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多数医院,对慢性病治疗都走错了路?生病就一定得吃药吗

老李守护生命 2025-04-24 05:54:4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现代人活得太南了!上班熬夜,下班外卖,周末葛优瘫,运动只在朋友圈里打卡。

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身体悄悄亮起了红灯。当慢性病光顾你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挂号、看医生、开药、吃药,然后期待病情好转。

殊不知,这种"看病"模式,可能让我们和健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慢性病用药治疗,究竟是治本还是治标?

小王今年才35岁,却已经和高血压、高血脂"好哥们"了。每天按时吃药,血压血脂指标也控制得不错。

但医生告诉他:这些药只能控制症状,并不能根治疾病。小王一脸懵逼:"那我不是得吃一辈子药?"

没错,很多慢性病患者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吃药只是控制症状,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

长期服药还可能带来副作用,肝肾功能受损、胃肠道不适、药物依赖等问题接踵而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3亿人,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慢性病用药花费占据了我国医疗总支出的近70%。这么多人吃药,这么多钱花出去,慢性病发病率却年年攀升,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治疗方向对吗?

药物治疗的"表面功夫"

想象一下,如果你家水管漏水了,你会选择每天用桶接水,还是修理漏洞?显然是后者。

但在慢性病治疗中,我们却常常做着"接水"的工作,而忽略了"修补漏洞"。

以高血压为例,药物可以降低血压,但并不能改变导致高血压的生活方式。中国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对于1级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而现实中医生往往一上来就开药,甚至有些专科门诊被戏称为"发药窗口"。

"照方抓药"背后的现实困境

医院为何热衷于药物治疗?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

医疗资源紧张,医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为患者详细讲解生活方式干预的方法;药物治疗见效快,满足患者"速效"心理;尽管"以药养医"政策已被取消,但药品销售仍是医院重要的收入来源。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慢性病患者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活方式干预指导,他们对如何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控制疾病知之甚少。

而那些曾尝试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中,有近40%因为缺乏专业指导而放弃。

慢病管理的"另一条路"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告诉我们,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综合平衡的结果。

真正的慢性病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地"吃药"。

看看国外的做法。美国的慢性病管理中心会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包括饮食指导、运动处方、心理支持等,药物只是其中一部分。

日本的"特定健康指导"项目要求医疗机构为代谢综合征高风险人群提供为期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显著。

我们中国也有成功案例。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开设的"生活方式干预门诊",通过个性化的饮食运动指导,帮助众多慢性病患者减轻甚至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

一项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接受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21%实现了临床缓解,而单纯药物治疗组仅为7%。

生活方式干预的"黄金组合"

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哪些生活方式干预最有效?研究表明,"饮食+运动+心理调适"的组合效果最佳。

在饮食方面,地中海饮食模式被证明对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有显著效果。

这种饮食强调多摄入蔬果、全谷物、鱼类、橄榄油等,限制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在运动方面,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改善血糖代谢。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即使是短时间的高强度间歇训练也能带来显著健康益处,适合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的生活节奏。

至于心理调适,压力管理和良好的睡眠对控制慢性病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长期慢性压力会导致体内炎症因子增加,加速多种慢性病的发展。

而每晚保证7-8小时的优质睡眠,则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达27%。

从被动就医到主动健康

改变慢性病治疗模式,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

医院和医生需要转变思路,从单纯的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患者则需要接受"健康自责"的理念,认识到自己对健康负有主要责任。

目前,我国已开始探索慢性病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生活方式干预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开发了慢病管理APP,帮助患者记录健康数据、获取专业指导。

别跟健康"谈恋爱",要"结婚"

健康不是一时的"恋爱",而是需要终身承诺的"婚姻"。生病不一定要吃药,但一定要改变导致生病的生活方式。

药物可以暂时控制症状,但只有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才能带来真正的健康。

下次当你面对慢性病时,不妨问问医生:"除了吃药,我还能做些什么?"也许,这个问题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健康的新大门。

就像治疗感冒不需要抗生素一样,很多慢性病也不必首选药物治疗。听从身体的声音,尊重生命的规律,让我们一起走出慢性病治疗的误区,迎接更健康的明天。

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健康,健康的密码,藏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方式里。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24-56.

[2]杨文英,李玲,王陇德.我国慢性病防控形势与对策[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0,50(11):1295-1311.

[3]李光伟,纪立农,翁建平,等.中国2型糖尿病生活方式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8):703-71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