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攻克锦州之战是重中之重,而为了保障攻锦之战能够顺利进行,则一定要阻击住国军的援军。
当时在老蒋的严令下,沈阳国军组成了西进兵团,而在锦西、葫芦岛的守军加上从华北、山东开来的援军组成了东进兵团。按照老蒋的设想,这两大机动兵团将东西对进,攻至锦州城下汇合守军,再与东野主力部队进行决战。
在这两大援军兵团中,西进兵团距锦州尚远,而东进兵团所处位置距离锦州只有30公里,对攻锦作战的威胁很大。因此能否阻击住东进兵团,便显得更为关键了。
在《大决战•辽沈战役》中,关于阻击国军东进兵团的塔山阻击战是浓墨重彩的一节。电影中林彪的“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更成为影史上的经典台词。
为了阻击国军东进兵团,除了原本在这一线的第11纵队外,又增调来了主力第4纵队,同时还有热河2个独立师和炮兵配合作战。
由于深知任务的艰巨性,第4纵队在战前估计伤亡可能会达到10000人。
林彪在战前的电报中也强调:
我军绝对不能采取运动防御方法,而必须采取在塔山、高桥及其以西、以北布置顽强勇敢的攻势防御……这完全是一个正规战,绝对反对游击习气,必须死打硬拼,不应以本身伤亡与缴获多少计算胜利,而应以完成整个战役任务来看待胜利。
为了及时了解前线战况,林彪还派苏静到塔山一线,另外调总预备队第1纵队配置在塔山之后的高桥。以1个头等主力师准备支援共锦,以另1个头等主力师准备支援塔山,以备第4纵队伤亡太大时,投入战斗。
我们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东北野战军为阻击国军东进兵团直接投入了第4纵队、第11纵队以及2个独立师,后面还有第1纵队。而国军东进兵团总计不过11个师,以国军当时的兵力似乎怎么也打不过去。
但是以东北野战军当时命令的严肃性而言,战前估计可没有我们事后想得这么轻松。
因为2个独立师主要执行在锦西、葫芦岛西侧牵制敌人的任务;第11纵队主要防御虹螺山一线的山区地带;真正在敌最可能进攻通道上的其实只有第4纵队。
阻击作战是要看地形的,山岭多、纵深大自然有利于防御,然而在敌主攻方向上的塔山却并不是山,而是一个叫塔山堡的村庄,位于锦州与锦西之间,东临渤海,西接白台山、虹螺山,紧贴锦西高地,两锦公路穿村而过,北宁铁路于村东一公里处与公路平行北上,是锦、葫敌人援锦的主要通道。
这个区域地势低平,塔山堡东边只有个海拔50余米的小高地,我方阵地最高点是海拔261米的白台山,第4纵队的阵地在海边的打鱼山岛延伸到白台山的约8000米正面。
这种地形我们防守摆不开兵力,工事不好构筑,敌人进攻却可以集中兵力、火力猛攻,尤其还能得到海空军的直接支援,属于易攻难守之地。
按照我军的作战习惯,一般是采用机动防御,这里不行就后撤机动式防御。然而国军东进兵团距锦州之敌不过30公里,这么点距离实在是没有机动空间,而必须如林彪所说的要作攻势防御,死打硬拼。
而熟悉我军战史的朋友都知道,这种仗我们是很少打的,也不怎么擅长打。
所以在战前,第4纵队估计的伤亡就达到了10000人;林彪还专门强调要“必须死打硬拼,不应以本身伤亡与缴获多少计算胜利”;甚至最强的第1纵队都摆在了后面,准备随时增援。
在我军准备付出重大伤亡要死守塔山之时,国军其实对于能打过塔山支援锦州还是比较乐观的。
因为在能得到海空军支援,还可以集中兵力火力的前提下,打过无险可守的塔山似乎并不太困难。连西进兵团的廖耀湘都觉得,锦西、葫芦岛距离锦州那么近,稍微打一下就能兵临城下,待东进兵团取得进展后,他的西进兵团再全力西进,到时候真会实现老蒋所设想的主力决战。
结果在10月10日,东进兵团以4个师猛攻塔山,不仅没能前进一步,反倒被打得惨败而回。
要知道,当时第4纵队的阵地构筑尚未完成,对潮汐规律也不了解,在易攻难守的地形上面对国军4个师的猛攻为何阵地能稳如泰山呢?
