门
在诸多因素影响之下,无论何时何地,很多时候,教育,会不自觉沦为了“管理”。
有时,我们会忘了:
教育的本质,是用感受传递感受,用灵魂触碰灵魂,用生命打动生命,用爱意驱赶恐惧。
但在某个时空下,曾有这样一位长辈,幸运又坚定地,饯行了这些理念;
也曾有一些年轻的生命,被深切地影响和撼动过,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