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的东部,马龙县(现马龙区)静静地躺在乌蒙山脉的怀抱中,这里曾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国家军工产业的辉煌与梦想。国营西南高峰机械厂(军工代号“5022厂”),一个曾经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的军工重镇,如今却只剩下千亩厂区在岁月的长河中寂静无声,仿佛一位老人在默默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辉煌岁月:三线建设的璀璨明珠
上世纪60年代末,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国家启动了“三线建设”战略,将一批重要的军工企业迁移到内地山区。云南省马龙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隐蔽的自然环境,成为了理想的建厂之地。1969年6月,西南高峰机械厂在这片深山峡谷中破土动工,由山西大同616厂(原山西国营发动机厂)援建,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正式拉开了其辉煌历史的序幕。
“5022厂”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生产水下武器——鱼雷的重任。在那个技术封锁、物资匮乏的年代,工人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并定型了多款鱼雷产品,为国家的海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鱼雷的生产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保密性强,整个厂区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确保了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区内的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生活区里,从幼儿园到中学,从医院到食堂,一应俱全,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还有篮球场、足球场、工会俱乐部等文化娱乐设施,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整个厂区就像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转型之路:从军工到民用的跨越
进入8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和国内经济的转型,军工企业的生产任务逐渐减少。为了生存与发展,“5022厂”开始探索向民用产品转型的道路。1982年,工厂正式转向生产民用产品,设计生产了自动铸字机、烟叶复烤机、农用地腊机组等多种新产品,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也为工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工厂积极寻求与外部企业的合作。1985年,工厂与福州市马江挂车厂联营,共同创办了福州市同心实业公司,主要承担130轻型汽车的四速同步变速箱和后桥齿轮的试制与批量生产。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产品的技术创新,也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
在转型的初期,“5022厂”凭借着良好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在民用产品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到90年代初,工厂下设多个生产车间和辅助单位,职工人数超过千人,机械设备齐全,生产能力强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5022厂”的辉煌也逐渐淡去。
岁月留痕:寂静无声的千亩厂区
1997年,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5022厂”整体搬迁到了昆明市东郊,原址几乎完全废弃。随着工厂的离去,曾经热闹非凡的厂区逐渐变得寂静无声,只留下空荡荡的厂房和杂草丛生的道路,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走进昔日的生活区,虽然大部分建筑已经变成了废墟,但仍有部分框架和墙基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操场上,早已没有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医院的大门紧闭,昔日的救死扶伤已成往事;食堂的烟囱不再冒烟,曾经的饭菜香只能在记忆中回味。然而,这些残垣断壁间,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生活的气息和职工们辛勤付出的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的生命力开始在这片废弃的土地上展现。成排的绿树在春风中摇曳生姿,野花野草在废墟间顽强生长。春天,万物复苏,厂区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夏天,绿树成荫,为这片寂静的土地带来一丝凉意;秋天,落叶归根,金黄与深红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冬天,白雪覆盖,银装素裹下的厂区更显宁静与祥和。
“5022厂”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承载的军工精神和奋斗历程却永远值得铭记。这片千亩厂区不仅是国家军工事业的见证者,更是无数职工及其家属青春与汗水的结晶。未来,无论这片土地将如何变迁,它都将作为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