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最热的电影要属邵艺辉导演的《好东西》,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们也一定会喜欢这本书——《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
由韩国女性劳动者会策划的女性主义播客“乙们的驴耳·大众文化与性别篇”内容集结而成,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学者孙希定、林允玉、金智恩编,崔至恩等著,豆瓣8.6分。
播客内容编纂成书,内容大部分是由对话组成,每篇有不同嘉宾对谈,语言通俗易懂,很适合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对女性主义感兴趣又看不下去长篇大论著作的读者们,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以轻松阅读一篇~
尤其常年追韩综、韩剧、韩影的话,会对里面的内容有更多共鸣~
回想一下我们看过的老牌综艺,《认识的哥哥》存在“中年男性随意评价且粗暴对待年轻女性”的问题?《RunningMan》女性成员一定要被捆绑loveline,而且总是被骂的也是女性?还有各种韩综普遍的问题——“韩男娱乐”,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性定位尴尬又无趣等等。
可以理解大多数人看综艺只是“图个乐呵”、轻松下饭,但看到这本书逐一指出我们熟知的综艺背后隐藏着的女性偏见,甚至厌女倾向时,我开始想原来我们配着饭咽下去的可能不是快乐,而是被包装成快乐的毒针。
如果是显而易见的意识形态,眼睛雪亮的观众会发现的。尤其电影观众的敏锐度相对较高,而对每周陪伴日常的综艺敏感度可能是很低的。我一直都不喜欢看《认识的哥哥》,一群穿着校服的老男人坐在课桌前接受嘉宾的“转学申请”,穿校服短裙的女嘉宾们在讲台上展示才艺,看了直觉不舒服。但其实也没仔细想过原因,不就是一个搞笑综艺,有必要批判吗?累不累呀?因为现实已经够累了,所以对搞笑综艺多一些宽容的心情?
“在一种文化体系中感受到什么是有趣的,什么是悲伤的,其实是一种习惯。所谓的‘笑点’,是一种文化性的创造。”
借由这本书,不妨也用批判的目光重新审视看过的那些“韩男综艺”,“创造出能够再次提问的一些瞬间,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书中也特别谈到一些家庭综艺,从早年的育儿综艺《爸爸去哪儿》,到现在妈妈看儿子的独居生活,爸爸看女儿的恋爱······这里提到的比较有名的是《我家的熊孩子》,我愿称之为“妈宝综艺之妈妈的好大儿”,扭曲版育儿综艺,一直都get不到好看的点在哪儿。
“当社会安全网崩塌,人们只能各自谋生时,他们需要一个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共同体,而在韩国社会的想象中,实现这个共同体想象的只有家庭这一种形式。”
这里又要来夸夸我的年度最爱综艺《思想验证区域》——人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共同体,又究竟能建造出什么形态的共同体呢?这个节目对共同体的想象和探索是很有前瞻性的,或者说更符合现实,比起那些老派的想象,只是更加现实了。
节目中没有设置“家庭”一类的契约模式,但是大家自动也会拉帮结派。而且性别比例平衡,也完全没有loveline,看着舒服极了。
书中除了韩综,也聊到韩剧韩影,其中有一个话题比较老了,但曾经我们这边也激烈讨论过,关于朴赞郁的电影《小姐》(2016)算女性电影吗?
结论是不算,但有人觉得算“反省文”的程度,对韩国男性特质的批判和是自我反思,但本质上还是男性电影。
我觉得光是看朴赞郁怎么拍女性之间的情色镜头就知道了,《小姐》绝对算不上女性电影。
想到前阵子热度不错、才完结不久的韩剧《贞淑的推销》,最初也是标榜“女性主义”,讲述生活在90年代的4个农村女性卖成人用品的创业故事,但实际看到最后,却是像氢气球一样轻飘飘飞走的女性叙事,把成人用品当做噱头消费女性欲望,内核仍然是陈年老梗的堆叠,譬如女主老公出轨闺蜜、离婚后迎来帅气刑警男友的老套情节。
故事后半段主线完全跑偏,贞淑的“推销”沦为陪衬,其他女性之间的矛盾也围绕男人设置,福伶老公犯罪逃跑时好死不死撞了吴姐老公······而主线则成了贞淑帮男友找遗弃他的妈妈,我称之为“小蝌蚪找妈妈”情节。总之是一部打着女性主义“补丁”的老土电视剧。
因为女性主义的趋势大好,难免有很多标榜女性主义、想要“蹭热度”的东西,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了。
阅读《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大众文化敏感度,辨别一部作品是真的有女性主义内核,还是破烂衣服上的一块精致补丁?从现在开始,更需要我们睁大双眼仔细甄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