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计时开始,请大家在三分钟内阅读手中的案情提示,尽可能归纳出各角色间的法律关系,时间截止后将随机抽取扮演人物……”近日,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学生们走进海淀法院,不仅学习了法律知识,还亲身参与了法官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剧本杀”,在实践中体悟法律精神。
学生们进入海淀法院调解室,首先聆听了一场有关“民事诉讼案件调解流程”的法治讲座。在法官的带领下,学生们学习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案件参与人等基本概念。随后,趁着脑中的知识还“热乎”,他们投身到一场“超真实”案件调解“剧本杀”中。
“剧本”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售酒给未成年人饮用,导致身体受到伤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海淀法院干警针对学生们学习的侧重点,进一步对案情、人物进行了精简改造,共设置了11个角色身份,7道法律思考题,增加了趣味性和关键记忆点,让大家能够通过扮演角色,充分代入案情中。
游戏区分了阅读记忆环节、角色分配扮演环节、问答及场外援助环节,在回答针对不同角色精心设置的法律问题后,学生们了解到,侵权案件的责任分配需要根据法律规定而综合考量,除了违法售酒的经营者、同饮酒者可能承担赔偿责任,遭受人身损害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对同一损害发生存在过错的,按照民法典相关规定,可以减轻侵权人的部分责任。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们明白,除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和司法等多方面的保护,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自我约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通过法官、学生、老师三方互动,两起涉侵权、继承纠纷的案件顺利解决。
“原来当法官不只有在法台上敲法槌的严肃面,还有跟当事人释法说理的温情面”。
“当法官懂法律还不够,还要学心理学,要不根本没法做当事人的心理工作。”
走出调解室后,同学们拿着自己的“角色牌”,意犹未尽地持续讨论着。
“以这种形式让未成年人亲身参与解决实际案件,既是普法的过程,也是一种预警,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法律案件中体会到法理与道理的融合,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法官说,希望学生们能有所收获,并把这种感悟延续到未来的成长生活中。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