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株洲拍戏怒推路人,当事人发声,再次应验了王朔当年的评价

夏夏谈趣事 2024-08-07 17:42:56

冯小刚和王朔的关系曾经闹得很僵,但后来又重新合作。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冯小刚在电影圈里的处境如何?

冯小刚和王朔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冯小刚正在寻找优秀的剧本来拍摄电影。他发现王朔的小说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于是两人开始了合作。

在2000年左右,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原因是冯小刚在电影《没完没了》的片头字幕中,删除了王朔的名字。这种做法让王朔感到非常不满,认为冯小刚不尊重原作者的贡献。两人的关系一度闹僵。

冯小刚很快就意识到王朔作品的价值。王朔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改编成电影后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冯小刚决定重新寻求与王朔的合作。

为了修复与王朔的关系,冯小刚求助于共同的朋友叶京。在叶京的撮合下两人终于重新坐在了一起,开始了新的合作。这次合作的结果是电影《手机》,该片于2003年上映,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尽管重新合作,但王朔对冯小刚的某些行为仍然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冯小刚过于功利,为了在电影圈站稳脚跟,常常巴结上层人物。这种行为在王朔看来是一种"媚上"的表现。

冯小刚的"欺下"行为则体现在他对待观众的态度上。2012年冯小刚执导的电影《1942》上映后票房表现不佳。面对这种情况冯小刚公开批评观众,称他们"垃圾",看不懂优秀的电影。这种话立即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弹,有人回怼道"没有垃圾电影,只有垃圾导演。"

冯小刚如此愤怒是因为他认为观众无法理解他在《1942》中的良苦用心。这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故事,题材严肃,制作精良。冯小刚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反映历史,引发观众的思考。观众的反应让他感到失望和沮丧。

如果冯小刚当时能够保持耐心给观众和时间一个机会,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1942》这部电影,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但当时冯小刚居高临下的态度伤害了支持他多年的观众的感情。

冯小刚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塑造的。与张艺谋、陈凯歌等科班出身的导演不同,冯小刚是从电视台摄像师起步的。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正规的电影教育,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冯小刚不得不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更加圆滑。他需要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从摄像到编剧,再到导演,样样都要精通。这种处境让他无法像其他导演那样专注于艺术创作,而是必须考虑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圈中生存下去。

冯小刚的处事方式,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早期电影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那些角色总是在努力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往上爬,即使过程可能显得有些狼狈或窘迫。这种拼搏精神也体现在冯小刚自己的职业生涯中。

尽管冯小刚的某些言行引发争议,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中国电影界的贡献。他的作品如《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大腕》等,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这些电影至今仍被大家伙津津乐道。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66岁高龄,冯小刚仍然活跃在电影一线。他不断尝试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这种不懈的努力精神,正是一个优秀电影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冯小刚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既要保持对艺术的追求,又要学会在现实中生存。他的成功和争议都源于他独特的处世之道,这或许就是他作为一个导演的魅力所在。

0 阅读:0

夏夏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