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继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之后做到了皇位上,史称明仁宗。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朱高炽虽然最终做到了皇位上,但实际上在做皇太子的20年间,战战兢兢,可能一不小心就丢了太子之位。
因为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但不是朱棣最喜欢的儿子。
在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多次陷害下,在父皇朱棣的不信任下,好不容易在永乐二十二年登基称帝。可惜的是,朱高炽仅在位九个多月的时间便病逝了,成为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在位时间短,后宫的妃嫔数量自然便少,只有一后九妃。
明成祖朱棣,后宫是一后二十位妃嫔;
明太祖朱元璋,后宫是一后二十四位妃嫔。
这一后九妃中并非每一位都为仁宗皇帝朱高炽生下了皇子或者公主,比如:
谭顺妃,是御史谭福的女儿,永乐二十一年入太子府成为朱高炽身边的妾室。谭顺妃并不得宠,自然便没有生儿育女的机会。朱高炽登基后将其封为昭容,仁宗病逝后殉葬。
王丽妃:是太子府的姬妾,仁宗登基后被封为昭容,仁宗病逝后殉葬;
黄充妃:是明英宗(仁宗朱高炽孙子)朱祁镇的女儿嘉善公主与驸马王增的姑祖,永乐四年被选入太子府侍奉在朱高炽身边。黄氏聪慧得体,朱高炽很是宠爱她;只是黄氏虽然得宠,但是一直未怀孕生子。黄氏的兄长在她的墓志铭上称妹妹已经位列贵妃,但是在史料当中并无记载。朱高炽病逝后,黄氏主动请求张皇后准许自己殉葬,并且为自己的家人求了俸禄。张皇后准许,黄氏便成为五位殉葬妃嫔中的一个,被追封为充妃,这一年黄氏年仅30岁。
悼僖丽妃李氏:李氏在朱高炽登基称帝之前便已经病逝了,朱高炽登基后将其追封为丽妃。
除了这四位妃嫔外,剩下的一后五妃都为朱高炽生下皇子或者是公主,但是她们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哪怕是已经为朱高炽生下三个儿子的郭贵妃,也不得不殉葬仁宗皇帝,这究竟是为何呢?
敬妃张氏是靖难功臣之一张玉的孙女,张玉原先在元朝为官,并且做到了枢密院一职;后来归顺了明朝多次跟随大军北征,一步一步做到了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所以张玉便成为朱棣麾下的大将。
靖难之役时,张玉率兵攻占北平九门,并且担任先锋,大败耿炳文(建文帝主帅);之后任燕军中军主将,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之战中大败李景隆;只可惜如何骁勇善战、忠心于燕王朱棣的大将,在建文二年十二月的东昌之战中,为了救朱棣而死。
朱棣非常感激张玉对自己的救命之恩,登基后将其追封为荣国公,称其为“靖难功臣第一”,如此便可以看得出张玉在朱棣心目当中的地位。也因为张玉的缘故,朱棣将其女纳入后宫,封为贵妃。朱棣的昭懿贵妃,便是张敬妃的亲姑姑。
而张氏家族也并非只因为张玉而崛起,成为勋贵家族,还因为张敬妃的父亲张辅。
在张玉死后,其子张辅承袭父职,多次立下大功,被封为新城侯。永乐四年追随成国公朱能一起南征安南,在朱能去世后成为大军主帅,屡战屡胜,凭战功被封为英国公。就这样张氏家族出了两位公爵,而张敬妃也是朱棣亲自选入内廷,侍奉在太子朱高炽身边的。
张敬妃为朱高炽生第六子朱瞻堈,朱瞻堈在父皇朱高炽继位后被封为荆王,不过并未即刻就藩,而是到了宣德四年(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八月才前往江西建昌就藩。
正统六年(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在位)朱瞻堈奏请赴京朝见,但是被英宗拒绝了;不过次年十月,太皇太后(朱高炽的皇后张氏,朱瞻基的生母)病重,实在是四年各地的藩王,孙儿朱祁镇只好下旨召各位藩王入宫。朱瞻堈才好不容易回到京城,在回京的第五天朱瞻堈便向侄儿提出,自己的封地实在是偏僻,想要改迁其他的地方,最终英宗答应将叔叔改迁到蕲州
