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石达开渡过大渡河,能否在四川建立根据地,从而有所作为呢?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2-07 14:23:59
前言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个错失的良机,一位将军的命运就此改写。1863年5月,石达开率领三四万太平军抵达大渡河畔,眼看着对岸无人把守,胜利就在眼前。

谁料天公不作美,一场暴雨让河水暴涨,打乱了所有计划。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年石达开成功渡过大渡河,他是否能在四川立足,从而改变太平天国的命运,成就一番伟业呢?

正文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

他早年加入拜上帝会,追随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起义。在起义初期,石达开展现出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和果敢的决策力。

在与清军的多次战斗中,石达开率领太平军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在永安建制时,石达开被封为翼王,寓意 “羽翼天朝”。

此后,他继续率领太平军与清军作战,在西征战场上更是大放异彩。

在湖口、九江等地,石达开与湘军统帅曾国藩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他巧妙地运用战术,多次击败湘军,重挫了曾国藩的锐气。

其中,在湖口一战中,石达开利用湘军水师的弱点,以诱敌深入之计,将湘军水师分割为内湖和外江两部分,然后各个击破,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一战役不仅扭转了太平天国在西征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也让石达开的威名远扬。

石达开在 1859 年春节之际明确了入川的企图。在当时的局势下,这一决策显得颇为明智,一旦成功入川,石达开极有可能开创一番新局面。

彼时,大清在四川的统治力量极为薄弱。从咸丰元年至咸丰十一年这十一年间,四川总督如同走马灯一般频繁更换,竟达十一任之多。

1859 年,来自云南的李永和与蓝大顺起义后迅速攻入四川,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大片区域,直逼成都。

李永和与蓝大顺不过是因生活难以为继而仓促武装起来反抗的力量,他们尚且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石达开及其部下皆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将领,自然有很大机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战果。

嘉庆年间曾爆发白莲教起义,到了咸丰年间,李蓝起义又接踵而至。

平均下来,几乎每年都会更换一任总督。

其中,仅有两任总督是由朝廷明确下令兼署的,而其余五次则是由于新任总督未能及时上任,不得不由成都将军暂且兼任。

由此可见,实际上在这段时间里,四川几乎处于没有最高军政长官的状态。并且,这些来来去去的总督大多能力平庸,使得四川的军政事务混乱不堪。混乱的统治局面引发了四川频繁的起义。

在当时的局势下,石达开原本有很大机会成功入川。

1859 年石达开确定入川意图后,迅速攻入湖南,行动如风驰电掣般迅速,倘若他能继续保持这种高速行军态势,坚定地以迅速入川为目标,长驱直入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可惜的是,石达开却在宝庆展开了攻坚战,一打就是三个月,最终宝庆未能攻克,在清军援军抵达后,石达开部还遭受了惨重失败,无力再从两湖直入四川,只能被迫转入广西。

再者,李永和、蓝大顺领导的起义武装虽然声势浩大,人数发展到三十余万人,却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

事实上,当他们与太平军接近时,常常配合太平军的行动,甚至愿意接受太平军的领导。

例如,攻向陕西的起义军愿意配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共同攻打汉中;而转入湖北后又进入陕西的起义军,则与启王梁成富联合行动。

以石达开的威望和名声,如果能够与李蓝起义军会合,极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支持。

要知道,当时有 “扬一益二” 之说,四川作为天府之国,是最为稳定的粮食产地之一。石达开若能占据四川,建立根据地,必定大有可为。

石达开到达广西后,在那里周旋了两年,在这两年间毫无作为,甚至流露出 “归隐之意”。

这使得许多将领对未来感到迷茫,纷纷脱离石达开,有的回归天京主战场,有的则独自行动,结果石达开的老部队损失了大半。

当两年过去后,石达开再次试图入川时,形势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四川的清军实力大幅增强,因为李永和、蓝大顺攻入四川并威逼成都,这使得大清紧急调派骆秉章到四川主持工作,并从各地调兵遣将进入四川。

一方面,广西远离太平天国的主战场,加上李秀成与陈玉成打出小高潮,清军被迫集中力量对付他们,从而暂时放松了对石达开的追击。

另一方面,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属于大清统治的薄弱区域,若石达开抓紧时机行动,入川的可能性很大,比如 1860 年李永和、蓝大顺起义军从云南攻入四川并横扫大片地区。

骆秉章作为太平军的老对手,对太平军和石达开都比较熟悉。

虽然此时他身边没有左宗棠为其出谋划策,但骆秉章本人也是一位干练精悍的官员。

他还把在湖南搞团练的经验带到了四川,使四川各地的地方武装力量得到了强化。

就兵力而言,仅湘军就有万余人被调入四川,此外,清军还从四川和邻省大量抽调兵力,原本兵力薄弱的四川此时已变成一座大兵营。

同时,四川的起义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骆秉章入川后,迅速组织对李蓝起义军的镇压。

