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古人说五心合一,现代人说六心合一

灵犀道馆 2019-07-31 20:38:18

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现代人也越来越忙碌,各方面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很多现代人都处于很多不健康的状态,这些不健康的状态很多都是由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办呢,这里,我们不放来看下古代先贤是如何解决的

先贤说:所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养生之法,奥秘精微,究其根本,养心而已。

古代经典医之始祖《黄帝内经》记载了很多养心调神的理念,归纳起来为五个心:第一,心态平和;第二,心情快乐;第三,心地善良;第四,心胸开阔;第五,心灵纯净。

在古人看来,养生之高明之处在于养心,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这里,除了《黄帝内经》五心养生法”外,在此,灵犀道馆再斗胆不谦虚的加个心,即为心理平衡,谓之六心归一:

一、心态平和,

二、心情快乐,

三、心地善良,

四、心胸开阔,

五、心灵纯净,

六、心理平衡。

所谓六心,即为:平和心、快乐心、善良心、开阔心、纯净心、平衡心。

一、 心态平和

心态平和,按照《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叫“清净、少欲”。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实际上是治疗当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

《黄帝内经》还说了一句:“清净则肉腠闭柜,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一个人只要心态清净了,那么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们体内,这样身体就健康了。

《黄帝内经》还有两句话:“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我们做的事情可以很多,工作可以很忙,但心态一定要闲,“闲”字是门里一个木字,原本是用木头把门住,这样外面的欲望、诱惑就被挡在门外了。就是要以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

举个例子: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没什么的,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话说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实在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符合条件,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所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故事简单,但是若是身临其境,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能做到塞翁这种平和心的却不多。

二、心情快乐

《黄帝内经》说:“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之心。”“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是说圣人能够将他的嗜好调试到和世俗一样,适应世俗习惯,没有恼怒和愤恨的不良情绪。一切以恬愉、自得为要务。恬愉就是一种快乐、悠闲、自足的心态,养生就是要始终保持这种心情。

《黄帝内经》还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此外,《老子》还加了一条“安其居”。我只说“任其服”,其他读者自会领会。所谓“任其服”,就是穿的衣服不在于质量好坏、价钱的贵贱,你要觉得它好,觉得他合身,它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件好衣服。反之,你要是一件名贵的衣服穿在身上,但是你如果老觉得还有比这更名贵的,老觉得不合适,那这件衣服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这四句话的第一个字都是意动词,本来都不是真实的,而是主观上觉得是这样,觉得食物美,觉得衣服好,觉得住房安,觉得风俗乐。

现代研究发现,人们拥有的快乐和拥有的金钱往往不是成正比的,不是说财富越多,人就越快乐。快乐或者幸福,实际上是一种感觉。你心里觉得快乐了,你就可以变得快乐,这就叫做“境由心造”。

再举一例: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这是月事不调,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

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三、心地善良

《黄帝内经》里说要“德全不危”。德要全,而不要有缺失。

《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说明德是与生俱来的,生来的时候就存在的一种天然本性,符合本性就叫有德。这个“德”就是天真。心地善良就是要保持一颗淳朴、天真的心。

《黄帝内经》对此有着详细的论述,“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只有保持天然的真气,天然的这种品德,才能做到心地善良。

在古代众多神话故事中,关于善良、心怀天下之大义的故事尤为众多,且容易引人共鸣。相信在亲子教育中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里,灵犀道馆将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它是这样的:

麻姑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她不仅长得俊俏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却性情暴虐、心存歹毒,经常欺压老百姓。

虽然她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一个桃子,她自己舍不得吃,就把桃子揣在怀里,回家拿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她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

原来是一位身穿黄色衣衫的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围观的人说:“这老婆婆肯定是饿坏了,要是能给她一点东西吃,或许还能活过来。可是这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吃的呢?”

因而大家只是站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并没有人给这老婆婆拿什么吃的东西来。麻姑实在看不过去了,赶忙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蹲下身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着她。

这是一个又大又甜、汁水很多的桃子,老婆婆吃了之后,很快就苏醒过来了。旁观的人忍不住地啧啧称赞麻姑心眼好,并说她定会得到好报的。

老婆婆实在是太饿了,吃了桃子后,虽然醒过来了,但是还是没有力气,于是开口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请问你还能不能给我煮点粥汤喝呀?”

