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人深重血脉亲情,此乃根植于骨髓之中的传统观念。
蒋孝严认祖归宗之路颇为坎坷,直至蒋经国与蒋方良逝世,他才得以恢复身份,正式改姓蒋。
蒋孝严父子恢复蒋家子孙身份,开创了新局面。特别是蒋家第四代蒋万安,凭借其身份,达到了人生的高峰。
蒋万安由律界步入政界,攀登至人生新高峰,成为国民党备受瞩目的新星,被誉为党内“明日之星”,地位显赫。
蒋万安自称蒋家人,为参选台北市长,竟制造“曾孙对抗曾祖,孙子挑战爷爷”的局面。
蒋万安的行为引发众多旁观者好奇,人们探究其父子与蒋家间究竟有何过往旧事。
【踩着先辈搏功名】
现今,国民党政坛中,蒋万安作为蒋介石曾孙、蒋经国孙子,堪称当红新贵。
近年来,蒋万安相关报道频现,最引人关注的是他“自诩蒋家人却破坏蒋家祖坟”一事。
2016年国民党民意选举,蒋万安击败民意代表罗淑蕾后,积极投身政界,着手参与台北市长选拔活动。
在台北市长竞选中,蒋万安面临重大阻力。
台北市长参选人皆为政坛资深人士,背后关系错综复杂,蒋万安此次竞选面临极大挑战,形势颇为严峻。
蒋万安实际能力并不如其履历所示,他竞选台北市长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姓氏“蒋”。
国民党内部对蒋万安寄予厚望,期待他能高票当选台北市长,这份期待给蒋万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积极布局台北市长选举后,国民党“超级强棒”蒋万安遭遇民进党打压。
民进党备足后手,专攻蒋万安“蒋家后代”身份,强加“白色恐怖”、“权威统治”等政治罪名于蒋,意图使其难以立足。
蒋万安团队与国民党中央为应对民进党行动,决定采取主动策略,以减少所受损害。
因此,蒋万安提出了后续的“修法”议案。
蒋万安提案建议,将1995年“戒严时期人民受损权力回复条例”更名为“威权统治时期人民受损权利回复条例”。
蒋万安此举明确反对曾祖父和祖父的行为,将其视为威权统治,无疑是对他们过往作为的否定。
蒋万安的提案遭到蓝营支持者广泛批评,众人纷纷表达不满与指责。
此次,蒋万安非但未获任何益处,反而失去了既有优势,因此在多方面受到质疑。
蒋万安首先承认,蒋介石、蒋经国执政时期为侵害人权的威权统治,认为其行径有害且有罪。
蒋万安此举近乎丧失立场,等同于在帮助对手。他的行为无疑在为敌方提供助力,使得局势更加复杂。
其次,于洪秀柱、吴敦义任国民党主席期间,有人指出“转型正义条例”与“不当党产条例”违宪,并严厉批评民进党进行的政治迫害与清算斗争。
当前,蒋万安提出的方案获国民党当局支持,此举实则自相矛盾。
蒋万安通过损害自身声誉、对先祖进行批判的方式,意图削弱身上的国民党和“蒋家”标签,从而获取中间选民的支持。
然而,多人对蒋万安的做法提出质疑,不解他是否不惧担心最终会“得不偿失”。
蒋万安,自称为蒋家后裔,竟敢借先祖之名逐利。其行为背后,是否隐藏着与蒋家的深刻矛盾,令人费解。
此事需追溯至蒋万安祖父蒋经国时期。
【流落在外的蒋家子孙】
蒋万安身世特殊,因其父蒋孝严乃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未经正式承认的私生子,故蒋孝严在蒋家身份未获公开认可。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经国自苏联归国,积极投身国内抗日战争。
蒋经国回国投身抗日,后赴江西组织工作,期间邂逅了青春貌美的章亚若。
不久后,章亚若为他诞下双胞胎子女,分别取名为章孝慈与章孝严。
不久,章亚若意外逝世,离世突兀。
章亚若猝逝后,其母察觉异样,立即携两外孙自桂林奔赴万安县亲戚家避难。
