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前东北农村是如何办喜事的?酒席有哪些硬菜,帮忙的都是啥人

秋柏谈历史 2023-02-23 10:53:06

今天我们来一集怀旧系列,讲一讲东北农村过去怎么结婚,这个结婚的流程还有规矩,到底有些什么。

当年东北农村结婚的盛况,今天我们是看不到的,90年代的时候,我有幸经历过几次,东北农村结婚盛大的场面,这个事过去都20多年了,但是那个情景,仍然在我记忆里永远无法抹去,这样也算是我三生有幸,能赶上这么一个盛大的活动。

中国人要说办事就两件大事,一个红事一个是白事,咱们今天就讲红事,大过年的,讲点好的吉利的,在东北农村结婚什么最重要,那就是办席办大席,办酒席,那个年代不兴在饭店办酒席,尤其是在东北的农村,一般都是在家中办酒席,在家里的院摆上十几张大桌,把全村人都给叫上,这叫一家办酒席,全村来坐席,上到拄拐棍的,下到淘气的一个都不能差,真是上到99下到刚会走,只要你喘气,你就是客,你必须到场,一个村的沾亲带故的一个都不能落下,这个是东北农村由来已久的习俗,来的人越多,东家就越开心,人来的越多,说明这家人人缘好,东家脸上就有光,而且在当年那个年代,人一辈子就办这么一次婚宴,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这个事儿是光宗耀祖的。

结婚是人生大事,在那个年代对婚姻那是无比的重视,不像今天的离婚率这么高,就算在当年有离婚的,你要是二婚都没脸办酒席,也就自己家实在亲近吃一顿,也就拉倒了,肯定不能像你第一次结婚,办的那么风风光光,二婚结婚办酒席,你都不好意思请人来,怎么的,你拿这事当买卖。第一次我去了,你又结回婚我还得去,就算人家给你面子,你都不好意思张这个嘴。

这个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这个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流程还是那一套,新郎到了新娘家去接新媳妇,当年有什么嫁妆其实非常简单,这个事在我记忆里特别深刻,有一个离娘肉,就是2条猪肉的肋条,2条鱼,4根大葱,还有4捆粉条,就这些东西都是在东北非常常见的物件,不像今天了,又得几十万又得一辆车,我拿多少彩礼,你出多少嫁妆,当年90年代的时候,根本就没这档子事儿,新娘子要走之前,娘家人给新娘子做一碗面,面条里还有饺子,但是面条和饺子都不做熟了,新娘吃一口,有人就问生不生,新娘就得说生,这个就代表早生贵子,您看看当年生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事儿,现在都没人生孩子了,日子过好了,孩子不生了,不生孩子不结婚,你说这个事儿到底是谁给闹的。

新娘的这点陪嫁不是都拿走,两条肋条肉新郎拿走,然后剩下的东西留下一半,带走一半,2条鱼拿走1条,4根大葱拿走2根,4捆粉条拿走2捆,当年结婚就这么简单明了,然后婚车无论是之前的车,还是现在的小轿车,车必须是双数,绝不能出单数,而且车不能跑空车,也就是说婚车里边必须得坐人,如果来的时候车里有人,回去的时候车里没人了,这个司机怎么的也在道上给他抓一个,要不然不吉利,还有婚车回去的路线,一定得安排好,不能走回头路,你搁那一顿顿绕圈,这个不吉利。

新郎把新娘接到了自己家,这个时候就要进新房,进新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挂一个钟,钟谁来挂呢?一般都是新娘的弟弟,新娘的弟弟把钟挂上之后,新郎要给新娘弟弟一个大红包,90年代没有多少钱,也就一两百块钱,就把新娘的弟弟乐的,鼻涕泡都乐出来了,然后床上一定要坐两个小孩,一般有一男一女,也有坐两个男孩的,小男孩阳气重,坐在新郎和新娘的床上,这两个小孩就是在昭示新郎新娘,结婚之后早生贵子,而且床上也放着枣,花生桂圆和莲子,他们连在一块念就是早生贵子。

这些事都说完了,咱们说当时我最在乎的也是这场婚礼,最重视的就是酒席,当年在东北办喜事,这个菜必须是双数,一般都得是两位数,要不就10道菜,要不就12道菜,没有上8道菜的,一个大桌子上8道菜有点寒酸,排面不是很亮,一般情况下那一桌子菜是12道,这里边那是非常有讲究的,四道凉菜,四道热菜。

咱们一个一个聊,先说那4个凉菜,首先第一个,我印象最深刻的自家晾的皮冻,这个摆盘也非常有讲究,盘子周围摆了一圈皮冻,中间给露出一部分,放上一把油炸花生米,您就看这道菜长得像一朵花一样,第二道菜就是自家做的香肠,香肠和皮冻的摆放是一模一样的,周围摆一圈香肠,中间还放一把花生米,第三道凉菜是个熏酱拼盘,里面有猪头肉,有猪耳朵,还有猪蹄儿,把这几样混在一个盘里,这都是下酒菜,第四道凉菜就是一道素菜,一般情况下就跟五彩大拉皮差不多,当年的做菜也没那么讲究,能找到什么就放什么,一般都是什么黄瓜花生米,粉条子,胡萝卜,一把香菜,我跟你讲这道菜是这一桌酒席里,唯一的一道素菜,这个菜就是你吃的太油腻了,拿这个菜解解腻。

