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最忌惮的名将皇甫嵩,为啥没做任何反抗乖乖听从旨意来了洛阳

诗珊谈历史 2025-04-17 04:38:55

《十八路诸侯》第72期

皇甫嵩这时候完全有能力也有实力去讨伐董卓,而且现在形势一片大好。东边有袁绍他们,而西边又有盖勋可以联手,手下也纷纷在劝。可皇甫嵩还是接受了董卓的征调。皇甫嵩和董卓共事的时间很长,而且两个人间是有不少过节的。如今董卓大权在握,明显就是在收拾你皇甫嵩。这时候的皇甫嵩要去京城,真真就是死路一条。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皇甫嵩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可皇甫嵩为啥还是要接受董卓的征调,去京城呢?

图1、一代名将皇甫嵩

皇甫嵩是一个历史上真真实实存在过的,运筹帷幄的将领。在和董卓并肩解救陈仓的一战,最能体现他的用兵如神。当时陈仓被围,皇甫嵩、董卓得到的命令是马上前去解救,所有人包括董卓在内都主张马上前往陈仓。可皇甫嵩不?他知道陈仓易守难攻,羌人最后一定无功而返。几个月后,围困陈仓的羌人果然坚持不住,准备退兵。这时,董卓劝皇甫嵩穷寇莫追,可皇甫嵩推算几个月的围城,羌兵一定疲惫不堪,坚持追击,结果大获全胜,一举平定羌乱。不单单是看一个点上的得失,而是放在全局中,放走时间里,放在过程中做决策,是皇甫嵩能料事如神的根本。

能够通盘考虑事情的皇甫嵩,面对董卓的征召,自然和常人不一样的判断和选择。皇甫嵩是一个很有大局观的人,这样的大局观是怎么让他选择接受了董卓的征召,前往京城的呢?

此时东汉朝廷的掌控者已经是董卓,是没有办法更改的事实。无论董卓是废立皇帝、杀害士人,还是迁都,都是因为他已经是东汉实际的控制者。董卓会做恶事,之前的汉灵帝,在之前的掌权的宦官、外戚一样都在做恶事,做恶并不是评价一个统治者好坏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一个权力集中帝国的政权需要一个中心,东汉就是这么一个大帝国。东汉需要一个权力中心,需要有人掌控,即便这个掌控东汉的是董卓,皇甫嵩也认。

反过来看,如果皇甫嵩听从了长史梁衍的劝告,举兵,联手盖勋、袁绍等,然后将董卓灭了。可之后呢?联手的各方谁能服谁?从此东汉天下再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中心了。到最后一定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状况。对东汉、对天下老百姓都是一个最坏的结果。此时的皇甫嵩,应该是真心期盼董卓这个东汉现在的当家人,能够把盘面稳住,那一切怎么来都行,即使皇甫嵩我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给你也在所不惜。

图2、董卓的酒宴(《董卓进京》)

于是皇甫嵩就应征去京城洛阳。刚一到京城就被董卓的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抓捕了起来。幸亏他有一个好儿子皇甫坚寿在董卓的酒宴上冒死给他父亲求情,皇甫嵩才免过一死。看到了皇甫嵩的选择,盖勋一想,皇甫嵩这么有实力都不举兵讨伐董卓,我那点人马,还是算了,于是盖勋也应征到了京城。到了京城洛阳之后,盖勋被董卓拜为直骑校尉。就这样董卓最为惧怕的两个人,因为皇甫嵩这样的举动,被董卓轻轻松松搞定。凉州,西北大后方,董卓再也没什么可忧虑得了。

图3、目空一切的董卓

自此迁都的一切障碍都消除了,一向行动利索的董卓马上开始执行。不过说实话,董卓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当家人,私心实在太重了,在自己提议的迁都的事情中,处处谋取私利,十足的军阀做派,十足的只顾一时。没有长久的打算,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这样的董卓是不可能长久坐在东汉朝堂最高处的。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