景泰四年(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在位)朱瞻堈病逝,终年四十八岁,追谥为“荆宪王”。
生三子但是被逼殉葬的恭肃贵妃郭氏郭贵妃是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孙女,值得一提的是郭英是明朝开国功臣中难得善终的功臣。郭英是巩昌侯郭兴的弟弟,兄弟二人一起投奔朱元璋,成为朱元璋身边的卫士。只是兄长郭兴因为受胡惟庸案的牵连而被处死,并且爵除。而郭英则是安稳渡过了洪武一朝:
郭英身长七尺,长的就跟别人不一样;而且智勇双全,尤其擅长骑射功夫。跟随太祖皇帝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先后攻克处州、和县等地。在对战陈友谅部的鄱阳湖之战中,郭英哪怕是身受重伤,忍受不肯退却,并且在泾江口大败陈友谅。
之后又跟随大将徐达、常遇春一起南征北战,一步一步做到指挥使的位置上。
虽然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郭英并未被封爵位,不过:
洪武十四年,郭英跟随大将傅友德一起攻打云南,不仅大败元军,而且平定曲靖各地;
洪武十六年,又跟随傅友德出征,先后平定丽江等地,杀敌一万三;
凭战功,在洪武十七年被封为武定侯。
而且此时朱元璋的后宫中,已经是郭英的妹妹郭宁妃掌权,成为实际的后宫之主。如此便可见朱元璋不仅宠爱郭宁妃,而且还信任郭宁妃,郭宁妃虽没有被封皇后,却位比皇后。
洪武十八年,郭英奉旨前去镇守辽东;
洪武二十年跟随大将冯胜一起征讨纳哈出,并且在回京后,奉命掌管宫廷禁卫。
郭英作为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能够安稳渡过洪武一朝,在于其对朱元璋绝对的忠心耿耿,而且谨小慎微、谦逊有礼;再加上妹妹郭宁妃得宠的缘故,郭英在洪武朝善终。
但因为郭英在靖难之役中曾率兵攻打燕军,所以在朱棣登基后郭英便被罢官,而且很快便在家中去世。虽然郭英去世,但是郭氏家族与朱家多次联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郭家并未引起而没落下去:
郭英的长子郭镇,娶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二女、郭慧妃所生的永嘉公主,生子郭珍;
郭英第三女,嫁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辽王朱植位正妃;
郭英第五女,嫁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为正妃。
而朱高炽最宠爱的恭肃贵妃郭氏,是郭英次子郭铭的嫡长女,也正因为仁宗宠爱郭贵妃,所以便让郭铭的儿子、郭贵妃的亲侄子郭玹承袭了武定侯爵位,而非郭镇与永嘉公主所生之子郭珍来承袭。
在朱高炽被封为太子后,郭氏入太子府成为东宫庶妃。因为出身功勋之家——郭氏家族,所以郭氏虽不是太子妃,但是在太子府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再加上郭氏贤淑高贵,才貌双全,所以朱高炽十分宠爱郭氏,经常让郭氏侍奉在侧。
正因为得宠,郭氏先后为朱高炽生下三个儿子、一位公主。
在郭氏还是太子庶妃的时候,便给祖母写信,让祖母能督促族中诸位兄弟、侄子能好好读书,入朝为官,光耀郭氏门楣。
朱高炽登基后,便将最得宠的郭氏封为仅次于张皇后的贵妃,并且违背祖制将其祖母封为营国夫人;在郭英去世后,武定侯爵位便一直没有承袭,朱高炽因为宠爱郭氏,爱屋及乌,便下旨武定侯爵位由郭英的次子郭铭这一支来承袭。
甚至因为郭氏得宠,朱高炽将宦官黄俨诛杀,将黄俨所有的财产都给了郭玹。
如此可见,朱高炽对郭氏的宠爱远超其他的妃嫔。
但是朱高炽仅在位10个月便病逝了,郭氏如此得宠,很显然不管是在做东宫庶妃,还是做贵妃时,都在时刻威胁着张皇后的地位。朱高炽一死,其嫡长子朱瞻基继位,其生母张皇后便被尊为独一无二的太后。昔日的眼中钉,又怎么能允许其继续活着呢?
