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尤其是40年代,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全国各地都缺粮,军民缺衣少食,生活困难。但是,陈诚担任湖北省主席的鄂西军民,却不为粮食发愁,没有饿肚子。
这是为什么?
因为陈诚解决了鄂西粮食问题。
陈诚来到恩施主政湖北后,在物资收购和供应方面,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解决粮食问题。
抗战以前,恩施南部地区就不缺粮。这里山多地广,虽然玉米、土豆等作物还是有种有收;平畈地区,雨量足,水源足,宜于水稻,利川、来凤两县还产优质米,有一种叫“贡米”,在明清两朝是进奉皇帝的贡物。农民吃粗粮,久已成为习惯,吃大米、细粮的,只限于地主等有钱人家,人数不多,消费有限。
抗战爆发后,湖北多数地方被日军占领,鄂西盛产粮食,又集中在地主手里,因为交通困难,粮食不能外运外销。所以就总的情况说,鄂西粮食自给有余,留有陈积。
但是,湖北省政府迁恩施后,人口随之骤增,粮食就显得不足了,到1940年春夏青黄不接之际,就出现了粮价上涨、供应紧张的局面。宜昌失守前后,军粮压力很大。陈诚到恩施后遇上了第一道难题。怎么办?于是他在省政府内增设了一个粮政局,由民政厅长朱怀冰兼任局长,主管粮食问题。
同时,陈诚又开始调运湖南的粮食救济湖北。
湖南也缺粮,陈诚为何能从湖南调粮?由于陈诚是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节制第九战区(湖南省属九战区),于是,陈诚打出了一个旗号:“统筹军粮”,专派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琪翔偕同任显群去湖南沅陵设立办事机构,专门负责湘粮的采购和转运。
这样,湘粮、川粮源源而至鄂西。
不料,1942年鄂西各县遭受严重旱灾,农作物欠收,陈诚在省赈济委员会上指示说:“救灾要救急,救灾要救彻”,省政府立即发放了一批救济粮款。
这也是由于陈诚手中有粮的缘故。
因此,在抗战期间,全国缺粮,陈诚统治的湖北却上下有饭吃,不饿肚子。华宸著《真实的四大家族》一书记述了四大家族及其后人、嫡系将领的历史。该书为读者喜欢的历史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