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8天的战斗中全部撤出越南境内。此次战斗中,解放军歼敌57000余人,俘虏2200多人,重创越军。
与此同时,我方损失了超过8000名战士,21000多名战士受伤。这场战斗为我方带来了哪些教训呢?
一、我军对客场作战中的敌情了解不足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主要在越南境内展开的,主要使用地面作战部队。在战斗初期,越军依靠地理优势和对地形的熟悉,巧妙地避开了我军的攻势。
越南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区,植被茂密,山崖溶洞众多,为越军提供了良好的避战场所。许多越军隐藏在山洞内,使得解放军难以发动大规模战斗。
此战过程中,解放军经常像老鹰捕捉小鸡般寻找越军,之前主要是针对越南特工队和普通百姓,与现代战争的实际收获相去甚远。我军对越南情况的了解仅限于表面之上,许多战士直到踏上越南土地才初步认知,但此时已为时已晚。
另一明显情况是天气,我军开拔时间为2月,然而当时越南气温已升高,加上多阴雨天气,空气闷热,许多战士需要赤裸上身与敌交战,武器装备也多多少少受到影响。
前线各作战部队中有许多战士并不了解越军的战术和部队配置情况,无法迅速作出反应。由于通信原因,前线指挥所也难以及时获取前线最新情报。
越军在对美、对法作战期间积累了大量战斗经验,在进攻方面表现出步坦协作大兵团作战、连续多方向进攻、特工部队配合作战的特点。在进攻中,越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连续从多个方向进攻的战术。1979年,越军野战炮兵部队已经拥有了19个炮兵旅和14个高炮旅,共装备76毫米以上口径各种火炮近3000门,实力也不容小觑。
越军的基本作战单位是步兵师,常组成坦克、装甲车与大批步兵结合的突击集群,战斗力强悍。至于步坦协同作战,越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连续从多个方向进攻的战术,不断对我方阵地发动猛烈反扑。
对越自卫作战初期,我军对越军的战术习惯不了解,因而各作战部队吃了不少亏。
越军在战斗中利用了大批特工队和人民军。这些部队具有灵活机动、便于伪装的特点,给我军造成了相当大的迷惑作用。这些部队与正规越军相比,战斗力和意志都较弱,因此我方在战后俘虏的大多是特工和人民兵,正规越军俘虏很少。
197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计划,解放军各部队向越南边境地区开进。当时越军在诸如高平省等越北战略要地,修建了大量碉堡、重火力点和反坦克陷阱战壕,对解放军构成了巨大威胁。
二、坦克部队全线开进,地形不利
解放军装甲力量在越南战场所面临的环境挑战备受关注。战斗前,我方早已洞悉这一情况。为摆脱越军阵地限制并尽量减少伤亡,解放军出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坦克队伍。装甲兵共有7个坦克团和1个坦克营,合共550余辆坦克和装甲车,其中大部分为我国自主研发的62式轻型坦克。然而,尽管62式坦克在越南战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多山丛林的地形上,坦克的战术使用受到了极大的困难。
越南北部地形多山崎岖,丛林密布,对坦克的作战提出了严峻挑战。62式坦克宽度达2.8米左右,这与地方狭窄的山路形成了明显的不协调,使得坦克难以有效机动。在高平战役中,坦克部队因越军设置的反坦克陷阱,加之特殊地形限制以及强烈的越军反抗,出现了近九成的装甲部队损耗。此次战斗不仅暴露了我军坦克部队的不足之处,更是对我军坦克战斗效能的一次严峻考验。
越军从与美法军交战中缴获了大量火箭筒和榴弹发射器,进而在对我军作战中造成了严重威胁。越军的这一实力转变,给我军的装甲部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打击。
同样,坦克部队在越南北部地势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域内行军艰难。在攻打东溪战场时,我军遭遇到了险峻的山峰和越军设置的大量陷阱,这使得坦克部队机动受限,面临严重的伏击风险。此外,越南丛林地带坦克行进的道路十分有限,这使得坦克部队极易受到越军伏击。
为减少伤亡,我军士兵不得不与坦克同行,将自己绑在坦克上。这一做法并没有保证士兵的安全,反而使得我军受到了更多伤亡。在东溪一战中,62式坦克的战损率高达52%,装甲部队损耗接近九成。这令人担忧的损失促使我军认真总结战斗经验,以避免未来更大的悲剧。尽管如此,这一经历对于我军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的过程中敲响了警钟。
三、多方影响,后勤保障不充分
在越南战场上,我军的后勤保障出现了严重问题。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后勤保障形势不容乐观。战斗部队弹药管理不善,盲目补充弹药导致资源浪费严重。通信联络不畅,无法准确了解阵地消耗情况,这使得弹药的补给和管理更加困难。此外,不同统计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给后勤保障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在战斗中,越南地区的天气条件多变,浓雾潮湿,部分部队未按要求存放弹药,使得部分弹药受损或被敌军击中。此外,我军大量火炮每天消耗的弹药数量惊人,配合战区交通条件较差,越军偶尔进行袭击,对后勤保障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弹药之外,单兵作战必备的后勤补给也存在不足,影响部队作战效能。
四、轻视作战
在战争中,有大量战士缺乏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他们缺乏战时思维,仅停留在演习层面对战争的理解,这对于战斗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某次战斗中,我方出动了7个坦克团和1个坦克营,总共涉及了高达500辆坦克和装甲车的数量。然而,这种大规模的武器装备配置导致了许多前线士兵盲目轻敌的情况。
在战斗的第一阶段中,我方未能进行充分细致的敌情侦察工作,导致在战斗中出现了战略战术的不足,对突发情况的无法及时应对,以及战场打扫和重建阵地防御战线等情况屡次发生。
另外,对战场情况的预设也存在不足,我方未能全面预料到越军可能的反应,这导致了作战计划的制定不够灵活。在一次高平战役中,由于未全面了解敌情,我军进行了出击作战,结果使一支坦克装甲部队在短短130多公里的路段上“堵车”,后因越军的反坦克陷阱、特殊地形限制以及越军的激烈阻击,我方损失了200多辆坦克,并有170多辆陷入了反坦克陷阱。面对这种情况,我方前线部队未能迅速做出有效反应,给了越军可乘之机,导致我方步兵的伤亡。
五、大量新兵参战
我军的新兵缺乏作战经验,大规模投入战斗的新兵数量较多。与此同时,越军基本作战单位是步兵师,通过坦克、装甲车与步兵结合的攻击方式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在步坦协同作战下,越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多方向连续进攻的战术,造成我军阵地受到重创。由于对越军作战习惯不了解,我军在战斗初期受到严重挫折。
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部队战斗力欠缺,斗志不高。虽然遭遇了种种困难,但我方军队却一直在努力克服困难,最终以惊人的速度攻占了越南首都的外围,取得了重大战果。这场战争成为了解放军的历史性战役,每一位参战的战士都是英雄!
六、战区管理不规范
在经历的三个战斗阶段中,第一阶段为进攻,第二阶段为防御,第三阶段为撤退。对于撤退,我方的战略部署是各部队交替后撤,以相互掩护的方式保护我军“后背”。然而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个别部队没有按照指定时间要求,提前撤离了战斗位置,这种做法使得我军少数部队被敌军包围。
同时,在撤退的过程中,我军的战备物资损失惨重。在回国后,各部队在清点物资时发现一些重要武器物资失踪的情况。所有这些问题显示出在战斗过程中我方部队管理上存在不规范的问题。
尽管出现了一些纰漏,但总体来看,战斗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同时,通过这次战斗,对长期未接触真实战争的战士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此后,我方军队加快了现代化军队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高军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