章亚若逝世后,蒋经国内心悲痛,却仍坚守沉默,未曾透露自己与两子之间的关联。
然而,这两个孩子毕竟是自己的直系血脉,且由自己深爱过的女人孕育而生。
因此,蒋经国十分惦记这两个流落在外的儿子。
1944年,蒋经国在胡斌、刘晓丰及王子文的协助下抵达万安县。
夜晚时分,蒋经国等人抵达章亚若之母周锦华住处,意图探望其子。
当晚,蒋经国至二子床畔,凝视亲生骨肉,心中五味杂陈,然局势所迫,无法坦然相认。
1949年,蒋经国安排周锦华携两子迁居台湾新竹定居,开始新生活。
【蒋万安父子认祖归宗之旅】
1958年,章孝严与章孝慈两兄弟均年满十七岁。
周锦华望着已长大成人的外孙们,深感时机成熟,决定向他们透露自己保守多年的秘密。
他们获悉身世:母亲为章亚若,父亲乃蒋经国,乃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之子,当时权势显赫。
章孝严兄弟俩听闻此消息深感震惊,尤其是章孝严,决心回归蒋家,认祖归宗。
1960年,章孝严与其兄弟共同被台湾东吴大学录取。
毕业后,章孝严通过自身努力考入政府部门,并在比利时与黄美伦成婚。
1988年,台湾领导人蒋经国去世。
蒋经国逝世后,台湾媒体揭露了他与章孝严的关系,章孝严随即踏上艰难的寻根认亲之路。
2000年春,台湾大选后,国民党失去政权,章孝严随之辞去公职。
章孝严赋闲家中,启动认祖归宗之旅,偕全家及章孝慈遗孀,赴蒋介石故乡溪口,正式进行祭祖仪式,明确归宗之意。
同时,章孝严着手采用法律途径证明自己是蒋经国之子,以此加速其认祖归宗的过程。
2002年12月12日,经台湾民政局、内政部、法务部及司法部门联合研究并完成相关法律程序后,章孝严身份证上的父亲一栏正式更改为蒋经国。
蒋方良逝世后,章孝严正式更名为蒋孝严,实现了回归蒋家、认祖归宗的愿望。
国民党新兴领袖蒋万安,以其独特地位在党内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兴力量,保持着清晰的政治方向与准确的用词表达。
蒋孝严身份恢复后,其子蒋万安随之明确了自身作为“蒋家第四代”的地位。
1978年,蒋万安于台北诞生。
蒋万安幼时闻自己本应姓蒋,但因年幼且后续无人再提,此事便不了了之。
蒋孝严公开携家人回乡祭祖后,蒋万安方知自己实为蒋家后裔。
蒋万安赞同父亲认祖归宗的做法,并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表达了对父亲此举的感激之情。
蒋万安作为“蒋家第四代”,步入政坛后,凭帅气外貌、亲民态度及卓越履历,深受民众喜爱。
蒋万安高中毕业后考入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后赴美,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蒋万安博士毕业后,成功入职美国硅谷顶级律师事务所WSGR,专注于商事法律领域的工作。
蒋万安工作中表现出色,2009年他成功促成eBay并购韩国Gmarket,使Gmarket以50%溢价成交,顺利加入eBay。
蒋万安与友人在旧金山共同创立了万泽国际法务事务所,并出任该事务所的执行合伙人。
四年间,蒋万安所在事务所于美国开拓新领域,迅速崛起,成为新创企业界中备受瞩目的新星。
然而,蒋万安在美国事业达到顶峰之际,却做出了回国的决定,毅然放弃了海外的成就与荣耀。
2013年,长期在美国从事律师工作的蒋万安,决定带领全家返回台湾定居。
蒋万安的选择引发众人猜测,但他始终坚称,是因工作与家庭考量,决定回台定居,并无其他原因。
蒋万安回应:事务所亚洲潜在客户众多,市场潜力大。此外,父母年迈需人照料,因此他决定放弃美国事业,返回台湾。
那么,实际情况是否与蒋万安所述相符?
