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有中国人打仗讲究战术,而外国靠正面硬刚?其实道理很简单

炎热夏日 2023-06-02 00:24:13

西方与中国不仅仅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差异,同样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其中在对于战争方式上也存在相当的差异。

作为西方最为著名的战争名著,更多地是向人们展现如何在多变的战场之上,选择最佳的方式,这种公式化的流程与中国的战术战略本质上是不同的。

中国在军事著作上与西方不同的是,在思想战略上取得胜利,譬如在如何在千里之外而取敌人的首级,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种战略是一个谋略家,一个政治家所心向往之的书籍或者方向,而不是一个实际面临冲锋的将领所难以掌握的东西。

谋略型与物质型

中国与西方的不同在于,中方自古对于军事技术的升级与改造有着较为轻视的态度,本质上工科在古代的中国地位相对较低。

在传统的儒家与道家思想的长期渲染之下,整个社会氛围对于科技的发展,对于工科的发展都是不给予相当的重视。

认为这些技术的革新是奇技淫巧,本质上不利于自身思想的提升,在清代人们对于火药与火铳的运用已经领先于其他国家。

譬如连珠铳可以装填发射超过二十多颗子弹,同时在炮火的应用上又有着相当的更新,然而清政府抱残守缺,认为战胜明朝的骑兵便是清朝的立国之本。

从有书籍开始到清代,关于战争策略类型的书籍高达两千多本,然而在其中对于军事技术的应用与技术革新上仅仅占据了不到百分之零点五。

这种对于技术应用的匮乏令得鸦片战争时,帝国主义在强大的枪炮之中迅速崩溃,开始对自己的军事思想与战略产生了质疑。

这种在战术策略上过度注重,而轻视技术理论应用成果的革新与发明,使得从近现代开始便备受掣肘。

所谓清朝最后的裱糊匠在与西方长时间打交道的情况下,哪怕对自身体制依旧抱残守缺,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在知识学习与技术应用上的结合与融汇太少了。

中国在军事上的革新更多倾向于在谋略思想上,这种变换复杂的谋略以及掌握深厚的战略知识的将领,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相较而论的。

西方自古便因为国土贫瘠而有着向外扩张的趋势,对于殖民战争、各个王朝之间的战争都对武器装备的数量与质量有着迫切的要求。

火器的出现,特别是革新使得人口偏少的西方国家,能够做到全民皆兵,同时大大减少训练士兵而带来时间金钱与精力上的付出。

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愈发认为武器的革新,便是取得战事胜利的关键所在,在军事思想上对于物质特别是原料的看重,使得他们在战略上对于战事变化,都是通过物质的手段进行弥补。

中西思维差异对军事策略的影响

无论是中方在决策上更偏向于谋略,还是西方更偏向于武器革新,每一个决策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环境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与决断。

基于实践的不同,而导致了在战略认识以及战略指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战略思维。

西方人在军事上更加偏向于规划科学的分工,善于修缮与组织建立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在思维上更为严谨,富有逻辑。

而中国人在军事上则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形象的思维更为注重,能在千里之外而取胜,也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每一个军事家最为向往的最终目标。

特别在军事理论上,西方对于发展与革新十分看重,善于突破同样也喜欢探讨一些前沿性的理论。

而在东方则从旧有的体系出发,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提出新的操作性理论,这种东西方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

西方国小而地贫,只有年轻气壮且富有冒险精神,才能够在西方社会中站稳脚跟,因此他们对于旧的事物、旧的制度是抱着批判与反对的思维与想法。

东方国大而地肥,长期的躬耕生活,使得生产资料更多地掌握在年老的人手上,因为尊老、向师者学习的思想一直贯彻到现在,而我们对于理论通常都是先继承才敢谈及如何创新。

在战事的胜负总结上,西方通常更加倾向于对失败的战役进行了解与总结,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他们都在不断推演与观摩近现代为数不多的战役,为何能够惨遭失败。

他们对于胜利的战役很少提及,正与西方国家所不同的是,中国更加倾向于对于战事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特别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但对于失败的战役总结并不多,譬如在清朝的对外战役之中,对于旧有的胜利往往更加乐于分享而对于失败则选择避而不谈。

中西在思维模式上较大的差异同样延续到了而今,导致了在国际安全的形势上呈现出了对于国家安全不同的决策。

对于国家与国际的安全的分析完全是基于现实主义,从传统的角度出发,国家本身需要谋求更大的权利,而权利的扩大化才是目的,从结构现实出发,认为对于权利的追求实际上是为了谋求国家的安全。

西方更倾向于从结构现实的角度出发,特别认为在而今国际处于一种无统一领导的环境之下,谋求国家在国际中的安全是最关键的目标。

他们认为这种以防御为主的现实主义,在这种国际无政府的状态之下,会承担比进攻性的现实主义更大的风险。

因此为了谋求更大的权利或者更大的安全感,他们选择采取更为激进的进攻政策,这种政策往往会导致地域的在政治经济甚至是军事上的战争。

从长期以往的历史发展上来看,而今这种国家林立的情况,在军事思想的发展都具备一定的侵略性与攻击性,而在统一的情况下才会偏向于保守,这便是西方的总体谋略。

而作为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在军事理论的总体思想,在本质上延续了近五千多年一直没有什么改变,尽管它们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为人们所继承与发展。

其中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与发展,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都是中国传统且又现代的防御战略,呈现出更大的包容性,所谓外圆内方体现得就是这种刚柔并济的特点。

而以这种并济的方式所建构的战略思想,尽管缺少了许多确定的数据以及确定的战略对象,甚至没有相关的科学实际证明。

然而这种倾向于哲学与艺术的战略思维,却往往因为抛弃了实际而获得了及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战斗力,深深嵌入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不断地传承,这种刚柔的思想涵盖了几乎所有兵法战术,从现代的军事思想出发,刚柔战略包含了国家的战略与军事的战略。

同西方唯物的科学理论有所不同,这种独特的战略思想观念,是基于军事有机嵌入到每个角落,展现出的是一种更为宏观与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将自身、民族、国家、经济、政治种种方面都融汇在其中。

这种极其富有思辨精神的古老却又新颖的分析方式与思想是及其珍贵的,对于现代战争,特别是在双方在军事上没有太大差距时,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胜利。

结语

中西在战争上展现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的侧重点,都有着各自的利弊,在吸收继承以往的刚柔战略思想的同时,也应重视并向西方学习这种对于物质与革新的应用。

在传统之中学习与继承往往会给人留下保守与调和的形象,这种中庸的方式会一步步使得我们走向一个被动的、消极的防御方式,如何在继承中实现突破,实现创新才是国家与民族走向时代前列的关键所在。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