那时正值灾荒,粮食极为珍贵。但麻姑确实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道:“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不巧,麻姑的事被父亲麻秋知道了,当他听说麻姑把桃子给老太婆吃了,而且还在给老太婆做粥,非常生气,就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可是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里,等父亲睡着了,她悄悄端着粥出了门。可是等她回到那个地方时,却不见老婆婆的一点影子。月光下,在老婆婆坐过的地方,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

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回了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仍然穿着黄色的衣衫,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

你不用难过,我还好好的。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着,就飘然而去了。

早上,麻姑起床之后,把晚上捡来的那颗桃核种在自家的院落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子树。第二年,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

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这才明白当初的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的,并不是一个要饭的叫化子。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新建皇宫。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以便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

于是就拼命地奴役老百姓,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麻秋还规定,只有当鸡叫了时,老百姓才能有片刻的停歇。

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间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可是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

他查出来竟是自己的女儿在妨碍自己的功名,十分恼怒,便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

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山上去了。麻秋怒上加怒,决心烧山,要把女儿烧死。正在这危急的时刻。王母娘娘经过此地,她早就听说过麻姑做过很多好事,现在见她受到如此的灾难,当下就把麻姑救了出来,并收她为弟子。

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麻姑带了一个极老的坛子,里边装的是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成的寿酒。这酒特别的醇厚,一打开坛盖,立即浓香四溢。

来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赞王母娘娘有口福,王母娘娘也美美地赞扬了麻姑一番。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而麻姑由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

四、心胸开阔

如果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就是:“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要把眼光放宽,把听力放大,要四通八达。实际上是胸怀要开阔,不要计较于眼前利益,不要局限于自我或者说一个目标。要达到心胸开阔,首先就是要能忍让、能宽容。有一副对联“让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有一副对联:“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不会为私利蝇营狗苟而烦恼。

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的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三国时的曹植说:“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这是何等恢宏的气度,多么宽广的胸禁!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五、心灵纯净

此是结合了儒、道、佛三家智慧的提法,也就是《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的深层内涵。过多地关注物质生活,俗务缠身、追名逐利,心灵被羁绊,所以忙乱、烦恼、焦虑、孤独、忧闷。

《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实际上分两个层次,其中“虚无”就是更高的层次——心灵纯净,没有杂质。这与孔子的“仁爱”、老子的“虚无”、释迦牟尼的“虚空”是一致的。心灵纯净,不仅是健康、快乐、智慧的源头,更是人生最美妙、最高明的境界。

道家而言,老子说道:“致虚极,守静笃”,这不是一般的虚静

庄子也提出了心斋,坐忘两种修炼方法。

庄子山木篇有“虚舟遨游”的小故事.给人启示处世的态度,现简单翻译如下:

有一方舟在渡河行进,突被一船撞上,舟上一暴躁之人,即向撞来的船高喊着要对方回避.一呼不听,再呼不听,到了第三呼喊时,便骂声连连,但在此时却发现撞来的船上,竟空无一人,不仅骂声停止,而且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故事也见于庄子列御寇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白居易对此故事,曾为诗称颂:宦途似风水,君心如虚舟,泛然而不有,进退得自由。

虚舟遨游的故事是道家处世哲学最佳诠释,人如果能能像虚舟那样在世上遨游,没有自我主体意识,就不会触犯任何人.

六、心理平衡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需要阴阳平衡,自然界也需要生态平衡,人心,也需要心理平衡。

北宋宋真宗在位期间,有一与皇家沾亲带故的大家族闹起了分家。由于家产过于庞大,根本无法分个仔细,分了多次也没有个让双方满意的结果,最后这事闹到了官府。

官府可不敢怠慢,几乎出动了所有人手来清点田产房产,折价分配。但无论怎么分,两家都是愤愤不平,都认为对方占的便宜多。这事越闹越大,最后闹到宋真宗御座前。

“这……诸位卿家怎么看?”毕竟都是自己的骨血至亲,宋真宗也一时无奈,这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交头接耳也找不出个好法子替皇上分忧。这时幸好出现了一个叫赵齐贤的人来解决这燃眉之急。

赵齐贤是当时的兵部尚书,听说这件事后便主动向宋真宗“请缨”。宋真宗见了赵后心中大喜,这事总算有个人出头解决了。

来看看赵齐贤是如何把这宋真宗“御赐”的烫手山芋给解决的:

赵齐贤分家,过程跟之前官府的一样,清点财产,分成两份,一家拿一份,结果两家跟之前一样,仍是大吵大闹,都说不公平,认为对方占了太多便宜。众人一阵唏嘘,还以为这兵部尚书是个奇人,这跟之前的分法有什么区别?难道别人会看你这个小小兵部尚书的脸面?

可赵齐贤等的就是这一步!只见他不慌不乱地问这两家的主子说:“你们都觉得对方分的那份更多对吗?”两家点头。

“那好!从现在开始,刚刚已均分的两家财产谁也不许动,我派士兵进入两家,把你们的财产互换,你的搬到他家去,他家的搬到你家来,反正你们都互相指责对方占了更多便宜。好了,现在这些便宜全都给你,就不要再争了!”

赵齐贤这个裁决,让两家顿时傻了眼。这么多的财产,实际上到底哪家多哪家少,根本说不准的,总说不公平,不过是内心的强烈感受罢了。现在赵齐贤让两家交换财产,他们顿时没了咒念。

上文中的六心,归根到底,在于一心。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

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

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复见其天地之心乎。”人应当常思复本的重要意义。如果真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与万物为一身。惟有收敛浮华,归于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才能复本归真。

欢迎来到灵犀道馆,弘扬传统文化不易,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一秒关注公号“灵犀道馆”,感谢支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