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独创“三三制”布兵战术,为什么很少外国军队使用

文山聊武器 2025-04-12 10:18:38

“三根钢钉”:解放战场的崭露头角

1946年至1948年间,东北战场战事胶着,尤以四平攻防战最为惨烈。正是在这些硬碰硬的较量中,东北民主联军(后发展为东北野战军,简称“东野”)面对着由国民党精锐力量,特别是接受了全套美式装备和训练、号称“国军王牌”的新一军、新六军等强敌,开始有意识、成体系地推广和运用一种新的步兵战斗编组和攻击方式。

这种战术的核心编成非常明确:以步兵班为基本单位,将其划分为三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通常由三名战士组成(组长、步枪手、机枪手或冲锋枪手,具体配置视装备情况而定)。在执行进攻任务时,这三个小组采取一种疏散的“品”字形(或倒三角、正三角)战斗队形。

各小组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通常在数十米左右,既便于相互观察、沟通和提供火力支援,又能有效规避敌人,特别是炮火和机枪火力的杀伤,避免“一个炮弹炸一堆”或者“一梭子扫一片”的巨大损失。

这种灵活机动、忽散忽聚的作战方式,让习惯于应对大规模、密集队形冲击,并以此来组织防御火力的国民党军队感到非常不适应,往往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吃尽了苦头。

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的林彪,在总结四平保卫战及之后一系列战斗经验的基础上,对这种三人战斗小组的战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将每个战斗小组比作一枚锐利的“钢钉”,强调:“三人小组要像三根钢钉,既要能各自独立地、坚决地钉入敌人的阵地,撕开突破口,打开通道;又要能在需要时紧密结合,互相配合,像一个坚不可摧的铁三角,协同一致地粉碎敌人的反扑和防御体系。”

在东北野战军中,“三三制”的推广伴随着严格的针对性训练,强调实战化、强调夜战和近战,着力培养班、组长的独立指挥能力和战士们的主动协同意识。正是这种战术上的创新与突破,成为了东北野战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冰火洗礼:朝鲜战场上的巅峰之作

如果说解放战争是“三三制”战术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试验场”,那么紧随其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则无疑是这一战术经历的最严酷的“冰与火”的洗礼,并最终将其推向实战应用巅峰、使其威名远扬世界的“扬名地”。

发生在1950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的长津湖战役,便堪称“三三制”战术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对抗现代化强敌的经典之战。当时,担负东线作战任务的志愿军第9兵团(辖第20、26、27军),是在极端仓促的情况下,穿着单薄的华东地区冬装,紧急入朝参战的。

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美军王牌部队——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陆军第7步兵师一部,更是朝鲜北部高寒山区突如其来的、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在后勤补给极其困难,冻伤减员远超战斗减员的非人境况下,第9兵团的将士们硬是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灵活巧妙的战术,向敌人发起了决绝的进攻。

以志愿军第27军80师239团4连攻击美军步兵第7师31团(“北极熊团”)为例,在那个漫天风雪、滴水成冰的夜晚(11月27日夜),4连的战士们就是以三人战斗小组为基本的作战单元,悄然开始了对敌军阵地的渗透和攻击。

他们利用夜色、风雪声以及复杂地形作为掩护,分组、分批次地隐蔽接近美军防线。进攻发起后,各战斗小组并不扎堆,而是严格保持着疏散的队形,通常小组间距能达到20至30米甚至更远,形成互相支援又不易被同时打击的攻击箭头。

当前方美军的照明弹拖着惨白的光芒升空,将雪地瞬间照亮时,经验丰富的志愿军战士会立刻利用弹坑、岩石、树木或者仅仅是卧倒在地,与雪地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露;而一旦照明弹熄灭,黑暗重新降临,他们又会如同被压缩的弹簧般猛然跃起,继续朝着目标奋勇冲击。

