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机器人黑马,估值超百亿!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5-01-31 21:40:59

记者|杨松

编辑|鄢子为

2024年12月中旬,深圳南山区,《21CBR》记者来到云鲸智能新办公室,看见陈列柜里摆放着方形塑料桶、洗拖布等清洗用具。

这是团队研发第一代产品时留下的实验配件。

公司创始人兼CEO张峻彬回忆,2016年,自己开始创业,和小伙伴在公司睡了一年半,每天一起床就捣鼓机器,忙到深夜,就地睡下,拿2000块的工资。

头三年,他埋头搞研发,通过不断试错来寻找解决方案,光拖布形状就试验了200多次。

直到2019年,云鲸发布首款产品,“自己洗拖布”的拖地机器人J1,一炮打响,双十一上线首日,销售额达千万元。

八年时间里,公司人员规模从6人增长到1000多人,在SLAM、三维感知、AI物体识别、机器人结构技术等多个领域,累计申请了超1200篇技术专利。

厚积薄发,潜行许久的云鲸,跃出“海面”。

“我们11月就提前完成了全年营收目标。”张峻彬称,投资人对2024年的业绩很满意。

机构选择继续下注。

去年12月,公司宣布,获得深圳、无锡两大国资合计数亿元的投资。此轮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及布局全球市场。

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完成数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李泽湘管理的清水湾基金、字节跳动、红杉资本、明势创投等机构。据张峻彬透露,云鲸最新估值超百亿元。

以下是张峻彬的自述(经编辑整理)。

摸清需求

2024年,云鲸收入翻倍,有赖于产品力提升。

我们的洗地机品类,做起来了,年初仅占1%市场份额,12月增长至近10%。

公司如果找个代工厂做洗地机,贴上云鲸的牌子,也能挣钱。但团队觉得,要认真地做产品。

通过访谈核心用户,我们摸清了中国家庭的清洁需求。国内老少同住的家庭多,由父母帮忙打扫卫生,其需要设计轻巧、操作简单、容易上手的产品。

团队采用轻量化设计方法,使手部负重降到0.8千克,相当于两瓶可乐的重量。

原有的扫地机品类,则有新突破。公司2024年4月发布的旗舰产品“逍遥001”,售价上探到5000元档,在高端市场占据十几个点的份额,站稳脚跟。

团队同步发力海外市场,进入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截至去年9月底,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近7倍。

海外市场宽广,值得做。在国内“卷”得动的,去海外市场,都是降维打击。云鲸产品在海外的竞争力强,大规模出海时,竞争对手该紧张了。

云鲸进入一个品类或市场,不是去打价格战,而是想给行业带来新技术、新体验。市场反馈良好,进入第四季度,公司提前完成2024年业绩目标。

深圳、无锡两大国资愿意投资,也是看到了我们的业绩潜力。

这两家机构,与云鲸渊源颇深。公司总部在深圳,是本地产值最大的机器人公司之一;无锡,将成为云鲸在华东区的重要销售、研发和生产基地。

投资人看重云鲸所处的机器人赛道。我们有一支攻坚团队,在做具身智能相关研发工作。公司现阶段不会做人形机器人,未来的产品方向,将从平面清洁进化到空间清洁,非常有意思。

未来的产品会承担更多家务工作,致力于解决用户痛点。

我并不担心,具身智能会取代云鲸产品。具身智能机器人,仍由数据驱动,比如要实现家庭收纳功能,先要知道物体是什么,即便用大模型做,可能识别成功率也不到60%。

产品一旦走进千家万户,你就会发现每个家庭的东西都不一样,没有数据,不可能做出通用智能产品。

这正是云鲸的优势所在,扫地机是目前最有希望大量进入家庭的机器人产品。

云鲸有渠道、用户、品牌,擅长做产品,有望成为家庭场景下第一批推出具身智能清洁产品的企业。

组织升级

有序扩张的同时,云鲸优化组织架构。

公司的组织架构,由“矩阵式”调整为事业部制。此轮升级于2024年6月开始,10月结束,人员规模有所调整。

如果云鲸年利润有几十亿元,我不会做此类调整。但市场竞争激烈,我们需要回归企业本质,考虑利润。

经过摸索,我发现,管理的核心,是管理“高管”,让他们保持战斗力。

这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把下属管好;二是创造一个优质平台,让所有人都能实现目标,做好本职工作。