经过绵州会战、眉州会战,李蓝起义军遭受严重挫折,剩余的起义军转到陕南、鄂北一带发展,四川省内的起义军数量大为减少。

实际上,在兵败大渡河之前,石达开已经三次尝试入川,但都因清军强大而无法立足。

其一,四川地区的清军兵力强大且调度灵敏、指挥统一。

石达开三次入川都立刻遭到各路清军的围攻。石达开原本擅长避实击虚,行军快速且飘忽不定,三次入川从不同方向尝试,但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军,都有清军迅速赶来围追堵截。

在历史上,起义武装要在战略层面实施避实击虚,通常需要对手指挥不统一、官员各怀心思,这样起义军才能“钻空子”。

然而如今,朝廷已给骆秉章充分授权,四川及附近地区的军队行动迅速且统一,石达开要在四川寻找机会,难度极大。

其二,清军成熟的防御套路让石达开在四川的行动十分困难。

面对强大而统一的敌人,石达开要打开局面,只能凭借灵活的用兵策略。

四川地形复杂,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江河穿梭,原本适合“出奇设伏”。

但由于四川清军已形成成熟的防御套路和严密的防御体系,这反而成了石达开的短板。

在湖南时,骆秉章就领教过石达开的用兵,他们形成了分兵把守加机动袭击的成熟套路。

具体做法是以地方团练和部分清军组成守城力量,吸引石达开,再以机动力量袭击石达开的侧翼和后路。

因此,江河成为石达开难以突破的屏障,他在渡长江、金沙江等处都受到阻碍,崇山峻岭则成为清军袭击石达开的通道。

石达开入川时,在长江、金沙江乃至大渡河都受阻并付出沉重代价。 其三,石达开要创建根据地,必须打下某个战略重镇。

石达开初次入川就对涪州展开进攻,结果失利。

石达开以及整个太平军都不擅长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和敌人统治薄弱地区动员群众、发展根据地,他们一直将战略重镇视为根据地的基点。

所以,石达开要在四川真正立足,就必须打下一两个战略重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巩固和发展。但在四川之敌兵力较强且反应敏捷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极为困难。

其四,石达开部队的素质严重下滑,虽然兵力众多但战斗力不足。在这种条件下作战,不仅考验双方指挥员的军事素养,更考验广大官兵的素质。

当初太平军攻桂林、长沙不克,却能转战千里且越打越强,因为那时他们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队伍。

如今,石达开的兵力比起义之初的太平军多很多,但素质却严重不足。

石达开的老部队在转战期间绝大多数分化、离去,此时他的部队大多是在广西、四川、贵州等地转战期间新吸收的。

而石达开没有对这些新部队进行必要的政治和军事教育、训练,导致新部队素质严重不足。

石达开集中攻击时,部队难以死战;分兵行动时,各部又难以严格执行任务。

如此一来,石达开纵然有良谋,也难以实施。 三次入川失利表明,无论是军队战斗力、素质、数量,还是地形等客观条件,对石达开都极为不利。

这也说明四川已经不再是石达开合适的目标。相反,往贵州、云南、广西等敌人薄弱地区发展,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然而,石达开仍然一心要入川,可谓不到黄河心不死。石达开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用兵才能。

或许没有左宗棠辅佐,骆秉章用兵不是石达开的对手。石达开的策略通常是通过巧妙分兵,让对手眼花缭乱,从而为主力部队创造机会。

这种方法在太平军军兴之初屡试不爽。但此时,这一招已经不太灵了。

一方面是因为石达开部队整体素质不足,分出去的兵力难以坚持执行预定计划,无法配合主力行动。

另一方面,骆秉章虽然不擅长打仗,但对石达开已经非常熟悉,能够洞察他的企图。

比如,石达开以赖裕新和中旗分兵吸引敌人时,骆秉章就看穿了他的计策。

显然,石达开的套路已被对手摸清楚,敌人不但不会被他牵着鼻子走,反而能预判石达开主力的方向,甚至通过“假装上当”来误导他。这样一来,石达开灵活的用兵之能不但不能“误敌”,反而“误己”了。

总的来看,石达开最初决定入川的企图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但由于他在广西迁延时日,尤其是在广西无所作为两年,导致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四川不再是敌人的薄弱环节。

此时,石达开如果改变战略方向,不再执着于入川,或许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但他始终不做调整,一心要入川,这无疑是自取灭亡。

当然,最重要的是,无论是石达开还是洪秀全,他们最终的失败根源都在于政治上的失败。

作为一支起义军,后期的石达开部队军纪混乱,常有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因此无法获得人民群众的持续支持。无论他入不入川,走向失败都是注定的。

结语

追溯根源,石达开的失败远非一场暴雨那么简单。他错过了入川的最佳时机,在广西蹉跎岁月,让部队战斗力严重下滑。

当他终于决定北上时,四川已经今非昔比。这场暴雨,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0 阅读: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