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背后:历史典故与现代思考的平衡

讲历史的理工男 2024-05-22 16:33:03

自写文章以来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虽然阅读量不高、粉丝也不多,但写作和分享的过程还是很让人享受的,因此也会继续下去,甚至有可能将来会把写作当作一种职业来做。

有人读历书是为了休闲,也有人认为这样可以充实自己,对我来说,二者兼而有之。不过如果长期写下去的话,可能还要有对历史的更多的思考。

毋庸置疑,在过去历史总是为胜利者而书。不管你是否系统阅读过《史记》,在读历史的过程中总免不受到它的影响,我们从小也都知道尧舜禹汤是古代贤良,这些内容的源头都是《史记》,也因此很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是刚读几页《竹书纪年》就让自己陷入了混乱:哪部是“伪史”?也许开始难以接受,但是时间久了就明白历史只是表达了著作者的观点,而纵观古今,中国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为统治者、为所处时代的皇权服务的。明白了这一点,如果有人出来质疑史书对唐太宗、康熙和乾隆等的记载就很正常了。也就是说,即使是为了休闲,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那就可喜可贺了。

但是过去我们被教育在读书时不允许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就放弃了质疑,而只是默默的吸收。举个例子:我们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的出处是《孟子·尽心下》,原文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的“武城”,指的是《尚书·武成篇》,其中对牧野之战的描述中有这么一句:“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在《尚书》中,描述了牧野之战的惨烈,由于伤亡惨重,人血能让木棒漂在上面。也许是夸张,但是我们的“亚圣”是不满意的,在孟子看来:仁爱的人是天下无敌的,周武王是天下最仁慈的人,而商纣王则是天下最残暴之君,天下最仁慈的人去攻打最残暴的人怎么可能“血流漂杵”呢?

也许是因为我有些愚钝,但是还是不明白,对“血流漂杵”的质疑是不是应该从描述手法上去考虑,而不是因为武王是仁慈的就不应该流血?毕竟在孟子去世1200年后,晚唐诗人曹松也给我们留下了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圣人尚且可能会带着有色眼镜去思考,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坦然面对有些读者因观点不同而对我的私信“教育”了。

再有一点就是任何著作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哲学与历史著作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书中的观点是否还适合于当下的社会环境值得思考,再举个例子:

我们在中学都学过《田忌赛马》,在孙膑的建议下,田忌通过调换参赛马匹的顺序而赢得了与齐威王的比赛。不知道别人怎样,我在读中学时是把这当作“智慧”来理解的。但是,当今社会我们是否需要对此进行引导?在现代社会中,田忌的行为是否就是漠视规则与不诚信?即然约定了比赛的方式,要玩就遵守,认为不合理就不参与,但是不应该用作弊的方式来赢得比赛。请不要认为我在“上纲上线”,我只是用个例子来解释一下:即使在休闲的情况下读书,仍旧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有自己的想法。

由于是刚接触自媒体,现在是随机的想到什么写什么,以后准备规划一下,有计划的写;也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加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