美军的炮兵和迫击炮虽然火力猛烈,但很难精确捕捉到这些分散、移动迅速的小目标,火力打击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幸存的美军士兵在回忆录中,都无法理解这种战术,往往将其笼统地、带有恐惧色彩地描述为“人海战术”,惊呼志愿军士兵如同“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像雪原上的幽灵”,无处不在,防不胜防。但实际上,这绝非不计伤亡的“人海”冲锋,而是高度依赖纪律、训练、勇气和小组协同的“三三制”战术的生动体现。

丛林奇兵:三个散兵打垮炮兵营

1962年11月18日,在中印边境西段的班公洛地区,隶属于新疆军区步兵某团9连的副班长庞国兴,正随同部队执行向印军纵深穿插迂回的任务。在激烈复杂的战斗进程中,由于地形生疏、夜暗以及与印军的遭遇战等原因,庞国兴与同班战友王世军、冉福林三人不幸与连队主力失去了联系。

在敌情不明、周围可能布满印军的险恶环境下,孤立无援的三人几乎是出于本能地,迅速按照平时训练和实战中早已烂熟于心的“三三制”战术原则,自动组成了一个临时的战斗小组。经验相对丰富、担任副班长的庞国兴自然成为了这个微型战斗单元的核心和指挥者。

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里,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这三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着过硬的单兵技能、密切的协同配合以及高度的战斗自觉,在地形极为复杂、植被茂密的印军防御纵深地带(据战后总结,他们深入敌后达15公里之远),展开了一系列机智勇敢的战斗。

最令人称奇的战果是,他们连续发现了印军两个隐蔽设置的炮兵阵地。面对数量远超自己的印军炮兵,他们毫无惧色,运用灵活的战术,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成功打掉了这两个对解放军后续部队构成严重威胁的炮兵阵地,并缴获了包括榴弹炮在内的7门火炮以及大量弹药和军用物资。

最终,在完成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斗后,他们成功地找到了返回主力部队的道路。庞国兴战斗小组“三个散兵打垮印军一个炮兵营”的传奇事迹,迅速传遍全军,成为解放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灵活机动的典范。“三三制”战术所倡导的,正是这种即使在失去上级指挥的情况下,基层战斗单元也能独立判断情况、主动发起攻击、有效协同作战的能力。

难解之谜:为何难以复制的“东方魔术”?

“三三制”战术在实战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甚至被美国西点军校等西方军事院校列为经典战例进行研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其原理看似并不复杂,但鲜有外国军队能够成功地复制和有效运用。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曾亲历上甘岭战役,并创造了用442发子弹毙敌214名惊人纪录的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一语道破了关键:“三人小组的灵魂在于‘心领神会’。”这种基于长期共同训练、战斗和生活建立起来的信任和理解,是“三三制”小组能够高效协同的基础。

相比之下,许多西方军队,特别是二战后的美军,更加依赖先进的通讯设备进行指挥和协调。虽然无线电通讯高效便捷,但也容易形成依赖,削弱了基层士兵在通讯中断或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临场应变和自主协同能力。

正如一位曾在硫磺岛战役中立下战功的美军上尉约翰逊所坦言:“中国士兵就像共用一个大脑在战斗,而我们一旦离开步话机,往往就手足无措。”美军在越南战场也曾尝试模仿类似的步兵小组战术,但效果不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机械化的指挥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强调“无声协同”的战术精髓。

除了对士兵素质和默契度的高要求外,“三三制”战术对军队的指挥体系,特别是基层士官的培养模式,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林彪在东北野战军推广此战术时,就特别强调要“班长要当半个排长用,组长要当半个班长用”。而二战后的西方军队往往更侧重于技术兵种的培养,基层士官虽然专业技能过硬,但在独立指挥和小部队战术运用方面,相对缺乏锻炼的机会。

时至今日,虽然战争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科技武器装备层出不穷,但“三三制”所蕴含的灵活、协同、注重发挥基层战斗力的核心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在2018年的朱日和演习中,解放军某合成旅尝试将“三三制”原则融入数字化步兵班组,为三人小组配备无人机、精确射手和智能榴弹发射器等现代化装备,使其在保持传统战术灵活性的同时,融入了新的科技元素。

参考资料:[1]王祝福,张静璐.论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的特色[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32-36

1 阅读:33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