因为国军这边对其眼皮子底下的塔山我军阵地构筑几乎一无所知,对4纵的火力强度和反击强度也毫无准备。
阵地构筑这方面,4纵虽不擅长但接令后即全力而为,尽管在国军进攻前尚未完成且在炮火中毁伤大半,但至少比国军认为的我没有像样阵地要强很多。
此外在火力方面,第4纵队以本部炮兵和加强炮兵摆出了一个“两群三线”阵。其中以团营属92式步兵炮、82毫米迫击炮为一线炮兵,专打敌之冲锋和火力点;以师属28门山炮为第二线炮兵,主要打敌一线的预备队;以纵队属炮兵和加强炮兵共计野榴炮26门组成东西炮群,主要担负压制敌炮群,打其二梯队和反坦克的任务。
以往有的文章断章取义,称这110门炮均为重炮,但实际上这是从步兵炮、中迫击炮到野榴炮的全部,这点需要注意。此外,4纵另有9门机关炮担负防空任务;60炮则和轻重机枪混编在步兵阵地,直接打敌冲击部队。
这个有组织、有规模的火力阵型一开打就令国军很吃不消,时任国军第8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的施有仁回忆:
由于解放军集中优势炮兵火力,实行奇袭阻击,我方炮兵受到很大威胁与压制,其炮火之猛烈,是我们部队对共产党部队作战以来所仅见。我们作战,从来都是靠空军压制敌人,以绝对优势炮火开辟前进道路。而现在初次遇到我方炮火处于劣势状态,部队士气受到极大震动。
由于地形限制,第4纵队在第一线只摆了4个团,而且还不是全部都上阵,各师团均留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预备队;第11纵队另外掌握一个整师和2个团预备队。
因此有一线阵地易手后,预备队可立即投入反攻,国军打一天也是白搭。
其实之后几天的作战,基本都是如此,即便是国军战力最强的独立第95师上阵,无非是令我军的伤亡大些,但还是没能实际占领我阵地,照样在预备队的反击下被逐出阵来。
第95师的老长官,号称罗千岁的罗奇当时这么说道:
侦察地形时看到塔山没有什么动静,以为塔山的共军兵力不多,阵地构筑也简陋,但当炮兵延伸射击后,步兵前进到共军的有效射程里,共军突然集中火力向我攻击部队射击,这是华北战场所没有遭遇过的,打得部队抬不起头,共军的障碍物破坏不了,我军无法前进,只能白白牺牲。
在战后罗奇上报的《锦葫兵团东进作战经过概要与检讨》中总结我军优点称:
东北我军装备逐渐改善,战斗力显著增强而且纪律严明;我军善于利用地形,阵地射界不求广阔但求严密,特别注意铁丝网等副防御的完善;阵地编配有火力组和突击组,常以营级预备队逆袭确保阵地等等。
在对国军战力进行分析时,其自然将老部队独立95师拔高称为功绩最大者,而对其他部队多嗤之以鼻。认为62军的粤军部队兵力投入不充分;54军的侦察几乎无用;暂62师等部战力不行等等。
最后罗奇和稀泥称之所以打不下塔山主要是对我军不了解,国军其实也努力了云云。
实际上在塔山攻击的国军多为华北调来的生力军,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士气一开始还是可以的,兵员和武器的整齐度也行,攻击顽强度也有,但其表现远没有东野事先估计的那么强。
前面说过,第4纵队预计付出10000人的伤亡;而且东野部署万一4纵伤亡太大的话,1纵顶上去。
实际上第4纵队在塔山阻击战最高潮的6天时间中,总计减员3145人,其中牺牲与负伤比约为1比3。在塔山阻击整个作战周期内,第4纵队的减员则是3571人,这个实际减员数只有原估计数的三分之一。
具体到第4纵队下属3个师的减员来说,第12师减员1704人;第10师减员1500人;第11师减员367人。
也就是说,当时第4纵队还有第11师几乎没怎么动用,前两个师的伤亡也在可承受范围内,本纵队都有强大兵力继续坚持,自然用不到第1纵队上阵了。
所以当时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向第4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打电话时说:如果需要的话,我们随时可以支援上去。
吴克华则回道:4纵全体同志向所向无敌的1纵老大哥致敬,有老大哥做后盾,百倍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你们远道赶来,请先休息,一旦需要,我们就请老大哥上来!
大家也都知道,4纵自己就搞定了,1纵自然也就没用上。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这不对啊,塔山阻击战那么惨烈,怎么可能伤亡只有三千多人呢?
第4纵队副司令员胡奇才将军主要总结为除了使用最强的连、营、团坚守阵地外,还在不断组织步炮协同下的反冲击,另外就是炮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面对这样的防守部队,国军纵然是直接用于攻击的兵力占优势还有海空军支援,其实也是打不动的。
在我军拿下锦州后,老蒋飞赴葫芦岛破口大骂:
塔山如此靠近,敌人怎能够这样快就做了这样多的坚固工事及障碍物呢?阙军长驻在葫芦岛,早就应该发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进行阻挠破坏呢?老蒋越说越气,指着阙汉骞骂道:你不是黄埔学生,是蝗虫、是蝗虫!最后还是罗奇出来转移话题,才解了围。
另外大家也不要觉得三千多人的伤亡很少,因为受战场限制第4纵队动用的兵力有限,因此大部分伤亡都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守备部队方面。尤其是第一线的营连所承受的压力很大,伤亡也是极大的,这种伤亡的不平衡性就导致了总伤亡似乎不太多,但集中到一线部队则是很高的伤亡比例。
塔山阻击战的惨烈,实际主要是反映到这一方面来了。
另外不怕伤亡,要死打硬拼主要是战前评估国军的进攻力可能会很强,但实际上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强,这个战前设想和实际战斗的区别也要注意到。
最后我们提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塔山之战对国军华北部队震慑很大,因此当第4纵队入关之后,华北国军听闻是东北野战军前来,很多时候就不打自溃了。这也是第4纵队在平绥线上以极小的伤亡,取得重大战果的另一因素之一。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101威武。[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