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烟台下大雪,创造出独特美景,相关照片在网络上疯传。
其实作为冬天里最美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一直留在一生追求浪漫的国人的心中。
雪花的存在不仅仅存在于美景的欣赏当中,还有很多人把它和农业生产联系到了一起。我们常说的“瑞雪兆丰年”就是如此。
这一句民间谚语流传甚广。根据农业生产的经验,应该也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在一个唐代诗人的眼中,却给出了另外的思考,给出来一个让其他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唐代诗人罗隐写了一首20个字的唐诗,题目就一个字《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都说瑞雪兆丰年,唐诗却发出了议论:即使真的是瑞雪兆丰年,明年真的是一个大丰收,情况又能如何呢?
叶圣陶曾经写过作品《多收了三五斗》,谈到了一个看似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大丰收并不能给人带来更好的收益。比叶圣陶早1000多年的唐代诗人早就已经有这样的觉悟了。
在这首诗的后两句“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10个字进一步的抒发感慨。
人都说瑞雪兆丰年,丰收之年也未必就一定怎么样,反倒是现在的长安城当中,有很多的贫病交加的底层人民,他们怎么过冬?
下了这场雪,景色自然是非常美丽的,也应该能够给来年的丰年带来一些预兆,但是对于这些在长安城内遭受寒冷的人来讲,如何能活下去,才是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
此情此景,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白居易的唐诗《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叹贱愿天寒。
古代诗人都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让今天的知识分子阶层为之汗颜。这首唐诗没有出现任何的画面,也没有对作者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是通过这20个字,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诗人高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