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濒危的不只是某一种鸟、某一种花、某一种生物,还有人们愿意去了解、关爱自身以外世界的能力。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也是人类自己的命运?
撰稿|鲜 于
编辑|许 静
校对|张 帅
出品|Figure纪录片
这是一个自然界与人类联手创造的「奇迹」。
20年时间里,世界各地专家学者、鸟类爱好者,从福建马祖、浙江舟山、山东青岛、台湾澎湖,再到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踏遍东亚、东南亚各国沿海,苦苦追寻「神话之鸟」,共同演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探秘之旅。
中国台湾纪录片《寻找神话之鸟》,浓缩了这20年的光阴,记录了一段无法重复的历史。然而在疫情中逐渐失序的世界和惶惑的人类,还有多少热情去关注一只鸟的命运?《寻找神话之鸟》2021年上映,至今豆瓣上36人标记看过,26人想看。
何其寂寞。
神话之鸟
纪录片的导演梁皆得,在中国台湾爱鸟人群中算是鼎鼎大名。自幼热爱鸟类的他,从鸟类研究助理,到摄影师,再到纪录片导演,参与过岛内诸多鸟类纪录片制作。2015年,梁皆得用23年时间追拍制作出自然纪录片《老鹰想飞》,揭露栖息地被破坏、老鹰遭农药毒杀的悲剧,引发了岛内社会对农药过量使用的关注。
导演梁皆得
他本人凭借此片,斩获世界自然·野生生物映像祭「环境保护奖」。
《寻找神话之鸟》的故事,源于梁皆得2000年的一次拍摄。当时,他正在马祖列岛追拍大凤头燕鸥,有一卷底片出了大纰漏——屏幕左半边的画面似是过曝泛白,层层叠叠聚集的大凤头燕鸥们的深灰色背部羽毛,全都染成了怪异的灰白色。
对着屏幕头疼不已的梁皆得,突然在某一帧画面上又发现了一点异常:光线和色温正常的右半边,出现了一只背羽纯白的燕鸥,而且它的喙尖端,还有一团如墨染一般的黑色斑块。
翻遍资料,最后在一本世界鸟类手册中,梁皆得才查到这只燕鸥极有可能是中华凤头燕鸥(英文名:ChineseCrested Tern;别名:黑嘴端凤头燕鸥)。
但是这种1861年首次发现、1863年被定名的鸟类,早在1937年便已经被宣布绝种。
梁皆得不敢做肯定判断,就联系了美洲鸟类学会荣誉研究员刘小如教授。在进一步确认之后,刘教授马上写信向国际同侪发布了这个奇迹般的好消息——这种中国目前所知的濒危级别最高的鸟类,比朱鹮更珍稀更神秘,刘教授略带激动的称其为「神话之鸟」。
一种在国际自然学界被宣判消失60余年的鸟类,竟然重新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之中,这是何等令人震撼的发现,立即吸引了全球鸟类学界的目光。
刘小如教授(左)到中国科学院求看这里保存的中华凤头燕鸥标本
人类终于可以有机会,系统性观察到这种近乎零资料的神话鸟类的真容。
燕鸥与海鸥同属鸥科,中华凤头燕鸥特点是头顶长有一块类似冠冕的黑斑;喙相比其他燕鸥更加粗壮弯曲,末端带有非常明显的黑色亚端斑。因与大凤头燕鸥外观相似、栖地相似、生存习惯也极其相似,「神话之鸟」总是隐身于大凤头燕鸥种群中,有种「大隐隐于朝」的味道。
台南鸟友翁荣炫演讲时拿这张照片举例,「神话之鸟」见报后,他才意识,自己拍下的是极其珍稀的中华凤头燕鸥
即便重现踪迹,令世人得知中华凤头燕鸥并非绝种,但它仍旧是可遇不可求的鸟类,在它出没之处,梁皆得与研究人员经过20年的追寻,仍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中华凤头燕鸥常年生活在海边悬崖等沿海地带,每日随着潮涨潮落盘旋在海岸边空域中,捕捉海中的鱼类、贝壳类以及软体动物等为食。
繁殖对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两种鸟都不擅于筑巢,大多是直接利用地面上的石洞,或者在沙滩上挖坑后产卵,20年时间里,观察者们不止一次发现因为地势不平,鸟蛋从巢中滚出聚集到坡下的情况——孵蛋孵了个寂寞。
《寻找神话之鸟》中还提到了一个影响中华凤头燕鸥繁育的因素——不是马祖列岛驻兵的实弹演练——而是两岸渔民共同的糊口之举,掏鸟蛋。「每年6月左右,附近渔民如果来收走一波鸟蛋,燕鸥的繁殖期就要延后到8月,这时候台风季就到了,鸟宝宝会很危险……」