矩阵式结构,相当于“大军团作战”,研发、供应链等部门一旦出现新状况,就会汇聚到我这里,等老板做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管理“带宽”受到限制,人变得疲惫。

事业部制,相当于“特种部队”,效率更高,组织更健康。

对高级管理者来说,其需要先分拆出一个个事业部,再放入合适的管理人员。后续,CEO只需定目标就可以了,不用给各个业务部门做决策。

我的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可以花更多时间,跟人做一对一交流,聆听员工的声音,清楚地知道业务细节。

一些成本中心也变成了利润中心。比如设计部门,之前是花钱部门,现在变成接单部门,会有利润考核——内部提供的单量,负责人要计算,能不能养活团队成员。

在这个逻辑下,原本30个人干的事情,10个人也能做。回归经营逻辑,大家觉得,不需要那么多人。

调整完成后,经营费用大幅度下降,运营效率更高。

稳定内核

我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没上过一天班。2016年,我与几位年轻同事一起,在东莞一间小办公室里创立云鲸智能,开启创业之旅。

创业是场修行,是一个找回自我的过程。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受到外界噪音干扰,如果没有形成稳定的内核,创始人容易随波逐流,消失不见。

2021年,我的管理方式出现问题,当时觉得创业很累。

彼时,我追求完美,强调不犯错,价值观和战略不算清晰。比如,遇到一件事,一个高管说应该这么做,另外一个高管提出不同意见。

他们有自己的逻辑和想法,如果我不做决策,大家肯定“打架”。有时候,我也没想好,不知道该怎么做更好。

后来,我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内核,发现最让我感动的,是产品对用户有价值。

念高中时,我做了一个盲人阅读器。盲人书籍,大而笨重,这相当于是个用来阅读盲文书的电子设备。我拿到残障人学院时,盲人同学很兴奋,围上来,摸这个东西。

创业之后,产品卖爆。有一位用户致电公司:“能不能给我留一台,送给腰不好的妈妈当生日礼物?”这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对用户有价值,对社会有价值。

自此,我找到自己的内核——享受产品创造的过程,享受产品利他的结果。我将它总结为“利他性创造”。

自己的价值观形成了,做决策更快。有的功能可能会让产品好卖一点,但对用户没价值,增加故障率,就不需要团队讨论了。

价值观本身,就是创始人的一面镜子。在某种意义上,员工是向我靠拢的,知道我想要什么,就会尽全力地去做。

跟团队一起打磨产品,使我非常快乐。我是CEO,没办法把所有时间放在产品上,只能用10%的快乐,去换90%的枯燥了。

我庆幸自己进入清洁机器人赛道创业,这个品类的渗透率低,大部分人没用过。很多家电品类销量下滑,但清洁品类还在增长。

在创业过程中,云鲸不断沉淀技术和能力,未来会做更多清洁机器人产品。

产品方面,我们两条腿走路。

横向来看,公司会推出更多新清洁品类产品,2025年我们会推出更多迭代产品,覆盖更多用户群体;纵向来看,进入具身智能领域,做家庭服务类机器人。

公司所在的赛道,潜力巨大。

扫地机等清洁类产品能够解决用户痛点、解放双手,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有机会成为像冰箱、洗衣机一样的大众家电产品;云鲸押注的具身智能赛道,也拥有无限想象空间。

2025年,云鲸的目标是实现收入翻倍。

0 阅读:35