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相声这门艺术,咱们中国人心里那可是又亲切又骄傲。茶余饭后,一段贯口抖包袱,一个捧哏逗哏的配合,那笑声简直是从胃里喷出来的。但你要是突然听到“公式”这个词儿,和相声搭上关系,会不会觉得脑袋有点转不过弯?反正六年前,当李宏烨第一次喊出“公式相声”的口号时,大伙儿的表情可以用一个字形容——懵。他是谁呢?怎么回事呢?好家伙,这就得从头讲起了。
李宏烨这位大哥,可不是一般人。他天津出生,自小耳濡目染,相声文化在他骨子里多少也算种下了点苗子。不过,他没像那些传统艺人一样走进曲艺团,而是一路杀入了学术界,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领域读到了博士。这学历一亮出来,让不少同行直接噤若寒蝉:您这是来跨界降维打击啊!可别急着夸,因为接下来,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跌破眼镜的事——辞掉高薪科研工作,说什么要搞个“数学模型”,用来拆解观众笑点,给传统相声注入新生命。
听着是不是很玄乎?他说得更狠,“我呀,用算法设计包袱投放的位置,比郭德纲他们靠经验编段子强太多。”嗯?什么意思,这是开地图炮吗?!话音未落,他还真跑去创业节目拉投资去了,而且硬生生拿下200万融资。有人当时看完他的路演视频惊呼:“卧槽,这真的是干喜剧的吗?”再说白一点,人家更多关注的是他的PPT而不是台上的表演效果。初战告捷,不少吃瓜群众可能以为他就是新时代文娱行业的一匹黑马,但现实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2018年,有个叫《相声有新人》的节目火热开播,那时候但凡想证明自己能耐的大腕、新秀全往那里扎堆。而李宏烨也登场了,不过结果嘛……只能说画风一言难尽。当时站在评委席上的郭德纲,被称作现象级大师级人物,也许本能地对这种理论派感到疑惑吧,就问他作品创意哪来的。谁知李先生二话不说,上来就带刺回怼:“我的东西您看不懂!”我天呐,这哪是讨论创作思路啊,这分明是在单挑!果然,下一个环节现场炸锅般寂静无语……因为表演内容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月亮反射虚像”这样的台词,是要逗乐还是考物理啊?
舞台上冷如冰窟,网络评论区却热闹非凡,各种批评铺天盖地。有网友调侃,“连尬都显得毫无逻辑性”。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他的努力,只不过如果一个脱离烟火气息、没有互动性的文本化喜剧试图挑战老百姓心中的经典味道,就真的会被接受吗?
后来几年,他依旧坚持自己的道路,还频繁发视频宣扬所谓“数据驱动式创新”,甚至把矛头指向整个传统圈子,说这些老演员都是固步自封、不懂科学规律。这番言论激怒的不仅仅是一两个粉丝,更直接掀翻了业内几座山头。一些资深艺人口中虽不好直接回应,但私底下忍不住摇头叹气。据传某次商演结束后,有个观众抱怨:“票钱花得冤枉,我这是来看实验室报告的吗?”
不仅如此,为扩展市场覆盖率,他尝试将团队带去偏远地区义务巡回。然而问题来了,本以为价格低廉可以吸引大量农村观众,可谁知道这些乡土爷叔奶婶根本不给面子,看两分钟扭脸走人的比比皆是。一时间,全网开始出现关于他失败案例的各种戏谑改编短片,把事情推向高潮。
其实换个角度看,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至少没人能质疑他的毅力与执着。但问题就在于,当创新成了一种标榜而失去了内核灵魂,它还能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吗?很多老百姓或许并不了解什么叫量化研究模型,却始终追求一种简单快乐。如果一场演出变成课堂,你觉得大家会买账么?
现在再提及此事,多数声音已渐归平静。毕竟公众注意力总有限,总有更新鲜的话题冒出来抢占视线。而曾经锋芒毕露、踌躇满志的那个身影,如今似乎也没那么高调了。从社交平台零星流出的信息来看,“公式相声”依旧活跃,只不过响应者屈指可数。不禁让人生出些唏嘘,到底错在哪里呢?
其实细想一下,我们是否应该责备某个人或者某种理念完全错误呢?这倒未必,也许只是过于急功近利导致步伐乱套罢了。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渴望突破、创造属于自己的标签,但对于那些需要历史积淀、人情温暖滋养才能绽放光彩的艺术形式来说,仅靠技术手段显然是不够格的。所以,与其争论到底该不该创新,不如先停下来认真琢磨:怎样才是真正尊重用户体验和文化传承的方法?
未来有没有希望看到融合现代科技特色且保留独特韵味的新型喜剧样貌出现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这一波事件告诉我们,即使你怀揣满腔热血,要改变世界之前,请先记住一句朴素至极的话:接地气,就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