2015年国民党民意代表选举中,蒋万安意外参选,以“年轻人站出来”为竞选口号,向现任代表罗淑蕾发起挑战,表明其并非毫无准备。
自此,蒋万安成为蒋家第四代首位涉足政坛者。
蒋万安接触政治早于此时,2002年已助父亲蒋孝严竞选民意代表,当时他积极参与父亲的选举活动。
2008年蒋孝严竞选连任期间,蒋万安积极投身基层,亲自上街清扫,其活跃表现有时甚至盖过了父亲蒋孝严的风头。
2011年,蒋孝严在国民党民意代表选举中落败,未能战胜罗淑蕾。
2015年,蒋万安宣布参加国民党民意代表选举,有人指出,此举意在为其父蒋孝严雪耻。
蒋万安回应外界质疑,称参选并非为“报仇”,他与罗淑蕾的竞争是光明正大的,他步入政坛另有目的。
参选后,蒋万安迅速在脸书开设个人主页,彰显从政决心,并频繁在社交媒体上与网友互动交流。
蒋万安倡议关爱老人,为独居且行动不便者送餐,并推行“万安共乘车”及“万安故事屋”,展现其对民众及儿童的深切关怀。
蒋万安称,尽管他姓蒋,但成长环境与普通台湾青年无异,并号召更多年轻人加入其团队。
蒋万安凭借谦卑诚恳的态度,经过积极拉票与动员,成功获得了台湾选民的认可。
2016年最终竞选,蒋万安凭借近九万票优势胜出,当选国民党第九届民意代表,此举标志着蒋家政治历程翻开了新篇章。
蒋万安当选民意代表后,崛起为国民党内新星,备受瞩目,被视为党内新晋的重要人物。
后来,为获基层群众支持,他在国民党改革时提出,期望为年轻人增加更多机遇。
此外,蒋万安在立法上致力于为社会谋福利,因此被视为国民党新生代佼佼者,外界预测他或将成为未来国民党台北市长候选人。
蒋万安在各界期待与支持下,参与了台北市长的竞选活动。
蒋万安自涉足政坛以来,尚未展现具体功绩,外界对其能力持续质疑。
竞选台北市长时,他明确反对蒋介石与蒋经国时期的政策,此举招致众多人士的不满。
最终,蒋万安背负上不忠不孝之名,把好局势搞得一塌糊涂。
为成功当选台北市长,蒋万安需调整策略,谨慎应对挑战。
然而,关于未来台湾国民党局势的具体走向,目前尚无法确定,我们只能静观其变,以待后续发展。
蒋万安乃国民党政坛新星,为蒋家第四代唯一涉足政界者,肩负重振家族使命。
蒋万安竞选台北市长,利用先祖政绩博取民众关注,此举让国民党内支持他的成员深感悲愤,认为其行径有违尊重历史的原则。
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我们都应保持克制,不干涉台湾当局的政治变动,仅能静观其变。
导报记者吴生林于2021年1月14日在《海峡导报》第08版报道,内容涉及台海相关话题。
导报记者林连金于2022年5月26日在海峡导报第01版封面报道。
王荣盛与周勇在《党史文苑》2010年第15期中发表文章,内容围绕某主题展开,逻辑清晰,用词准确,保持了段落的中心思想不变。
郴州日报2016年1月19日A9版报道,内容围绕某主题展开,逻辑清晰,用词准确,详细阐述了相关事件或信息,保持了原文中心思想不变。
蒋孝严表示,他系蒋经国的非婚生子。此信息来源于《真情·下半月》2010年第6期。
马祺撰写了关于新科民意代表蒋万安的文章,发表于《统一论坛》2016年第2期,页码为23至25页。
高旺苗与余扬合著的《蒋孝严的两岸人生》一文,发表于2005年第5期《决策与信息》杂志,页码为48至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