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14日,陕北红军杰出领袖刘志丹率红28军东征时,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生而益民,死而谢民”的信念,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奠基者与红军精神的象征。

刘志丹(1903年10月4日-1936年4月14日)
从秀才之子到黄埔军人刘志丹原名刘景桂,1903年生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一个秀才家庭。自幼目睹陕北民生凋敝、军阀横行的他,在父亲“耕读传家”的教导下,既习得传统文化,又萌生了救国志向。1922年,他考入榆林中学,受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影响,如饥似渴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立誓“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奋斗到死”。

中学时代的刘志丹
1925年秋,刘志丹被党组织选派至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主攻步兵与炮兵。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军事素养,更坚定了武装斗争的决心。他曾直言:“没有枪杆子,只靠笔杆子不行,人家一翻脸,我们就得滚蛋。”北伐战争中,他担任国民革命军政治干部,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毅然投身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洪流。

北伐战争时期的刘志丹
从“太白抢枪”到红旗漫卷1930年,刘志丹以“借粮”为名智取甘肃太白镇民团,仅率数人便缴获50余支枪、10多匹骡马,史称“太白抢枪”。此役成为陕甘武装斗争的起点,他以此为基础组建游击队,提出“红色(工农武装)、白色(兵运工作)、灰色(改造绿林)”三色建军理论,逐步形成“井冈山模式”的陕甘根据地。
他规定红军宿营不得占用民房,行军要帮老乡挑水劈柴,甚至用战马为产妇驮运粮食。正是这种“自带干粮去闹红”的赤子之心,让“刘志丹”三个字成为照亮西北的革命火种。

刘志丹与毛泽东、彭德怀联合发布的告陕甘苏区工农书
至1934年,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已发展至3000余人,连克延长、安定等6县,粉碎国民党多次“围剿”,将陕甘边与陕北苏区连成一片。毛泽东评价:“这块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根据地百姓传唱歌谣:“千里雷声万里闪,红军扎营南梁川,刘志丹名声传得远,白军见了吓破胆!”
最后一战与临终嘱托1936年,为打通抗日通道,刘志丹率红28军东渡黄河,配合中央红军作战。4月14日,在攻打三交镇的战斗中,他亲赴距敌不足百米的前沿观察敌情。发现敌军碉堡机枪封锁我军路线后,他交代特派员“夺下机枪,献给陕北人民作纪念!”突然,敌人的一挺机枪射来一梭子弹,正中刘志丹左胸。弥留之际,他紧握特派员裴周玉的手嘱托:“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
1942年,在刘志丹牺牲6周年时,毛泽东同志为其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刘志丹移灵公祭大会
1943年5月2日,党中央为刘志丹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典礼。毛泽东挥泪写下“群众领袖,民族英雄”8个大字。朱德称他为“红军模范”。周恩来为其题词:“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志丹牺牲后,中共中央将其故乡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并于延安修建烈士陵园。2017年,陵园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数十万群众瞻仰。他“顾全大局、联系群众”的作风,至今仍为党员干部的镜鉴。

这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下的“现代侠盗罗宾汉”,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在新时代,我们更需铭记:今天的山河无恙,始于先烈们以青春热血浇灌的理想。刘志丹虽逝,但其精神如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永远传唱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本文系《祖国》杂志宋志娇据新华社、人民网、澎湃新闻等内容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