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 张争艳
腰也疼,腿也疼
坐着躺着都不行
又变小,又驼背
胸闷气短骨易碎
这些症状是“骨痿”
及早防治不后悔
骨痿,
就是平常大家说的骨质疏松,
这个骨病让人们往往
首先想到的是老年人群。
然而,实际上骨质疏松并不是
仅限于老年人群的问题,
年轻人也可能受到影响。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
年轻人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渐显现,
这些不良习惯也可能导致骨密度降低,
从而增加骨折风险。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中医称之为骨痿或骨痹。骨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如果肾精不足,骨和骨髓营养不足就会发生骨骼病变。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疼痛、骨折、呼吸功能下降、身长缩短驼背、生活质量改变等。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身高逐渐变矮,解释这是生理变化的同时也预示着骨质疏松的侵袭。
2.女性右髋部骨折家族史,低出生体重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其他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3.体重指数偏低,提示越瘦的人越容易患骨质疏松。
4.绝、经后的妇女,绝经后的妇女也易发生骨质疏松。
5.吸烟者、酗酒者,也易发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有哪些?】
1.骨关节疼痛:骨质疏松主要考虑与体内骨量减少有关,容易导致骨骼的硬度降低,刺激疼痛感受器,所以产生骨关节疼痛的症状,比如下腰部疼痛或者膝关节疼痛等。
2.影响关节的负重能力:出现骨质疏松时,由于负重骨的硬度降低,所以会直接影响关节负重能力,比如患者可能无法长时间负重运动。
3.诱发病理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者轻微外力下即可发生骨折、摔倒,严重者打喷嚏、咳嗽时,可致胸椎、腰椎或肋骨骨折,引起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导致肺部感染、压力性损伤等多种并发症。
【骨质疏松症的日常养护有哪些?】
春夏保护病人的阳气不要消耗过分,秋冬时节注意防寒保暖。平时洗用之水温度适宜,冷暖交替时,注意衣服的添减,避免风寒侵袭,走平地,穿平跟鞋,上下楼梯时动作动作宜缓慢,勿持重物,应有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多的工作和活动,生活起居有规律,多进行户外活动,防跌倒及受伤的可能性。
1.合理膳食:保证饮食丰富、营养均衡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生活方式。饮食可逐渐增加血肉有情之品及滋补肝肾之食物,如动物肝及核桃、枸杞、豆腐、海产品、蔬菜等富含钙质食物为主,如海带豆腐汤、枸杞猪肝汤等。
2.充足日照:一般将面部及双臂皮肤暴露照射15~30min(避免强光照射),每周两次,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3.合理运动:运动不仅可预防因不运动引起的骨量丢失,还可以及改善肌肉和增加灵活性,从而减少跌倒及其不良后果。日常运动以负重、抗阻力运动和平衡训练为主。中年人以有氧运动为基础,配合全身肌肉力量训练,每周3~7次,运动量逐渐增加;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跳舞等中强度运动以及哑铃、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力量训练。另外,老年人还应增加手膝位、坐位、站位等平衡练习,每周3~5次。个人应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强度和时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少做躯干屈曲、旋转动作。
4.预防跌倒:中老年高危人群和家属应提高防护意识,在饭后起立、夜间起床、下雨、下雪、地面有冰、负重等容易跌倒的情况,应加倍小心,采取措施防止跌倒。家庭走道保持通畅,卫生间安装夜灯、安全扶手、铺防滑垫;必要时使用 拐杖或助行器。
5.加强骨密度检测:骨矿含量和骨矿密度测量是判断低骨量、确诊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6.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当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骨质疏松检测,早诊断,早治疗。
【骨痿中医特色疗法】
1.拔罐
拔罐通过温热和负压刺激有关部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2.针灸
具有调和阴阳,补虚泄实,扶正祛邪的功能,能够调整和改善脏腑功能,每隔日一次,留针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