就这样郭氏即便是曾为朱高炽生三子一女,没了朱高炽的庇护,便不得不殉葬。
郭氏殉葬后,朱瞻基将其追谥为“恭肃贵妃”。
郭贵妃三子:
仁宗第八子朱瞻垲,永乐七年出生,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藤王;但是次年便病逝了,年仅17岁;因无子承袭王爵,国除。
仁宗第九子朱瞻垍,永乐九年出生,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梁王,封地在湖广安陆州。朱瞻基登基后,朱瞻垍的年俸加倍,宣德四年前往藩地就藩。朱瞻垍是一位极其仁厚善良的藩王,只可惜在正统六年(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在位)便病逝了,年仅30岁;因为无子承袭王爵,而国除。
仁宗第十子朱瞻埏,永乐十四年出生,洪熙元年被封为卫王,然而朱瞻埏年仅23岁病逝,并未前去就藩;也因为无子承袭王爵,而国除。
郭氏所生三子均比较短寿,而且都是无子承袭王爵;而郭氏也在仁宗病逝后被逼殉葬,母子四人的一生都如此短暂,着实可惜。
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有“女中人杰”之称的诚孝张皇后张氏出身其实并不好,最起码与恭肃贵妃郭氏、张敬妃这样出身功臣之家的女子相比,出身还是比较低的她的父亲张麟只是一个小小的指挥使。张氏嫁给朱高炽的时候朱高炽还没有被封世子,朱高炽被封为世子时,张氏被封为世子妃。
在朱高炽被封为太子时,张氏被封为皇太子妃,这是明朝第二位原配太子妃(第一位是朱标的太子妃常氏)。张氏孝顺恭顺,朱棣与徐皇后对这个儿媳也是十分满意,尤其是张氏所生的嫡长子朱瞻基,是朱棣最宠爱的孙儿,由祖母徐皇后亲自抚养。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朱高炽仁厚,举止沉静,因为身体比较胖的缘故并不是很擅长骑射功夫;反而是朱棣的次子汉王朱高煦最像朱棣,而深得朱棣的喜欢,朱棣为了朱高煦,曾想要将太子之位传给汉王。因为儿媳张氏得公婆宠爱,嫡长孙朱瞻基聪慧好学,朱棣才没有废掉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继位,张氏被封为皇后,其子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子。
张氏虽是后宫女子,但是对朝廷内外的事情都非常熟悉。
仁宗病逝后,朱瞻基继位,将生母张氏尊为皇太后。朝中大事都听从生母的裁决,而且朱瞻基对生母极其孝顺,不管是宫里侍奉,还是外出巡游,不仅有皇后皇妃在张氏身边侍候,就连朱瞻基都会亲自扶着生母,或是在生母前面位生母引导。
张氏虽然已经贵为皇太后,但是她对自己的家人十分严格,哪怕是自己的弟弟张升为人敦厚善良,她也不允许弟弟参与朝政大事的商议;如此胸怀,确实让人佩服,在对待家人上与朱棣的发妻徐皇后如出一辙,难怪二人都称为名垂青史的贤后。
宣德九年,朱瞻基病逝,年仅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此时宫中流言四起:张皇太后要将自己的儿子朱瞻墡扶上皇位。张氏得知后,便赶紧召集满朝文武,指着年仅9岁的孙儿说:这就是你们的皇帝啊!如此,流言才平息。
因新帝年幼,朝中一切事物都需要奏请张氏(太皇太后)以及皇太后孙氏后才可以下旨;群臣虽然请求张氏垂帘听政,但是张氏拒绝了。但是在张氏去世前,一直对满朝文武以及朝中之事十分关心。可以说有张太皇太后在,无人敢造次。
就连朱祁镇十分宠信的宦官王振,有张氏在也没有做到真正的擅权。
只可惜张氏已经年迈,正统七年便病逝了,无法再继续护佑自己的孙儿。
诚孝张皇后是明朝所有的皇后中难得的精明能干之人,在平日她对朝中之事、朝廷文武大臣的品行等都格外的留意;儿子朱瞻基继位后,朝中大事都是问过生母以后再做决定;孙儿朱祁镇继位后,张氏非常倚重“三杨”、张辅等名臣贤将,所以在一开始即便是王振再得宠,也没有擅权;然而张氏去世后,王振成为大明王朝第一个祸害朝廷的宦官,土木堡之变中50万明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
当然张氏并非只有朱瞻基这一个儿子,还有两子一女:
嫡次子朱瞻墉,是朱高炽的第三子,永乐四年出生,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越王,宣德三年(1428年)娶吴氏为王妃;虽然朱瞻墉的封地在衢州府,但是一直未就藩,正统四年(1439年)病逝,年仅35岁;因为无子承袭王爵,国除;其王妃吴氏殉葬。