然后咱们再说那4道热菜,这4道热菜也有讲究,叫两挂浆,两溜炒,两个溜炒就是溜肉段溜肥肠,两个挂浆就是糖醋排骨和红烧肉,您就看看这4道菜硬不硬,当年在八九十年代,这4道菜绝对是硬菜,那是又下酒,4个热菜完了还剩着就是4个大件,这4个大件,那是结婚席上必不可少的4道菜,第一道菜就是四喜丸子,第二道菜红烧肘子,第三道菜就是红烧鲤鱼,第四道菜是一只整只的鸡,有扒鸡,也有熏鸡,有鱼有鸡,这叫吉庆有余,四喜丸子,这叫喜事连连,圆圆满满,红烧肘子,肘子代表发财,猪肉是一道肉菜,那叫有财,肉菜通有财,这4道菜那是婚宴上的4大件,也是4个最硬的菜,但是这只是标配,还有高配。

婚宴上有几桌坐的是娘家客,娘家前这几桌那是最尊贵的客人,必须尊重,必须重视,所以这几桌娘家客桌上,又多了4道菜,这4道菜是两道凉菜,两道热菜,第一道菜就是血肠,自己家杀猪灌的血肠,做完之后蒸出来直接蘸酱油蘸酱吃,第二道菜就是干豆腐卷的肉馅,又是蒸又是炸,这个菜我当年特别喜欢,后来20多年没吃到这道菜了,有的时候虽然在市场里有卖的,但是一吃起来,根本就不是当年在东北农村吃的味道,一个灌血肠,一个干豆腐肉卷,这两道菜基本上已经绝迹江湖了,现在你去杀猪菜馆吃灌血肠,血到底是什么血都存疑,还有干豆腐卷肉卷,现在市场上卖的干豆腐卷肉卷,就是纯肉和干豆腐,但是当年东北农村的干豆腐卷肉卷,里边花样是真不少,我记得有粉条,还有各种的蔬菜,花样挺多,反正今天是吃不到了,两道热菜,一道是小鸡炖蘑菇,这道小鸡炖蘑菇里边就带着粉条,还有一道菜就是扣肉,然后我们再说一说这些坐席的,坐席的是同辈的坐一桌,大人和大人坐一桌,小孩和小孩坐一桌,一辈的人坐在一桌,男的坐一桌,妇女们坐一桌,能喝的坐一桌,不能喝的坐一桌,如果什么人都往一桌凑,这一桌就太尴尬了,有喝白酒的,有喝啤酒的,还有喝甜水的,你说这帮人坐在一桌喝酒尴不尴尬,所以那就必须得喝白的,所以吃这种荤席就得喝,白酒的坐一桌,喝啤酒的坐一桌,喝甜水的坐一桌,能喝酒的妇女坐一桌,不能喝酒只能扒了菜的妇女坐一桌,这个事就得你自己找桌坐。大家都住在一个屯子里,都有眉眼高低,谁能喝谁不能喝,你心里都有谱,所以你不能喝酒,就别往喝白酒的那一桌凑,你要是硬往上凑,你这就是自讨苦吃。

当年办这种酒席,那是酒管够菜可劲造,结婚的头两天,东家最少得杀两口300多斤的猪,家里的鸡几十只,它全得宰个遍,在农村杀猪,除了过年,那就是娶媳妇,杀鸡就是招待贵客,如果你去了农村,这家人在晚饭的时候给你杀了只鸡,这就代表你是他们家的贵客,真把你当客了,所以你不能不把这个事儿当回事儿,这叫规矩,结婚办酒席那天,院里最少得支上4口大灶,放一个22印的大锅,就是20个人吃饭的大锅,一口锅倒油,用来炸肉炸丸子,像四喜丸子溜肉段,这都是过油的菜,另一口锅炒菜,溜肉段溜肥肠,这都得下锅炒,另一口锅就是炖菜,什么糖醋排骨,红烧肉都得炖,另一口锅就是做炖菜,什么小鸡炖蘑菇,红烧肉,杀猪菜,这都是炖菜,还得备上一口大锅焖米饭,你不能没主食,孩子和不喝酒的妇女他们得吃饭,全村都来你家吃饭,你们家的碟子碗盆,那都是管邻居借的,谁家能有这么多餐具,但是筷子你得买新的,现在好办了,都有方便筷子,当年就得买新筷子,而且桌子板凳也是向邻居借的,咱们再说说办酒席那些干活的人,这些人都是哪来的,除了自己家的,实在亲戚帮着忙里忙外,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过来捞忙的,捞忙的捞就是提手旁加一个劳动的劳,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在农村你的邻居绝对不白给,真要有什么事比亲戚都给力,关键时候你的邻居是真能顶上去的。

