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味扑鼻的黄焖鸡,是多少人加班熬夜后的慰藉?一句“杨铭宇黄焖鸡,走起!”,似乎就能驱散所有的疲惫。可是,最近央视记者的一则卧底调查,却让这碗熟悉的味道变了味。“现做”黄焖鸡,竟然是“隔夜”菜?难怪有网友调侃:“难怪香菇那么入味!”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谁又该为我们的食品安全买单?
后厨里的“黑暗料理”
央视记者卧底杨铭宇黄焖鸡,揭开了后厨的“黑暗料理”:发酸的香菇不敢细看,变味的土豆让人作呕,甚至还有隔夜发黑的牛肉(商丘店牛腩煲!),隔夜的鸡肉、米饭堂而皇之地被端上餐桌。更让人气愤的是,还有回收的剩菜!卫生环境更是堪忧,后厨抽烟,员工竟然还没有健康证。商丘门店甚至还违规售卖牛腩煲。“现做”?简直就是个笑话!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一家店,而是多家门店普遍存在的现象。
想象一下,你满怀期待地走进一家杨铭宇黄焖鸡,结果吃到的却是这样的“黑暗料理”,是不是瞬间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网友炸锅了!
消息一出,舆论瞬间炸锅。震惊、失望、愤怒的情绪瞬间席卷全网。“天都塌了!”有网友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 “难怪香菇入味!” 也有网友分享了自己不愉快的用餐经历,表示以后再也不敢吃了。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有疑似前加盟商爆料,门店的食材都是统一配送,而且大多都是速冻鸡肉和预制菜,甚至还存在鸡肉发臭之类的问题。这让大家更加担心自己平时吃到的黄焖鸡,究竟是什么做的? 网友们纷纷表示,今年315晚会就看它的了!
官方回应?苍白无力!
面对汹涌的舆论,杨铭宇黄焖鸡总部也做出了回应,他们表示不允许使用剩余鸡肉,当天压熟的必须当天用,用不完就亏损。可是,这样的回应显得多么地苍白无力。
一方面,曝光的事实摆在眼前,总部的回应显得毫无说服力。另一方面,总部的监管真的到位了吗?是否存在管理漏洞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
“现做”黄焖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是过度依赖预制菜?还是加盟模式导致监管困难?亦或是成本压力迫使门店铤而走险?“现做”与“隔夜”的巨大反差,不禁让人思考,我们吃的“现做”真的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做”吗?
谁来为食品安全买单?
这次事件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它不仅仅是对杨铭宇黄焖鸡品牌的重创,更是对整个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的警醒。
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真的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了!监管力度够了吗?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在哪里?消费者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
现在,我们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黑心商家不敢以身试法;餐饮企业需要加强自律,树立品牌良心,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我们消费者也要提高维权意识,共同维护我们的食品安全。
我们期待通过315晚会的曝光,能够推动餐饮行业健康发展,让消费者真正吃得放心。但在这之前,我们更应该扪心自问:谁来为我们的食品安全买单?黑心企业、监管部门,还是我们每一个消费者? 企业的责任,监管的缺失,消费者的纵容,共同造就了今天的局面。食品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