第三子朱瞻墡:是朱高炽的第五个儿子,虽先后两次有机会登上皇位,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安分守己,帮兄长朱瞻基及其后代守住皇位。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襄王,洪熙元年,仁宗病逝时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监国,为了防止汉王朱高煦趁机作乱,张氏便让幼子朱瞻墡在北京监国,等待朱瞻基回到京城继位称帝。
宣德四年,朱瞻墡前往长沙就藩;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朱祁镇被俘,朝中大乱,很多大臣想让朱瞻墡继位,但是被朱瞻墡拒绝了,由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朱祁镇复位后,对皇叔朱瞻墡很是尊重,并且在朱瞻墡入京时让百官前往他的王府朝见,并且让朱瞻墡前去拜谒祖陵,甚至准许他能够跟儿子们一起出城游猎,这是的恩宠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的藩王望尘莫及。
嘉兴公主:永乐七年出生,时朱高炽的长女,洪熙元年被封为嘉兴公主。宣德三年下嫁巨鹿侯井源。其实井源的侯爵爵位,是因为死于土木堡之变而追封的。
井源从小就喜欢习武读书,而且心怀大志;井源骁勇善战,立下不少战功,得到皇帝的多次嘉奖,并且凭其战功而迎娶了朱高炽的嫡长女嘉兴公主;只可惜死在了土木堡之变中。
生有公主但殉葬与仁宗王氏原先是太子府的姬妾,为朱高炽生下一位公主,在朱高炽登基后被封为淑妃;但是朱高炽仅在位10个月的时间,朱高炽病逝后王氏作为五位殉葬的妃嫔之一,殉葬与仁宗。至于王氏所生的公主究竟是哪一位,还尚未确定。
李贤妃生三子一女李氏能够为仁宗生下三子一女,可见还是比较得宠的。仁宗继位后,李氏被封为贤妃。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在位)病逝,明景帝为其辍朝三日。李氏跟随朱高炽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其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朱瞻埈是朱高炽的次子,朱高炽被封太子这一年出生。
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郑王。洪熙元年朱高炽病逝时,朱瞻埈同五弟朱瞻墡一同在京城监国,等待朱瞻基回来继位。朱瞻基继位后,其二叔汉王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在离开京城时,由二弟朱瞻埈与五弟朱瞻墡继续监国。
宣德四年,朱瞻埈前往凤翔府就藩。
朱瞻垠是李氏所生第二子,朱高炽第四子,永乐三年出生,永乐十七年病逝,年仅17岁。
朱瞻墺是李氏所生第三子,朱高炽的第七个儿子,永乐七年出生,朱高炽继位后将其封为淮王,1429年前往藩地广东韶关就藩;但是有因为藩地多瘴气,所以便请旨该封为饶州。
真定公主是朱高炽第四女,永乐十一年(1413年)出生,朱高炽继位后将其封为真定公主,宣德四年(1429年)下嫁,景泰元年(1450年)病逝。
结语除此之外,还有:
赵惠妃所生的朱高炽次女,被封庆都公主,下嫁彭城卫指挥使焦毅的弟弟焦敬;
清河公主:尚且不知其生母是谁,宣德四年下嫁李铭;
德安公主:是朱高炽所有公主最喜欢的一个,早早便夭折了,生母尚不清楚。
延平公主,是朱高炽第五女,还未出嫁便病逝了,生母不详;
德庆公主,朱高炽第六女,未出嫁病逝,生母不详。
仁宗皇帝朱高炽能被尊为“仁宗”,便可见他在历朝历代皇帝中的地位。然而朱高炽的一生很是坎坷:从小不得父亲宠爱,在做世子时靖难之役爆发,坚守北平城四年的时间;
虽为嫡长子,但是因为父亲不喜欢差一点没有被封太子;好不容易被封为太子,但是因为两位弟弟的存在而战战兢兢十几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坐到皇位上。然而在位仅10个月便病逝了,正因为朱高炽的一生坎坷,所以他身边的妻妾数量并不多;好不容易坐到皇位上,可以选妃入宫时,却病逝了。
朱高炽一后九妃虽然大多为其生儿育女,但是其结局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