守护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可以无限扩展的,或许向好,也不排除向坏。
梁皆得在片中提到,20年前的拍摄片段里,女儿梁彣瑄刚刚会走路,幼小的她在海边洗水,踩着洁白的浪花,咯咯傻笑。20年后,海边的孩子依然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但随浪花而来的,是大量海洋垃圾……
梁皆得在片中提到,20年前的拍摄片段里,女儿梁彣瑄刚刚会走路
《寻找神话之鸟》强调着环境恶化对「神话之鸟」生存的严重威胁。
鸟类专家和志愿者们,曾经进行过一次「拯救小管行动」——小管,是科学家们给一只健康的成年中华凤头燕鸥起的名字——但它的下喙却不幸地被根塑料管套住了。显然,这是它在海洋垃圾遮挡下俯冲觅食的后果,最终造成它的喙无法闭合进食。
小管
人类想尽各种办法帮它纾困,但统统无功而返。一场台风过后,小管再没了踪迹……
摄影机镜头里,越来越多的鸟儿——不只是「神话之鸟」——受困于各种塑料垃圾,头上套着塑料袋或嘴上插着吸管。它们也是大自然亿万年进化竞争的胜利者之一,逆风翱翔于天地之间,如今却连一根小小的塑料管都无法摆脱。
何等令人唏嘘。
幸好,世上还有光明一面,《寻找神话之鸟》记录下的也是更多人在做救助。
鸟类生态学者陈水华(现任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和台湾鸟类学家颜重威,海峡两岸携手合作,一起相约在浙江沿海探寻「神话之鸟」。
自2003年起,两岸组成的寻鸟团队,从舟山群岛开始,一路向南,顶着风浪颠簸,冒着从悬崖上跌入大海的风险,花费6年时间,翻遍上千个无人岛,终于找到20只珍贵的中华凤头燕鸥。
各国专家学者、爱鸟人士和志愿者们,用20年光阴,努力推进「神话之鸟」的保育工作。
他们在大凤头燕鸥栖息区域内选定无人岛,清理、锄草、平整,摆放上大批假鸟,人工为神话之鸟搭建合适的栖息地。「燕鸥是社会性的鸟类,当栖地上放置不少假鸟,牠们会认为此地有同伴,便会决定在此成家。」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袁孝维教授解释说。
他们搭建人工观察屋,忍受着海岛上的烈日暴晒、闷热难耐和风雨无常,过着淡水稀缺、每周只有给养送到才能吃到些肉食的清贫生活,小心翼翼地守护这些鸟儿。
「中华凤头燕鸥这么漂亮的海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儿孙辈也有机会亲眼看到。」
没人希望它们是种群的最后一代。
雏鸟迁放
在人类的努力下,神话之鸟的数量翻了10倍以上,从最初的不超过8只,发展到现在,有记录的已到百只以上。
是的,中华凤头燕鸥整个族群仅有一百多只。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没有保护好,轻易就将再次失去它。
「父亲的心意」
自然纪录片最近几年频出神作,《地球脉动》《王朝》《地球停转之年》……相比之下,《寻找神话之鸟》粗糙到可以用简陋来形容。
叙事略显拖沓,剪辑手法传统,画面在同类纪录片中算是及格线上,但旁白让受众尴尬到脚趾扣地,极不专业,缺少顿挫,毫无情绪。
可惜,这位旁白换不掉,因为正是导演本人。他在《寻找神话之鸟》在正片叙事上并无多少巧思,简简单单的顺叙,巧思藏在片尾的制作人员表里:摄影/收音陈秀梅,梁导的妻子;收音梁彣瑄,梁导的女儿,那个在片头戏水的小女孩。
梁皆得导演一家三口
全家总动员一起到国内外寻鸟,是梁皆得拍摄纪录片的小确幸,也是片子另一层感人的部分:父亲在女儿一岁时发现了神话之鸟,然后看着女儿慢慢成长到能够和自己一同担任志愿者、携手记录,而母亲在旁边侧拍着这段「奇迹」。
成长的微妙,在梁导与女儿之间,拍摄者梁皆得与被拍摄者中华凤头燕鸥之间,形成了互文,也令观者看见了一个「父亲的心意」。
可是,我们都知道,还远远不够……
「今日鸟类,明日人类。」梁皆得用毫无感情的台湾普通话叙述着,「我相信,如果没有神话之鸟,我们生活绝对无关痛痒。但它们继续存活,它的种种谜团才有可能解开,也惟有这样,它们叫声才能持续在世界各国响亮。」
纪录片让我们看见如何去心疼与保护一件值得珍爱的事物,并不只是为了拯救生存边缘的它们、她们与他们……也为了拯救屏幕前日益坚硬灰暗的我们。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