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伤2岁女孩的恶犬主人入刑!“狗患”该治治了

足坛吃瓜 2023-10-17 20:25:46

江苏盐城松狮犬咬伤女子,脸上缝了几百针的事情没过去几天,成都崇州一小区的一条大黑狗也咬人了。

这次,咬的是一个两岁半的婴儿。

网络上流传的视频显示,这位婴儿一直有大人照看,(据报道是孩子的妈妈),婴儿未脱离监护,但是却遭受了无妄之灾。一条大黑狗对婴儿发动攻击,大人拼命反抗之下,两个人仍都被大黑狗拖倒在地上,从硬化路面拖到了绿化带……

此事引发了热议,人们都是感同身受,治理狗患已经刻不容缓。

1

先回顾狗患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在1994年之前,城市是禁止养犬的。当时主流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饲养宠物狗是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玩物丧志和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

第二阶段,1994——2003,严格限制养犬。城市解除了禁狗令。1994年底,一直到2003年,北京狗证费用是五千元,门槛极高。靠这种“高收费”的“曲线禁狗”思路,既能满足动保协会,又能遏制狗的泛滥成灾。当时主流媒体依然认为城市不适合养宠物犬。

第三阶段,2003至今,全面放纵养犬。养宠物狗从“玩物丧志的生活方式”突然摇身一变,变成了“爱心与时尚的象征”。也大概就是在2003年这个时间节点开始,出现了“狗是人类的朋友”的声音。

在这样的声音之下,2003年新版的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中,狗证费用从五千元突然下降到一千元。从此养犬泛滥成灾。其他城市也立刻跟着北京全面放开养犬,而且程度上更甚,低价狗证和免费狗证的城市越来越多,因狗导致的矛盾与事故也逐渐增多。

2019年9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西安举行2019中国动物伤害救治论坛。会上介绍,我国每年有四千万人被猫狗咬伤,而被蛇咬伤的人数超过10万,也就是说,猫狗,特别是狗对人类的伤害是最大的,“狗是人类的朋友”并不是真理。

在狗的身上,有着狩猎的本能。当遇到身体比它小的动物,便会触发其狩猎天性,这并不以狗主人的意识为转移。这次我们看到的是城市中禁养的大黑狗触发了狩猎的天性攻击小孩,下次也有可能是中型犬只攻击小孩。

在中国养狗,成本太低了,实在是太低太低了。而且养犬管理条例总体上也趋于宽松。

2021年5月1日起,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施行,其中第30条规定:携带犬只出户的,应按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

此外,饲养的犬只还需按照规定定期进行狂犬病免疫接种,未定期接种的,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一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由动物诊疗机构、无害化处理场所等代为处理。

但在现实中,这些规则几乎没有监督,我经常能在小区中能看到放养的犬只,从而引发人与狗的冲突。

现在经常能看见同一只狗,在很长的时间周期里多次咬人的报道。这就是由于咬人的狗依然不扑杀,而是还给狗主人。在没有养犬条例的时候,老百姓的公序良俗都知道咬过人的狗必须消灭。现在有了养犬管理条例,反而按照爱狗协会的建议,把咬过人的狗还给狗主人。

2

从狗患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妥协的决策者与寸步不让的爱犬人士之间的博弈,最终爱狗人士步步紧逼,日拱一卒,导致了今天的这种极度宽松的养犬条例。因此,在成都狗咬女童事件之后,全民几乎一至声讨狗患之时,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议全国开展整治狗患百日攻坚。流浪狗当街捕杀;无绳无主狗当街捕杀。在小区内部随机检查遛狗人员狗证,无证罚没犬只,不及时办理的三天内无害处理。

第二,坚决反对爱狗人士的“反虐待动物法”。因为这个法一旦成立,那么狗就具备了人类的权力而不必遵守人类的义务。到时就这种伤人的犬就无法及时有效处理,因为会被冤枉虐待动物罪。

第三,法律上增加对狗主人的惩罚力度。在中国现实的法律基础之上,咬人后,狗主人一般只能按民法典只承担民事责任,很难入刑。

目前黑色罗威纳犬主人唐某已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有律师表示,成都咬女童狗主人的行为,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从流传的病历来看,孩子肯定是重伤了,按此定罪,可以判狗主人3-7年。

不过,此前还没有伤人的狗主人以“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定罪。

所以,出了这种事,狗固然应该被控制起来,但狗主人绝不能罚点款就完事儿了,他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并在民事上给予受害者一个惩罚性赔偿。必须让其他不负责任的养狗者意识到,狗闯了祸,他们是要担责的,不然继续这么睁只眼闭一只眼下去,这样的惨剧,迟早会再次发生。

1 阅读:265
评论列表
  • 2023-10-17 21:43

    我们这里大把散养狗

  • 2023-10-17 23:28

    该制人而不是狗。一刀切式大捕杀狗狗不应该当成光荣传统,是野蛮无耻的。城市管理不好,人管理不好,责任在狗?战争时狗为你们排雷,汶川地震时狗狗拼命救人,你们记不住?狗伤人比例远远少于人伤人,人是最大祸根,不负责任的人才应该承担所有责任!

足坛吃瓜

简介:媒体人士,从事媒体行业多年,带你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