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海到翻山,全球化至暗时刻如何重塑TCL

山歌谈趣事 2024-10-06 00:46:21

从至暗到辉煌:TCL的全球征程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的2024年全球之旅,不仅是一场长达4万公里的行程,更是对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一次深刻检阅。 从美国到巴西,从法国到越南,TCL的足迹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遍及46个研发中心和38个制造基地。 然而,这段辉煌的旅程背后,隐藏着一段至暗时刻的故事。 2004年,TCL海外并购遭遇巨额亏损,国内业务也陷入困境。 李东生曾用“呛了一口水,但也由此学会了游泳”来形容这段经历。 那么,TCL是如何从至暗时刻中涅槃重生,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的呢?

1. 断腕:聚焦核心业务

在TCL的业务版图中,彩电一直是核心中的核心。 1993年,TCL生产了第一台彩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TCL电视的出货量在2023年达到2526万台,仅次于三星,全球市占率提升至12.5%。 彩电业务不仅是TCL的现金流来源,也是其多元化的基石。 然而,在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加剧,TCL的多元化业务开始出现问题。 2005年,TCL卖掉了国际电工和智能楼宇业务,弥补了海外并购带来的亏损。 此后,TCL逐步剥离、出售、关闭了超过110家企业,最终将业务聚焦在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和新能源光伏三大主航道上。 这一系列的断腕之举,为TCL的重生奠定了基础。

2. 内功: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技术路线的切换对TCL来说是一场生死考验。 在CRT向液晶平板的转型过程中,TCL一度选择了DLP技术,但最终败给了液晶路线。 李东生意识到,核心技术的创新必须自主研发,长期投入,没有捷径可走。 2005年,TCL工业研究院在深圳成立,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研发之路。 截至2024年8月底,TCL已在全球建立了46个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过20000人,累计申请专利110647件,其中PCT专利18404件。 在Mini LED和印刷OLED技术上的突破,更是让TCL在全球显示技术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3. 翻山:进军上游产业链

在彩电产业链中,上游面板占据了整机成本的80%,而TCL在2007年决定进军液晶面板行业。 通过借力资本市场和地方政府,TCL募集了245亿的资金,成功解决了技术和资金问题。 2009年,TCL华星正式启动,到2024年上半年,TCL华星的面板出货量达到2440万片,市占率20.6%,位列全球第二。 TCL华星的成功,不仅为TCL构建了一条更深的护城河,也为2019年进军新能源光伏行业埋下了伏笔。

4. 跨海:稳健的全球化之路

TCL的全球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5年,TCL面临巨大的海外亏损,但李东生坚信“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制造企业不是跨国经营的”。 因此,TCL在2007年走出低谷后,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基地。 目前,TCL在墨西哥、印度、越南、巴西和波兰等地均设有生产基地,构建了一套全球产业链布局。 这套布局不仅帮助TCL规避了贸易保护的壁垒,还在美国市场保持了彩电销量前二的地位。 此外,TCL还推出了“海鹰计划”,培养了超过1万人的全球人才池,为全球化经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5. 尾声:从至暗到辉煌

历史总是充满了曲折与磨砺,但正是这些磨砺成就了TCL的今天。 2005年的至暗时刻,让TCL意识到了业务分散、技术研发不足、上游布局缺位和全球化经营初级的问题。 通过断腕聚焦、自主研发、进军上游和稳健的全球化,TCL不仅渡过了难关,还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制造企业。 李东生在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论坛上的发言,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TCL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企业发展的传奇,更是一本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学习的教科书。

TCL的全球征程,从至暗到辉煌,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与勇气。 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全球化时代,TCL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更多的中国企业勇往直前。

0 阅读:0

山歌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