这些捞忙的人是邻居一家,男女老少齐上阵,都过来帮忙,这个捞忙的人里边有一个是管事的,他叫捞头忙,这位叫捞头忙的人在这个村里,多少都有点地位,村里的人大部分人都服他,这个捞头忙,按照今天的意思,就有点主持人和司仪的意思,这个捞头忙是这场婚礼的总指挥,所有的人都得听他的,不论你是捞忙的还是东家,还是这家的实在亲戚,他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这场喜事能不能办好,办得露不露脸,能不能办明白,全看这个捞头忙了,这个捞头忙是这场婚礼最忙碌的人,那真是比世界杯得冠球队的主教练,还费心还劳神。

咱们再说说这些捞忙的人都有谁,婚礼前两天杀猪的,这个就是捞忙的,然后婚礼的大师傅就是炒菜做饭的,最少得有两个人,一般都得3~4个,要不然忙不过来,还有端盘子的小伙子,这个都是邻居家的二大小子,一个大木托盘上面最少能摆6道菜,有的时候那是碟子摞碟子,没一点力气,这个活真干不了,所以端菜的一般都是大小伙子和半大小伙子,然后这些捞忙的是各管一摊,有洗菜的,有做饭的,有看锅的,有刷盘子的,有刷碗的,有切墩的,有烧火的,反正是各管一摊,无论前面怎么忙,他们都是有条不紊,但是这些捞忙的都是无偿过来劳动的,这些捞忙的都是过来帮忙的,纯属义务劳动,一分钱不要,这个事要放在今天,你想都不敢想。

今天咱们住在城里,我对面的邻居一块都住了10年,去年他把房子卖了,搬到南方工作去了,一起住了10年的邻居,他姓什么我都不知道,这要是我结婚,请他们一家子过来帮忙,你说这是不是我想瞎了心了,或者我脑子进水了,我连这个口都张不开,但是在过去的东北农村,只要你们家办喜事,对面邻居知道了,他们会主动过来给你帮忙,这个就是20多年前那种淳朴的邻里关系。

这种事在农村根本就不叫事儿,我帮你你帮我相互扶持,一路走到今天,当年在农村谁家办红白喜事都是这样,这一家的小子管邻居家不是叫叔叔,就叫大爷,不是叫婶子就叫大娘,邻居和亲戚没有什么区别,正席也就是办事当天人来的是最多的,当年那个人是一悠一悠的来,这一悠吃完了,捞忙的赶紧撤桌子,然后做好的饭菜又重新端上桌子,就这样下一悠接着吃,这个就叫流水席,娘家客必须做第一悠,这是规矩,前面有几张桌子坐的是娘家客,其余的人谁也不能坐,有不懂事的就坐在娘家客桌子上了,今天办喜事,东家不能说什么,但是这些捞忙的,直接就把这小子给撵走,这些捞忙的可不惯毛病,他们可是不惯孩子的主,东家因为办喜事不好说什么,这些捞忙的就扮演黑脸,这个对娘家客的重视和尊重,一悠吃完了,就把桌子上的剩饭剩菜,你们拿塑料袋打包走,不用不好意思, 这个就是规矩,老早年还有这么个规矩,就是这一桌吃完了,不管桌子上是凉菜还是热菜,都倒进一个缸里,当年吃酒席,吃完之后谁也不打包,吃完抹嘴直接走人,桌子上的菜谁也不动,等婚礼结束了,家里的实在亲戚,就把这口缸里的剩菜全都带回家,这个菜当年就叫折箩,北京也叫合菜,这个事在当年没有毛病,谁也说不出来什么,咱们这些年日子过好了,开始讲究了,说这么吃不卫生,又是这个又是那个讲究这个讲究那个,当年大家日子过得都穷 ,折箩合菜那可是好东西,我是没吃过,但是我父亲我爷爷,好多老人对合菜和折箩那是情有独钟,都说那个菜有一种特殊的美味,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味道,现在这种东北农村的酒席已经吃不着了。

在农村办喜事,现在也到酒店去办了,没有这种捞忙的厨师和这种江湖大师傅了,肉也不是自己家养的猪,自己养的鸡了,肉也不香了,酒也不甜了那个味道,已经在他们的记忆里彻底消失了,现在都成了科技与狠活了,在老一辈人的脑海里,味道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美好记忆,现在绝对吃不到了,正日子结束的第二天的这个东西,还要办几桌酒席,这几桌酒席,就是专门宴请这些捞忙的人,捞头忙杀猪的做菜的大师傅,还有邻居那些大婶大叔大姨,大爷,还有邻居家端菜的那些二大小子们,好酒好菜全安排上,每个人拿两包烟,烟也都是当时比较好的烟,孩子大婶拿两包糖,烟和糖是必须拿的,是规矩,这顿饭这些捞忙的人绝对都是自己人,吃的是有说有笑,不给钱只有两盒烟和两包糖,当年在农村谁家办喜事都是这样,第三天是小两口回门的日子,到了这一天婚礼就算彻底结束了。

当年在东北的农村,就是咱们互相帮忙,互相扶持,才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现在这种酒席已经看不见了,老手艺,老味道老规矩已经慢慢的消失了,老人还存在着他们的记忆里,孩子和一些年轻人就只成了传说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